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艳
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北塘学校
摘要:近年来,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关于小学语文教师的培养的讨论和实践层出不穷,也在不断的收获成果。在此大环境下,“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新一轮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深受广大教育者的关注。核心素养指的是某一学科在整合知识与人的情感态度基础上形成的综合表现力,是不断教育对人产生的影响。同时核心素养也是在现今社会解决现实问题所必备的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核心素养培养已成为语文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论文针对语文核心素养以全面分析,并基于分析内容提出相应的指导策略,希望可以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核心素养
教育引领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发展,它是一个在前进中糅合着探索、更新与完善的巨大的系统。2016年3月底,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并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实施基于美德培养才能的基本任务确定为核心素养体系,并作为后续深入发展工作的关键要素。本文认为要在教育的基础上重点攻克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促进推进语文核心素养模式是小学教育的重要教学手段。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通过与核心素养理念的有机结合,有助于推进学生学习认知能力和学习方式方法的提升,进而实现核心素养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基础教育方面的落实落地,使之能够符合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要求。本文认为,探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核心素养培养,不仅要培养教育者自身的教学能力,同时有效提升受教育者的教育能力。论文着重对核心素养要求的人文底蕴作为教学目标以深入探讨,通过三个课堂教学案例以凸显以人为本,提升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语文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
一、语文核心素养概述
从核心素养的观点出发,语文核心素养出自对于校本课程的研究,基于现代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通过对语文核心素养理念的灌输,使得语文核心素养能与语文核心教育有机结合,并能够推进学生的个体健康成长,提升社会创造的能力。广义角度而言,语文的核心素养包含了四大方面,一是语言的构建与应用,二是促进思想的发达与创造、三是审美与创造、四是文化的继承与发扬。狭义角度而言,语文的核心素养包含了三个层面,分别是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综合素质。基础知识囊括了各类汉语学习的基本要点,包括新字词、词汇、标点符号、修辞表达等。基础技能包括了文字的运用,比如词汇的解释、文章的理解、人际沟通及与语言陈述的基本能力。综合素质则是包括了正确的价值认识、完善的人格、以及对热爱祖国的情感认同。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逐渐转换自身的角色,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教学方法,注意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兴趣进行授教。同时还要注意不要仅仅局限于教材中,要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去教学。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里轻松学习。
二、新课改视角下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育渗透措施
(一)语言建构,培养语感
须知,培养语言构建能力是帮助小学生认知世界的重要方式,培养语言构建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小学生的语感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理念的灌输以启蒙作为主要课题,在锻炼学生的语感方面非常关键。高水平汉语教学重点放在核心素质教育上,不仅是单纯的背记,更是让学生独立学习,结合实际的意义和上下文,构筑语言感觉。如果想把语言的构筑和应用变成学生的个人本领,必须把它们演练成学生的独立想法和自然行动。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在语言学习的进程里不断练习,并在重复核查的过程里完善:发现——打破——重新构筑,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到共鸣点,并最后转化成个体的学习技能。举个例子,在《葡萄沟》的学习中,教学的目的主要涵盖三部分。
首先,学习课文中的新字,使用新字组合词语。第二,学习词语的含义,像是五光十色、一大串、茂密等,在对应的句子中掌握这些词语的使用。最后,通过全文的研究,认识新疆人民的习惯,了解葡萄沟当地风俗。前文的教学目标显示,两种关于语言的构建教学中,教师必须最大限度地利用教材在日常教育过程中的内容,善于发现各种与学习相关的教材,通过有针对性的对语言的构建不断学习,学生逐渐掌握了语言的固有使用情况,然后通过学习语言技能来构筑自己的语言知识和能力。在学生的交互性探讨过程中以此来促进学生语感的形成,同时也提升自我教学能力。
(二)审美鉴赏,体验升华
长期以来,语文教育在探索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方面有所不足。只有学生拥有了审美能力时,他们才能完全发现语文学习中特含的魅力,并陶醉于语文学习。所以,教师应该主动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语言和文字的美妙,并且通过自身的学习去拥有赏析文字美的能力,且继承和发扬,最终产生美。举个例子,《登鹳雀楼》这首诗,原诗句告诉我们“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把自己带入王之涣,去畅想这一副有太阳、山、黄河的美景,并将自己脑海中构思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学生在自己进行描述的时候,可以通过诗句感受到祖国的山川流水之美,并从王之涣的语言中发掘出单纯深远的哲理。然后,老师也可以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把自己身边的美景用这样的诗句去描绘。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及时的指导,能够让学生真正了解其中的美,通过模仿进一步强化了美的结果,实现了对美的升华体验。
(三)课后延伸,实践巩固
把核心素养教育真正深入到小学语文教育中,只依赖于班级内的课本教育是远远不够,教师还必须让学生在课外进行深化,也就是让学生自己去练习,促进实际的知识培养。教师为了给学生以良好的影响,必须十分重视教育和生活中自己的语言和行动,同时,想要让实践教学真正落地育,教师要督促学生尽可能参加社会实践,将知识在实践中演化成自然。举个例子,老师让学生分析路标、报纸、杂志等各种语言词汇,设置专门的课堂时间,分析学生收集的语言词汇,进行学生间的小组讨论,并总结出实用的应用方法。一般而言,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中,感受真实的世界,教师能否充分发挥课后模拟真实的世界是关键,让课堂时间真的属于学生,根据学生的客观情况和认知水平展开针对性实际练习。
(四)文化传承,夯实基础
语文课程的一大特性是充满了人文色彩,在此之中,文化是最具特色的部分。在具体的研究了我国小学语文课程的价值后,可以让学生充分意识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也是将优秀传统文化继续继承和发展下去责无旁贷的使命。因此,语文教师们应承担起继承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的责任。中国的传统文化五彩纷呈,考虑到小学生的特性,传统节日和神话,应该是教师们传递优秀传统文化的重点。以《论语》第一章《学而》为例,在这次的课堂学习中,老师可以通过语文核心素养的引导,让学生能够真正认识到学习的快乐,让学生知道学习并及时练习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来调整课后练习的作业,让学生想一想自己在完成课后作业后是一件多么令人愉悦的事情啊;同时可以让他们在邀请小朋友来家里做客,做到有朋友一起来玩耍是一件多么开心的事情,让他们真正了解孔子前三句的意思,并可以让他们在完成课外作业后来谈自身的感受,真正起到传承传统文化的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语文核心素养教育在新课程改革中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为真正实现语文核心素养在校学生教学中的落实,让小学生从小领悟语文之美,为将来打下良好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师有必要透彻分析核心素养的理念及内涵,将语文核心素养真正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的每一环节中。
参考文献
[1]陈晨.在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法探究[J].教育观察,2017(20).
[2]罗海秋.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7(7).
[3]周梦霞,徐华军.语文核心素养观照下的单元整组教学[J].辽宁教育,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