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音乐课充满快乐

发表时间:2021/4/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1期   作者:易渊
[导读]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推动世界,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易渊
        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友邦小学  514100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推动世界,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我的一切都来源于音乐的启发。”少年儿童的想象力是一把开启心灵的钥匙,通过它可以使灵感得到创造性的发挥。因此,音乐教学已成为促进学生全身心健康发展、塑造“创造型”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
        书中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育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音乐是人生快乐的源泉之一,“乐”(音乐)即“乐”(快乐),音乐教学要给学生创造快乐,让学生带着快乐走进课堂,让学生带着快乐学习音乐,使学习音乐带给每一位学生快乐。
        作为素质教育的音乐教学,必须舍弃一切单调、枯燥、令学生感到厌烦的内容和模式,必须是使受教育者 在良好的心态、轻松的气氛和愉快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实施的。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天生活泼、好玩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他们对音乐的感受总是通过各种动作表现出来。要提高音乐课的教学质量,应根据儿童好动、好游戏的心理特点,把少儿的音乐学习与游戏、舞蹈有机结合起来,把抽象的音乐概念、复杂的音乐原理以及枯燥的技能训练,转化成生动有趣的 游戏、舞蹈,使之形象化、具体化,让少儿通过自身的活动,把听、视、触等各种感觉活动和运动、唱歌、表演、游戏、舞蹈等结合起来,从而把他们从座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既动口、动手、动脚,也要动脑, 蹦蹦跳跳地进入音乐世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音乐知识、技能,培养思维能力,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
        如在教乐理知识二分、四分和八分音符时,一般教学只讲“二分音符唱二拍,四分音符唱一拍,八分音符 唱半拍”。这些概念对于一、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既抽象又枯燥。我从学生内心感觉出发,制造一个让学生自身感受、想象的音乐环境,从而将“拍子”的抽象概念进行化解。首先,让学生们分辨出声音的长短:火车汽 笛声长,汽车喇叭声短;猫叫声音长,狗叫声音短等等。其次,通过海关钟楼钟声、电子钟秒针跳动声和机械快摆表秒针跳动声用来分别代表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使学生得到直观的感性认识。接着,让学生 闭眼聆听老师发出的不同节拍的走步声和跑步声,由学生用拍手、跺脚的方式把听到的模仿出来,从而完成由声音感知到动作感知的过渡。为巩固已学的概念,我把几段风格各异的儿歌,让学生按一定节拍的规律朗诵出 来。当他们亲自感知到节拍的时值概念时,就可以将二分音符分别显示在黑板上,从而也完成了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转换。

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感到新鲜、有趣,而且学得透、记得牢。
        又如,在教五线谱唱名时,为了使教学更形象、更有味,我请了几位高矮不同的学生分别充当音符的do、 re、mi、sou和la, 并告诉他们各自的家住在几线几间上。接着提问:“谁最高?”下面回答:扮演“la”的 学生最高。于是,我指出:由于la住的最高,所以这个唱名也最高。这种教学形象、直观,加之听觉与视觉的统一,学生不但加深了对“音高”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音乐理论的兴趣。为进一步掌握已学的唱名,我在 演奏音符的同时,要求扮演音符的学生将听到的音高按先后顺序迅速排好,并在线谱上找到各自的“家”,同时唱出唱名,唱准音高。我还让学生们将学过的节奏和唱名进行组合,让他们自行创作出许多不同节奏型和乐 句。这样,不但使学生们活跃了思维,训练了大脑,同时也大大增强了自信心。
        再如,教律动时,以往总是“教师编,学生做”这种机械式模仿,束缚了学生们的手脚和大脑。我在教学 中打破这个常规,让学生自己听音乐、自己去感受、自己去理解、自己去想象,把听到的音乐用自己的手、脚做动作去自行发挥、自我表现。在课堂上,我总是鼓励学生们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大胆地去表现自我,这既 有利于自信心的树立,也利于良好个性的培养。有一次,我让学生们给歌曲《小雨沙沙》编排舞蹈动作,全班几十个人编了几十个小舞蹈,尽管有的大同小异,有的动作也欠优美,但我还是表扬和鼓励了大家,因为这毕 竟是他们的心血,他们自己的“作品”。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针对传统智力理论存在的缺陷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其主要观点是:所有学生都是聪明伶俐的,只是他们是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所以我们有条件的音乐教师要把音乐教室布置得幽雅、艺术化,充满童趣和美感并富有音乐特点。设计各种与音乐有关的生动的卡通画、可爱的小动物及跳动的音符、拟人化的音乐记号贴在墙上,在琴上摆放精美的艺术画或一束美的野花,并根据授课内容制作相应的教学道具放置在教室。让学生一进音乐教室就仿佛置身于美丽的童话世界,精神为之一振,欣喜之情油然而生,以喜悦的心情面对音乐课。
        音乐是“动”的艺术,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得重要条件。”小学阶段儿童天性活泼、热情,贪玩好动,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和模仿力强,善于用形体动作对音乐作出反应。“动”就是他们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的最直接、最喜爱的方式。
教学时要给学生创造“动”的机会,通过唱、听、写、奏、演等多种途径,调动学生手、眼、脑、口、耳、脚等多种器官参与,让音乐学习与游戏、律动、舞蹈、戏剧表演、绘画、乐器演奏等音乐活动有机结合,使教学活动形象化、游戏化、趣味化,让学生在“动”中学、“玩”中学。
        作为教师要精心地耕耘和栽培,让孩子们幼小心灵中播下的创作种子得以生根、开花、结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