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海燕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南津中学 四川省 资阳市 641300
摘要:新课标的要求下,教育要不断的回归生活,道德与法治课程与生活紧密联系,合理的运用生活化情境会使课堂教学效果更高效,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教材的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道德与法治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能够更加理性的面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状况。本文就基于生活化情境的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进行了探索,仅供参考。
关键字:生活化情境;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
一、生活化情境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重要性
道德与法治是初中教学中重要的一门课程,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为人处事方面都要有道德底线,受道德约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也让学生更加深刻的学习到了法律知识,知法、懂法、用法,在以后的生活中遇到问题时能积极合理的利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可见初中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的重要性。它是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的课程,教师只有在课堂上引入生活化情境,才能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感悟道德对一个人生活发展的重要性,明白法律法规的严厉,以便于在以后更好地处理生活中的事情。生活化情境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能够拉近课本与实际生活的距离,使学生不再感受理论知识的陌生,从而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从而达到高效课堂的构建。[1]
二、生活化情境的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探索
1、生活化的课堂导入
学生对新课程的理解往往会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在导入新课程时,教师能够注重生活气息,联系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来导入课程,就能够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学习的兴趣。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从现实生活入手,把与学生息息相关的例子引入到课堂中,同时在课堂导入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的与学生进行互动,引导学生讲述自己身边的生活,从而引起共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教师要特别注意,在课堂导入的过程中,要避免喧宾夺主,应以讲述的方式为主,与学生的互动要适度,避免学生沉浸在导入环节,课堂注意力有所下降。[2]例如在《踏上强国之路》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讲述爸爸妈妈小时候的生活方式和现在生活方式的区别,然后由老师讲述建国之初人们的生活方式,这三代人生活方式是有很大差异的,这种差异体现了我们的祖国越来越繁荣,越来越昌盛。从三代人的变迁中看出的,正是我们祖国的强国史、成长史。通过讲述这些生活方式的对比,从而顺利导入强国之路的话题,激发了学生兴趣,提高了学生注意力。
2、生活情境化的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与生活的结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教师可以灵活的运用这些方式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构建生活情景是课堂教学中较为常用的一种方式,教师可以把课堂内容编排成情景剧、舞台剧甚至是相声等方式来表达出来。针对不同的课堂内容,可以选择不同的生活情境方式。丰富多彩的呈现方式,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寓教娱乐中学到知识,同时也间接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让教师与学生同步获得提升,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潮流。[2]例如在《参与民主生活》教学时,可以安排学生表演课堂内容相关的情景剧,比如让学生组织一次民主选举,选出一名大家认为最合适的民主代表,在投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民主,投票是不是民主。针对这些问题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从而使学生对于民主的内涵产生共鸣,深刻把握民主的深层含义。
3、多样的生活化教学方式
除了情景化的教学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不能千篇一律,更不能千人一面。一名合格的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的库存,较常用的生活化教学方式还有演讲、小品和微课等。演讲就是结合课堂内容把一些生活化的观点编制成演讲稿,由指定的学生进行表演,引发全班学生的共鸣。小品就是让学生自主研制趣味性的短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微课在生活化教学方式中应用也比较广泛,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内容制作视频、选取音乐或者截取图片,让学生直观立体的感受到课堂教学内容,便于学生理解。目前微课的应用相对比较成熟,互联网上可供使用的素材较为广泛,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增加这方面的选择,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3]例如在《中华一家亲》教学时,可以制作中华民族大家庭有关的微课,通过视频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中华民族大团结的盛况,向学生讲解中华民族的构成和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同时向学生展示宝岛台湾的风土人情、历史渊源。微课可以辅助于歌曲《爱我中华》,让学生在“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的旋律中学习到课堂内容。
三、结语
总之,生活化情境教学是目前教育的趋势。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把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能够使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相呼应,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还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学内容的重要意义,并能将所学的知识正确熟练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学生感受到道德与法治的魅力,从而热爱上这门学科,最终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律意识,将会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仲宝琪.谈生活情境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探索[J].中国新通信.2018(11):199.
[2]杨慧清.生活情境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体现[J].东西南北:教育.2018(06):1.
[3]闫云江.谈生活情境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探索[J].山海经:教育前沿.2019(1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