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节气元素 读写结合 提升习作能力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1月1期   作者:邱秀芳
[导读] 在多年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越发感受到学生习作能力的薄弱,究其主要原因,孩子生活经验少,体验单调,无法获取丰富的写作素材。
        邱秀芳
        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玉田中心小学   350203
        摘要:在多年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越发感受到学生习作能力的薄弱,究其主要原因,孩子生活经验少,体验单调,无法获取丰富的写作素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如何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寻找生活、阅读、习作之间的有效契合点,读写结合,是提升学生习作能力的一条佳径。叶澜教授说:“教育对于生命的思考不能只局限于人,还应包括自然界。”作文教学,放到作文教育的高度,也需放眼自然界。挖掘节气元素,提升学生习作能力的方法众多,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学情,制定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在读写结合的教学活动中实现作文写作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写作;节气;读写结合;语文;

前言: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节气歌,孩子们耳熟能详,朗朗上口。二十四节气的申遗成功,让我们的目光转向对自然生命四季节律的关照。作文教学应时应需,也要开掘更广阔更本真的自然语境,把习作教学的时空与节气物候、节气习俗衔接,让孩子的心灵与生活交流,让习作真正实现生命意义的真实表达。如何着眼节气元素,提升学生习作能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依托课堂,开掘节气知识,丰富习作素材
        语文教师在课堂作文教学中挖掘二十四节气的知识内容,可以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为小学课堂作文教学吹来一股清新的文化气息,让小学生在写作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写作素材。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带着资源意识进行知识拓展,挖掘各个节气知识中的自然、社会、人文、风俗等各种作文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各种节气知识,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尽情播撒智慧的种子,在写作中开拓一片新的沃土。
         例如,语文教师在二十四节气写作课教学,针对“雨水”这一节气进行教学时,借助互联网+教育资源,搜索整理有关雨水节气的古诗词,让学生诵读元稹的《咏廿四气诗.雨水正月中》:“雨水洗春容,平田已见龙。祭鱼盈浦屿,归雁过山峰。云色轻还重,风光淡又浓。向春入二月,花色影重重。”杜甫的《春夜喜雨》,让学生在品读古诗词中,想象画面,感受雨水“獭祭鱼、鸿雁来、草木萌动”欣欣向荣的物候特征,受到传统古诗词文化的浸润。接着,将有关“雨水”这一节气的课外经典语段引入到课堂作文教学中,品读朱自清《春》一文中“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余光中《听听那冷雨》中的优美语段,让学生们细品节气的曼妙之处。“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纤手在屋顶抚弄着无数黑暗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习得语言表现形式。
         学生们用不同的方式读不同时代,不同体裁的描述“雨水”节气的文章中,触发自己对雨的感觉,引起和雨相关的人生经历、人物及事件,从而为习作积累丰富的素材。
         孩子在习作中,这样写着:“农谚说:雨水有雨庄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宝。”雨水钻进土壤,那大大的伤口瞬间被治愈了。庄稼地里麦苗咕咚咕咚吮吸春天的甘露,绿莹莹直愣愣的,仿佛长高了一拃。金灿灿的油菜花在习习的凉风中,一摇一摆的,摇荡出金色的微波。
         我被眼前的美景深深地陶醉了,仿佛所有的忧愁也随之驱散了,不禁吟诵一首小诗:“春雨丝丝情意绵,滋润万物生机显。百花雨中含羞笑,杨柳拂面笑声甜。但愿疫情早驱除,国泰民安幸福随。”
         “沙沙沙。沙沙沙”······”
        正是有了课堂节气知识的开掘,才有孩子的妙笔生花,下笔如有神了。


        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每到一个节气节点,可以让学生们搜集有关某一节气的气象知识,鼓励学生整理相关的谚语,古诗词内容,查阅相关的经典散文选段、神话传说故事等,举办二十四节气课外阅读鉴赏活动,鼓励学生在分享交流中获得丰富的写作资源。
        
