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

发表时间:2021/4/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第1期   作者:刘桂华
[导读]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非常重要,对学生语言素养和文学素养的培养有重要帮助,


        刘桂华
        辽宁省凌源市凌河小学

        摘 要: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非常重要,对学生语言素养和文学素养的培养有重要帮助,教师要加强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结合实际生活进行有效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能自然表达自己的情感。
        关键词:语文教学;朗读策略    朗读能力
朗读可以帮助学生使用恰当的语言对事物加以描绘,提高学生的听说水平和写作水平,让学生能够具备正确表情达意的能力。但是,小学语文教师平时都存在重写轻读的传统思想,并没有对朗读教学加以足够的重视。实际上,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读出来要比写出来生动得多。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已经成为了我们小学语文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理解朗读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进行普通话正音训练,打好语音基础;具备对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评价与指导的能力,有良好的朗读习惯,不指读、不喊读、不拖腔、不唱读、不错字、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不颠倒语序;朗读教学要学会情感调动,朗读之前对课文理解,包括字、词、句、典故、读音,明确主题,理清全文结构,揣摩文章的内在逻辑联系,熟悉作者的语言风格;注意不同文体的朗读,诗词朗读要用饱满的感情与动听的声音,把原诗词作品向听者表达出来,以传达诗词的思想内容,引起听者共鸣。说明文的朗读,带着疑问朗读,读出课文趣味,朗读态度客观,情感深套其中,注意逻辑感受,读出说明层次。记叙文的朗读,感情要真实讲述自然,把握特点,突出主题,按照线索形成贯通语气。童话与寓言的朗读,要进行幻想空间,读出作品的境界,声音形式夸张,角色形象鲜明。
        二、使用多种教学途径,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兴趣是最积极的内部驱动力。如果学生对朗读产生了兴趣,就算教师不提出任何要求和任务,学生也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朗读。教师可以通过示范朗读的方式激发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思考,教师的行为是学生模仿的榜样,也能够给学生带来正确阅读的积极暗示,要认真研究教材内容,把握朗读重点,将自己独特的朗读方式与朗读情感带入示范教学中,达到进行阅读指导的目的。此外,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朗读,做到边读边思、体会情感。还有情境创设、个性朗读展示等教学方式都可以唤起学生对于朗读的热情和兴趣。
        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使用多种教学途径。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利用朗读来促进学生和课文进行交流,使学生可以全面感受到语言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学生有了收获以后自然会更愿意进行朗读。教师在平时的朗读教学当中可以多利用图片、录音、视频和歌曲等多种教学途径,给学生们创造出一个非常真实的立体教学情境。
        三、赏读与创设情境
        赏读,便是“赏语言,赏人情,学表达,明事理”,这种朗读方式对于语言和意境较优美诗歌和散文较适合。以声情并茂的范读创设出浓浓的教学氛围,唤起学生的情感,迅速调动学习的兴趣。

指导学生朗读时,在初步感知课文后,就应该让学生沉浸在课文中,去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感悟作品背后所蕴涵的情感。除读出节奏,注重声调和音量外,还要满怀感情地读,读出文句中的情感、意境以及“弦外之音”等。学生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才能随着作者感情的跌宕、心潮的起伏、思维的翻腾去心领神会。他们在读中品味语意,在赏析中加以品读,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如在设计《月光曲》一课时,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体内容以后,就可以启发学生把文中的“贝多芬”换成“我”,边读边把自己的所思所感尽情地表达出来。学生们好奇地捧起课本,如饥似渴地朗读起来。他们不知不觉地进入文本,真正把自己和文中的人物融为一体,细腻的情感如涓涓溪流历历涌出。当读到“盲姑娘渴望亲耳听到贝多芬的演奏,却又怕哥哥难过,安慰哥哥:‘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一段时,有的学生动情地说:“多么善良的姑娘啊,她是那么通情达理,善解人意。”当学生读到“贝多芬……推开门……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眼睛瞎了”时,震惊地说:“是她吗?这就是那位善良的姑娘吗?她真是身残志坚啊!”这不正反映了贝多芬对盲姑娘的同情关爱,反映了盲姑娘坚强善良的品性吗?这样充分利用体验朗读,帮助学生领悟文章情感,了解人物性格,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演练与感悟体验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课文,如《称赞》、《纸船和风筝》、《小鸟和牵牛花》、《回声》等,这样的文章适合于学生的表演。对于这类文章,可以让学生担当课本剧中的角色,进行绘声绘色的表演。学生通过对文中人物说话语气和表演进行模仿,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了理解,那么再回过头去朗读课文的时候,他们就能很好的把文中的感情表达出来.一开始,学生有可能顾此失彼,注重了演的形,又忘了说。这时,教师应该让学生自由地练习,充分地交流讨论,反复地比较和揣摩,不断地提高认识,加深理解。而学生一旦达到充分理解且又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了技能技巧,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熟练自如的朗读时,自然会跃跃欲试。此时,激发学生创设性地朗读,如表演读诵读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五、评读结合,促进发展
        在多种的的形式中,评读是不可缺少的。课堂中,教师们常用“赛”的方式组织朗读教学,如小组比、男女比等。既然有赛,就有评。但朗读是一种极具个性,融理解和表达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不同的人对同一篇文章的体会即使一样,表达出来也肯定有所差异。学生口诵文字,心入其境,以朗读来倾吐自己的心声,就会读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地再现其情其境,把文中人物的所思所想活脱脱地表达出来.这时,学生才是一个真正的阅读主体,他们在阅读中才能真正体验到自己的劳动所带来的快乐,他们才可能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思想。因此评议时,教师应特别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地尊重學生,应该允许并鼓励学生通过各自独特的视角去体会,去解读课文,使每一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领略成功的喜悦。学生的主体意志是在具有真正主体地位以后而渐渐形成的,有了主体意志,才有了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发展,也才有了自己的思想。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加上阅读材料本身内涵的开放性,不同的学生对文本会作出不同的解读。所以,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养成欣赏学生看问题的不同立场、方式、方法的习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是学生读出真情实感的,能准确理解和表达朗读内容的,都应该给予肯定。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非常重要,对学生语言素养和文学素养的培养有重要帮助,教师要加强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结合实际生活进行有效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能自然表达自己的情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