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情境 助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

发表时间:2021/4/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2期   作者:郭江英
[导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不断变革,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已经成为了德育教育重要的阵地

        郭江英
        东阳市第二实验小学  浙江金华  322100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不断变革,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已经成为了德育教育重要的阵地。大家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断加深关注,根据教学需要创新各种教学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道德与法治教育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离不开生活化的元素,需要通过生活实践来完成。为此,我们需要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体验,激发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学习的积极性。本文就基于生活体验,使其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进行探究。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生活体验;道德素质
一、巧用教材  打开生活之门  
        道德与法治教学不是止于纸上知识,而是应用于生活。虽然校园环境有限,但是实践活动是道德与法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老师要教会学生求知,教会学生为社会办事。孔子曾说:“孝为德行之本,是产生教化的源泉”
        道德与法治学科教育的存在目的是为每一个学生建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知行合一,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这就决定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以教材为纲领,大胆的拓宽教学内容,对课程知识进行交流互动,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观点认知、生活体验引入课堂丰富教学内容,弥补文本的缺憾,增加教学的有效性。
        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的《主动拒绝烟酒》后,学生了解了烟酒的害处,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吸烟酗酒的危害,我有意识的安排学生交流自己身边因为抽烟酗酒产生严重后果的真实故事。
        有一个孩子说:“我家附近有位老爷爷抽烟,香烟的火掉在衣服上,酿成一场火灾,大火烧了被子、家具,老人也在大火中烧成重伤。”
        还有说:“我们附近的村里一位年青人在外面酗酒后开车回家,车子一头扎进了河里,造成车毁人亡的惨案。”……
        一件件实事,一桩桩惨案;沉重的代价,血的教训,同学铭记了抽烟酗酒的危害,坚定了远离烟酒,并主动劝告父母不抽烟不酗酒的信心,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教师应该善于把握好学生的教材,借助课本来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使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不再枯燥乏味,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发挥育人的价值功效。
二、再现生活  丰富课堂资源
        再现生活就是通过视频、表演还原事实真相,让学生如身临其境。从而,全方位、多角度的获取信息,了解事物、看清事实、获得切身体验,增强认知,获取正确的价值取向。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教学手段,在生活场景再现的过程中渲染学生的道德意识,让学生对这一知识内容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从而摆正学生的学习心态,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得到良好道德观的塑造。
        1.视频中体验
        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让2020年的春节变得与众不同,我们开展了网上授课。教学《肩挑责任,战胜疫情》这一课时,我做了疫情系列爱国爱家的活动。自然灾害面前,针对疫情开展线上爱国教育。特殊的2020,我们在这场疫情中没有感觉到过寒冷,相反,人间有爱,处处有爱,我们用关怀和爱温暖着彼此。全国各地的人们,在不同的岗位,以不同的形式抗击疫情,用自己的力量和能力温暖着身边的人。“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而这些人,正是鲁迅先生所谓之“中国的脊梁”。
        我利用网络的优势,开展了“最美逆行者”思政课。

搜集了各地的抗疫故事、照片、素材,整理做成PPT,配好音乐,这样,就成功的举办了一次线上的爱国教育的思政课。孩子们通过这次教育,对这场疫情有了深刻的认识,增强了爱国意识,增进了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在线上组织“我为疫情做奉献”。学生们根据自身情况,有的帮助邻居的老人采购物品,有的从身边做起,帮助父母分担家务,有的协助社区志愿者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他们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同样为抗击疫情奉献着力量。
        2.在表演中体验
        曹禺说:“学生参加演戏可以加深对课本的理解,演戏里的人,就必须理解他们的思想与感情,要具备活泼生动的想象,也要有一定的表演能力。”表演是在领悟课本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将书面语言外化为表演语言,进一步体验课堂的内蕴。
        指导道德与法治课《安全记心上》这一课时,我们可以在网络上先搜集相关的安全信息资源,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对学生的直观展示,让孩子可以了解各种安全知识,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如知道基本的交通规则和出行时要注意的事项;然后我又让几个孩子上台表演交警,另几个当汽车,直行了,手势是怎么样的,左转弯又该怎么做呢?由于孩子自己亲身参与表演,基本都能熟练知晓交通规则了,孩子的兴趣也特别浓厚,整堂课气氛热烈。了解防溺水的有关内容和自救方法后,也让孩子参与表演,有效预防事故的发生。
        因此,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生活化中,我们需要充分考虑课程教学内容,根据需要引导各种生活元素,丰富课堂的教学资源,形成多样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
三、走进社会  拓展教学认知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社会生活,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课程内容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教学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课堂向学校、家庭和社区扩展。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我们要把课堂生活拓展到学校、家庭和社会,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并通过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自我教育。为师者,并不仅仅是单纯地传业、授道、解惑,更重要的一项任务育人,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灵,正确的“三观”,要以德育人,以心育人。
        为了让孩子们了解历史,从我国源远流长的文明文化中接受德育教育,我们组织了走进文化教育基地进行参观学习的活动。
        走进宽阔的国防科技园,我们先来到阅兵馆、武器装备馆、飞机馆、太空探索馆,不但了解了国防装备,军事知识,还切身感受到祖国的强大。研学的过程中他们建立了集体意识,学会了团队协作。一次次歇斯底里地呼号;一排排整齐的队列;一个个标准的站姿……都要经过每个同学的不断地练习、配合与克服。虽然训练的过程是辛苦的,但是孩子们并没有退缩,咬紧牙关坚持到底。教官告诉他们从小就要有伟大的抱负,并为之付出行动。孩子们目不转睛地听着。
        研学结束,我带领孩子们“重走长征路”,这里蜿蜒几里地,行程中遇到种种困难。我想这些从小生长在温室里的孩子们,能完成这样的体验吗?临近中午,太阳明晃晃的照在头顶。孩子们卸下身上多余的物品,轻装上阵。
        走到泸定桥,桥下是7米深的水,再加上桥比水面又高出了30多米。他们开始还感觉很稀奇,大家说说笑笑。走到一半的路程的时候,有些女孩子就体力不支,红红的脸上滴着汗水。看着她们摇摇晃晃的样子,我告诉他们,不想走了就回去。但是没有一个孩子放弃,他们一步一步,互相照顾,你拉着我,我扶着你,就这样坚持着。终于走完铁索桥了,他们一个个带着小花脸兴奋地跳下来,拥抱在一起,有意义的一天在孩子们的欢呼声中结束了。    
        我突然发现,他们在无时不刻的成长着,这种有意义的参观活动,让孩子们得到了很好的德育教育。
        基于生活体验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从巧用教材,再现生活,走进社会等方面做出重要调整,使之更趋于生活模式,旨在强化学生知识吸收与能力深化,形成独特的生活化体验,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促进学生道德素质和法治意识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崔显花.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J].华夏教师,2018.
[2] 赵雪莲.生活化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甘肃教育,2018.
[3]郑术焱.生活化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探究[J].新课程(小学),2019(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