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双
辽宁省北票市尹湛纳希高级中学
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与提高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性,不可因应对考试而忽视情感教学。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情感因子,以调动学生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分析与发掘文本情感,从而在课堂教学中让师生在精神花园中绽放出美丽的情感之花。
关键词:高中语文 ;感性教育; 语文素养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要么是作者对其所处时代一草一木的主观感受的表达,要么是其内心情感最直接最放纵的宣泄,要么是其对所处世界或温和或犀利或怨愤或绝望的一瞥,要么是其自由精神、自由情怀、自由思想的灵光一闪——语文,确实是一个蕴藏着无限自由精神,充满无限生命活力的曼妙世界。语文教育的真正价值,就是要引领学生获取这种感受,即徜徉其间,浸润其中,以情悟情,将心比心,在与文本对话中获得精神滋养,享受生命的愉悦。因此,语文教学首先是感性的教育一一一在感性中获得体验,在感性中得到陶冶,在感性中美化情怀。感性教育就是语文教学的基础。
那么,高中语文教学如何以感性教育为切入点,循序渐进地完成教育教学目标,既能够让学生获得美的体验,同时又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顺利地去参加高考呢?我觉得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思考:
一、 走进语文文本,培养学生情感意识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的培养是以书本为基础、为媒介的。在现行的语文教材中,其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情感教育资源,若教师可以充分开发与利用,将这些丰富的情感因子融入教学设计之中,将情感教学作为重点去实现,则能增加学生情感体验,提高其认知与情智水平。例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烛之武临危受命,却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避免国难,表现了其不计个人安危得失以及捍卫主权的爱国主义精神。如《沁园春?长沙》一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领略、充分感受诗词中那种壮阔境界,宏大气魄与豪迈乐观的风格,以及体会一代伟人的博大胸襟气度。如《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一课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由理论高度来重新认识父母和孩子间的爱,在对爱进行哲学层次上的思索后,提炼了爱的真正价值,让学生明白只有施与爱给他人,自己才可得到爱,并懂得爱也是一种能力问题,是通过训练自己的耐心与纪律而获得的一种艺术。可见,高中语文教学中,若想构建学生的情感性,则不能脱离语文书本,而应以语文书本为基础,充分挖掘出文本所蕴含的情感,以唤起学生们的情感,培养学生情感意识。
二、感性教育要重视朗读。
语文教学从文字入手,文字是我们解读一切的钥匙。从这个角度来说,对文字的朗读就显得尤为重要。感性教育就是要狠抓朗读,朱熹说:“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个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永远不忘。”东汉时的董遇曾向他人传授自己的读书诀窍“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这不是说机械的读或者背就能领悟书中的内容,而是告诉我们读书需要时间,更需用心,是一个感性思维过程,需要用心去感悟文字所传达的内容和情感。朗读是经实践证明的最基本的语文实践活动,是传统的行之有效的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新课标指出:“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朗读可以是多方式,多层次,多维度的朗读,应该贯穿于教学始终。朗读本身也是情感的直接体验。一切感性的体验都可以在朗读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中体现出来。
三、感性教育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
这个想象主要是再造想象。目的是还原形象,还原情节,还原场境,激发语言文字的感染力,让学生身临其境。如果说朗读是感性教育的基础,那么想象则是感性教育的关键 是文字与生活相联系的通道,是文字与读者联系的通道,也是作者与读者联系的通道,有想象才有共鸣。
四、谈谈不同体裁文章的感性教育。
对于小说戏剧而言,叙事性强,有生动的情节和丰富的人物形象,那么,重在让学生反复品味人物性格特征,欣赏故事情节的紧张曲折,把作品中的人与现实中的人联系起来,类比理解,不必概念化、不必高大全。
对于散文而言,则应该侧重于景物、情怀。在于整体感受。语文教学有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整体感知,整体感知本质上也应该是感性教学的范畴。但是这个环节在教学中往往不够重视,或者是打着整体感知的旗号还是在施行切割之事实。《荷塘月色》是一篇经典的写景抒情散文,三四段写月下荷塘和荷塘月色可谓是文章的精华所在,听过一些公开课案例,包括教材配套的名家教学案例,总觉得很多时候,在讲通感讲比喻,讲动词“泻”“浮”等如何生动……总觉得缺少了对景物之美的一种情景再现和整体感受,把一段意境优美的文字,切割成一个个词语来条分缕析。没有了想象,没有了熏陶。由于没有对景物的真切感受,那么对于作者“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的喜悦与自由之情也就无从体会。共鸣更无从说起。
对于诗歌而言,它本是文学殿堂里一颗璀璨的明珠,然而由于诗歌鉴赏历来是高考考试的难点,于是在高中教学中,一说诗歌教学就是题材归类,就是术语解读,就是修辞赏析,就是考试题型与答题格式,把诗歌掰烂了读,掰烂了讲,讲得没有了意境,没有了美感,读不出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处。甚至体会不到文字本身的美。太过于理性的结果就是,术语记了一大堆,格式套路溜溜熟,然而在考场上却读不懂是乐景还是哀景,是乐情还是哀情。从根本上来说,还是缺少了感性的认知。要改变这一现象,首先要反复吟咏朗读。读,应该是诗歌教学的精髓,读出了韵味,读出了感情,讲就可以少而精,理解就可以水到渠成。其次,在朗读的基础上,要指导学生用优美的语言对诗歌内容进行重构,包括用诗来解读诗,用诗来拓展诗。由于诗歌语言极具跳跃性,文字高度凝练,景的描述可能就是线条似的勾勒,情满于怀却可能不着一字,所以必然具有极大的拓展与想象空间,此时,就需要我们用美好的语言再现美好的景与情,从而获得美的熏陶。再次,要防止学生简单满足于对一些意象的机械记忆,要强调对意境的整体把握。比如,酒,可以抒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感慨,但是也可以是“把酒话桑麻”的闲适,还可以是“白日放歌须纵酒”的豪情……所以单一的去理解意象肯定不能准确把握诗的主旨。反过来,如果重视整体把握,重视感性认知,立足于优美的文字,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再现“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苍凉,或者“黄花堆积”“梧桐细雨”的凄清,或者“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的孤寂……此中情,此中味已足以打动任何一个读者了。所以,诗歌教学,要立足于语言,侧重于意境。要能让学生感受到美的熏陶。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与提高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性,不可因应对考试而忽视情感教学。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情感因子,以调动学生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分析与发掘文本情感,从而在课堂教学中让师生在精神花园中绽放出美丽的情感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