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下美术教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机结合

发表时间:2021/4/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1期   作者:徐平平
[导读] 劳动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项行为,自人类诞生伊始便伴随着劳动的出现
        徐平平
        安徽省芜湖市火龙岗中学 安徽省 芜湖市 241000
        摘要:劳动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项行为,自人类诞生伊始便伴随着劳动的出现,而劳动作为人们获取资源的唯一手段,对于高中生独立自主的教育有着极为显著的作用,在核心素养之下,通过劳动教育能够更好地带给学生生活技能的提升,劳动创造美——纵观从古至今的艺术作品大多都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本文将基于核心素养的背景讨论美术教育与劳动教育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核心素养;美术教育;劳动教育;高中美术

引言:高中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又一重要阶段,他们脱离了初中和小学的稚嫩想法,拥有较为健全的认知能力和知识框架,在高中美术的教学过程中,是帮助学生提升审美能力和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多种具有艺术美的作品带领学生认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欣赏美术作品中的劳动创造美
        自古以来,人们便会用美的眼光观察自然中的美,而在劳动的过程中,将劳动成果中的自然美逐渐展示出来,劳动人民便由此创造出了各种美术作品。在最初的劳动过程中,石器是人们最常使用的工具,为了体现出首领的独特地位,各种花纹和图腾便出现在这些石器之上,这是古代美术作品的雏形。再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在劳动工作中逐渐对大自然产生了敬畏,那时的人们对于自然知识的了解程度远远不足,于是将大自然的力量逐渐神话,由此出现了更多的美术作品,例如鼎、祭祀工具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美的追求不断提升,很多具有艺术美的作品逐渐涌现出,各种各样的艺术手法慢慢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形式,成为了我们当下艺术的基本构成。
        纵观这些美术作品大多都有劳动的影子,无论是由劳动工具的演化还是对劳动过程的感悟,都对美术作品的出现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而这些劳动因素又可以通过美术作品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成为两者有机结合的重要教学资源。首先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分析,了解其中所拥有的艺术美,通过引导将这些艺术美与当时的劳动背景紧密结合,引导学生认识到美术教育与劳动教育的内在练习,达到深度教育的目的[1]。
        例如在《礼仪与教化》一课的教学和鉴赏过程中,为学生们介绍青铜器时,先引导学生们对于青铜器的分类进行了解,“礼器”、“乐器”、“兵器”、“生活用具”等青铜器都有其独特的用途,与古代人民的生活与劳动息息相关,同样青铜器的铸造过程本就是一种劳动,观察这些作品中的艺术性便能够领略到中国古代匠人所拥有的智慧。
二、通过绘画引导学生表达劳动美
        绘画作为美术作品的重要形式,也是每一个人从小便可以接触到的一种形式,通过绘画这一形式,学生们能够运用相应的美术知识将劳动过程中的创造美表现出来,感受每一种劳动过程中所蕴含的那些艺术美。在学生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学生的选材、视角、表现形式都会更加具有艺术性,这样的感受是独特的,与观赏的角度不同,学生能够沉浸于自主的探究过程中,对于艺术和劳动的感悟也会在创作过程中有机结合。
        在以往的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太过于注重对于作品的展示,绘画的形式则能够更好地改善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主感受的效果,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也能引导学生应用美术知识进行创作,这与核心素养理念是极为契合的,使学生在美术课堂中所学的知识能够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得到合理的应用。
        例如在《漫画》的教学过程中,这一艺术表现形式并不算太难以让学生接受,漫画作为宣传工作中常用的一种形式,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这一绘画技巧将自己在劳动工作中的感悟与漫画这一技巧进行结合,开发自己的脑洞,利用夸张地表现形式等放大劳动工作中所能够体现出的艺术性。

绘画主题的制定要与学生具体生活有机结合,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熟悉的内容进行创作,要落实“艺术来源于生活”的艺术教学理念。
三、通过实践操作感受艺术中的劳动美
(一)通过手工课融合美术教育与劳动教育
        手工课是劳动教育与美术教育的重要手段,通过手工课学生可以在简单的手工制作中感受劳动成果为自己带来的成就感,也可以将自己对于美的体验赋予到手工制品中,成为学生表达艺术的重要形式。在手工制作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手工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活跃自身的思维,这些能力都会在日后的工作与生活中得到应用,成为劳动工作中的重要能力。学生将自身的思维通过手工制品的形式具象化,将自己的想法与审美态度通过这些制品展示给其他同学与教师[2]。
        例如在篆刻相关的教学活动中,利用橡皮和工具开展相关教学,引导学生可以应用正确的方法完成篆刻工作,先将自己的名字篆刻任务完成,之后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发挥,将自己喜欢的图案、线条或是图腾雕刻在橡皮中,把自己对于艺术的感悟通过篆刻的形式记录下来。这样的动手过程也属于劳动的一种,是最基础的劳动感悟形式,能够有效将美术教育与劳动教育紧密结合。
(二)通过劳动活动完成小型劳动艺术作品
        劳动活动是校内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要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合理应用劳动活动这一形式将美术与劳动实现有机结合。劳动活动在美术教育的视域下基本分为两种,包括基于艺术表达的劳动活动和基于劳动教育的劳动活动:
1.基于艺术表达的劳动活动
        劳动活动有多种表现形式,在举办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基于艺术表达开展相关劳动活动,最终的作品应当与艺术表达有关,所呈现出较高的艺术性,以美为最终目的。例如宿舍或教室装扮活动,很多学生对于宿舍的整理缺乏时间,大多都忙于学业,可以积极利用美术课堂对自己宿舍装扮进行设计,通过所学习的美术知识开展劳动活动。一方面将美术与劳动通过活动的形式进行结合,另一方面通过这种形式帮助学生养成整理宿舍内务的好习惯,对于学生的全面提升有着极大地帮助作用,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2.基于劳动教育的劳动活动
        高中所能接触到的多数劳动活动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劳动教育,要想使美术教育融合到这些劳动活动中,需要对劳动活动的中心内容进行分析,发掘其中所蕴涵的美术要素,引导学生们积极发现劳动过程中存在的这些美术要素,既可以提升学生在劳动活动过程的积极性,同时也达到了渗透美术要素的目的。
(三)通过展示活动表现自己对劳动的审美
        展示活动是学生表达自身审美的方式,通过展示活动,学生们可以将自己较为满意的艺术作品呈现给学生,表达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灵感及困难,使学生对于劳动的审美能够通过活动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表达出自身独特的感想与审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可以与学生进行互动,及时调整学生的正确审美,避免学生在高中阶段收到不良文化的困扰,帮助学生积极健康地成长。
        例如在《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对日后自己期望的建筑进行设计,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也可以将自己喜欢的现有建筑进行介绍和评价,将学生对于不同建筑的感悟展示给其他学生和教师。在这样的展示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对于自行设计的引导,尽量保证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建筑设计。
结束语:总的来说,劳动与美术教育本就是密不可分的,将两者之间的联系进行深度挖掘,探究美术中蕴涵的劳动内涵和劳动活动中的美术要素,利用欣赏作品、绘画和多样化的活动使两者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核心素养理念的落实。
参考文献:
[1]王黎宏. 劳技教育与美术教育整合的实践探索[J]. 江西教育, 2017, 000(027):81-82.
[2]朱世泰. 高中美术教学与多种元素相结合的实践探索[J].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5.
[3]黄勇. 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学乡土美术教学[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9):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