从“心”出发,关键性对话作用下的班级管理漫谈

发表时间:2021/4/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2期   作者:张艺琪
[导读] 日常生活中常用对话进行交流
        张艺琪
        (东莞市商业学校,广东 东莞523107)
        
        摘 要:日常生活中常用对话进行交流。在班级管理中,得体、适度的语言会积极影响事件的发展方向。因为社会普遍对于中考成绩不高的中职生存在一定偏见,以至于学生普遍不能正视自己,无法以积极面对问题。本文通过介绍关键性对话的角度、过程和要点等,阐述了在班级学生日常管理中,以学生为本,充分认识学生的优点与不足,从“心”出发,互相尊重,通过对话交流,引导学生找到学习目标,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态度;交流;班级管理
        
        人具有社会性,语言是我们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是一种社会行为,在当今社会,一个人的语言水平、言语行为和言语交际能力,完全可以体现出他的道德修养、人格教养和个人能力。语言的表达具有灵活性,一句话可以表达多种意思,比如“买东西”可以表达实际行为以前想要买的心理活动;可以表达正在发生的实际买东西的行为;亦可以表达买完东西后的行为总结,灵活的话语用风趣的方式教导他人,同时也具有说服性。所谓关键性对话,就是指每个人身上都会发生的和他人的互动行为,是指可以影响生活的那些日常对话。班级管理时班主任的态度、语言和决定,往往会成为一个班的行为导向,关键性语言的渗透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来自班主任的关爱与重视,引导学生找到自我与目标,改变师生关系,增强班级凝聚力,变高压管理为自主提高。
一、从“心”出发,摆正态度
        作为一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进入岗位之前就已经了解到了,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缺乏学习动力,许多来自高中学校的分流,学习兴趣不够强烈;存在不良的学习习惯以及不够系统的学习方法,并且对自我持否定态度,对学校的管理也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面对这些学生,作为班主任,首先就要摆正自己的态度,要充满童心、爱心、责任心的面对他们。在语言的处理上如果颐指气使,一味的强调教师的位置与权威性,或放任不理任由他们破罐子破摔,只会离学生越来越远,越来越丧失作为班主任的权威性。如果作为班主任,我们能善于站在孩子角度看问题,不能仅仅从成人的角度思考,这样就不容易走进学生的内心。教育事业是一场爱心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同时对于我们教师而言,也是一份责任事业,要清楚我们在培养什么样的人,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这些人。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要承认个体的差异性,具有不同的认知,不能用同一标准去衡量每一个人。用合理的语言及事例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识的转变:中职的学生并不是没有前途,与普通高中生相比,只是走的路不一样,是以符合社会需要为导向的技术性技能人才,也是平等接受教育的体,也可以上大学,同样拥有美好的前景。作为班主任,我们应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地分析和研究自己明白自己的优缺点所在分清喜好,抓住当下,反思过去,审视现在,规划将来,使学生能够自主的选择适合自己个性的发展平台和发展路途。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才是来自教师的爱。
二、互相尊重,强调交流
        尊重是相互的,想要获得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艾玛逊说过教育的秘诀在于尊重。尊重学生是教育的核心准则,同时也是教育的根本和基础。

[ 戴赟. 中职学校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3.]马卡连柯说过:“我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同时也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 胡守芬主编:《德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年版,212 页
 
]只有将尊重铺成一张网,渗透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得到学生的肯定,才能给予学生更多的爱,才能激发他们的向趋力,跟着老师拉网的方向前进。
        尊重学生就要和学生做到亦师亦友,教学相长,摆正位置、放低姿态,允许学生犯错,让学生进行评价与总结,学会在错误中成长,发现、纠正自身存在的不足的同时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只有尊重学生,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在平时的交流及学生提出疑问或质疑时,当即审视内心,清楚自己希望通过此次对话得到什么,怎样运用风趣的语言化解学生的刺激性言语,营造轻松的氛围,只有让学生敢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才能真正完成有效的沟通。只有在交流中让他们不断地发现自我,体会到交往中受尊重的平等对待,才能达到一种心灵上的共识,只有重视交流,互相尊重,才能完成有效的引导。
三、循循善诱,拒绝强硬态度
        中职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相对较差,自我规范意识不够准确,会做一些自我认为当下必要做的事情,发生违规违纪的行为。面对这些情况,学校一般采取,事后严管惩罚、处理的的解决方式。并没有真正了解到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或学生发生这种行为的心理活动及真实目的,有时真的是因为学生好心办坏事,或为了弥补一些小的错误害怕受到惩处,而犯了更大的错误。而有些班主任在遇到这些问题时,只采取问责制,单看结果,不问原因。学生并没有得到合理的对待和尊重,与开解。因此管理效果不尽如人意,学生不满意,老师也很累。
        作为班主任,我们要学会循循善诱,尤其在学生犯错的时候,这对我们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从学生而言,当他们犯错时,心里会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在老师提问以前,他们就已经预先想好了应付的回答,像等待审判一样等待批评与处分的降临,想好一切推脱的说辞,把自己束缚起来,这时采取高压政策的班主任而言,也就被他们关在了心灵以外。孩子们关注的重点在于他们的此番说辞老师是否相信,这关能不能顺利通过。此时老师的态度在交流的过程中就起了决定性作用,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摆事实,讲因果,改变问责的方式。同样的意思,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效果可能完全不同,然而这一点却长期被人们忽视。在处理问题时人们的视线总是局限于想要表达的内容和想要的结果上,而忽视了方法的使用和交流的功能,使自己永远处在善后的位置上。
四、控制想法,避免情绪影响行为
        教育是一种通过情感传达的信号辐射,班主任在教育学生时可以采用引导、启迪和激励等方式,能够让学生完全表达自己的想法,对学生的思想加以教育,将学生的思想无形的规制到正确的方向上。在对待学生的问题时,应避免出现“想当然”“我认为”的心里暗示。在传达及布置任务时,避免出现指挥式的语言与情感态度,剥夺学生的自主权,许多的日常工作可以以提意见或共同制定的方式推进。要明白每个人的成长方式不同,接受程度,认知程度和对待事情的态度也各有差异。任何事情在发生以后不要先入为主,被情绪控制,进而引发一些不当的行为,造成一些不可挽回的后果。同样在发生事情后,不要被周围的情绪所感染,要调查事实,讲证据,看因果,避免一味的指责,谩骂。
        情绪具有传染性的,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双向的,影响也是双向的。语言具有灵活性,作为班主任我们要学会语言的艺术。从心出发,以爱为基石,尊重为桥梁,循循善诱的引导班里的每一位学生找到自己的目标,更重要的是能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高尚的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戴赟. 中职学校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策略研究[D]. 苏州大学, 2013.
[2]胡守芬.德育原理[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年版, 212页.
[3]李镇西.用心灵硬的心灵[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