二、放眼自然,放飞儿童天性,激发习作灵感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实现儿童的“六个解放”,让学生在自然生活实践中充分地解放双手和双脚,实现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中华民族经历了数千年的农耕时代,二十四节气更是一代代先祖遗留下的宝贵生活生产知识经验,学生在亲身感受和体验中可以深切体味这种充满诗意的节气之旅,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让学生在作文写作中解放天性,获得写作灵感。统一的教材内容编排无法完全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写作需求,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融入二十四节气元素,鼓励学生们走出校园开展丰富多彩的自然实践活动,让学生们体会二十四节气之美,在实践中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学生在大自然中进行观察和实践,充分的调动自己的五官从多种角度,以及多个层次表达自己对各个节气的理解和感悟,将叙述和抒情融合起来。在四季中的每个节气到来之际,语文教师带领学生们在清明节、立秋、冬至等节气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激发写作灵感。
        例如,语文教师鼓励学生自主制作二十四节气卡,学生在“谷雨”这一节气中,将歌谣、民俗、谚语、传说故事等各种与节气相关的元素以实物制作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锻炼。学生们以摄影记者的角度走到自然中拍摄某一节气的人物风景图,捕捉自然界的各种自然现象,在观察实践中积累写作素材。语文教师和家长进行家校合作,家长在清明节的祭祖活动中带学生进行实践体验,给学生讲述良好的家风家训,为作文写作提供鲜活生动的素材,在作文课上指导学生写成图文并茂的书面文字,开展作文分享互评活动。带学生们在“大暑”日去中医院参加义务劳动实践活动,带学生学习制作艾灸中药药贴。引导学生抒发对节气的印象,让学生们在田地里进行耕种活动,从中发现劳动的趣味,自主体会二十四节气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们制作节气特色食物,参加节气特色活动实践中,围绕各个节气观察自然界动植物以及气候变化的特点,不断丰富中医养生,饮食健康,民间活动等方面内容,学生在听说读写语文综合学习实践中,逐渐形成留心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的能力。
        
三、了解习俗,唤醒审美意识,唱响习作之歌
        二十四节气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值得后人传承和发扬的宝贵精神财富。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挖掘二十四节气元素,鼓励学生们了解各地的习俗文化,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唤醒学生的审美意识,促进学生民俗文化素养的进步。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当地的节气风俗,向长辈请教在“立秋”或“冬至”节气时相关的民俗活动,鼓励学生亲自参与其中进行生活实践活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习俗生活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教师再以此开展作文教学,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十四节气中形成的民间习俗积极健康,文明向上,立夏有“立夏吃蛋”,进行逗蛋游戏的风俗,还有立夏“秤人”,打秤花,讲吉利话的风俗。节气在传递对自然敬畏,传承孝道,播种爱的文化内容,歌颂劳动者辛勤劳动的主题。语文教师在审美视域下实施二十四节气读写教学,学生将节气之美在笔尖惬意流淌。
        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抓住感兴趣的节气习俗试着创编有关习俗来源的故事内容;引导学生抓住某一节气的气候特征阐述在这一节气下会发生怎样的人文故事;鼓励学生撰写某一节气对农民生产生活活动的影响,可以将农民耕耘的细节跃然纸上。
        
结语:
        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挖掘节气元素的教学价值,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拓展二十四节气的知识点,让学生们探究其中深刻的意义,可以丰富作文教学的内容,为学生进行作文创作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语文教师挖掘丰富的作文教学形式,在作文教学中根据二十四节气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既可以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又能让学生们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作文的字里行间中融入童心童趣,发展学生的个性,展露学生丰富的思维和精彩的文笔。
        
参考文献:
[1]开发二十四节气资源,开展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小学高年级二十四节气语文综合性学习初探[J]. 丁芳.小学教学研究.2018(27)
[2]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的思考与实践[J]. 钟小敏.中华辞赋.2019(02)
[3]在语文课程中开展节气教学初探[J]. 邵晓春.小学教学参考.2019(0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