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凤河
贵阳市白云区第八初级中学 550017
摘 要:描写场面是初中生经常要面对的写作任务,可是很多学生写不好场面。教师不妨以《安塞腰鼓》为范例,引导学生从点染背景,蓄势待发;直击场面,反复渲染;巧用语言,营造气氛三个方面来学习场面描写。通过借助教材课文,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进行专项写作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实现作文教学策略的优化。
关键词:场面;描写;安塞腰鼓;
场面,泛指在一定场合下的情景。在叙事性文学作品中,是情节发展过程中的基本单位,是人物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中相互发生关系而构成的画面。
通过场面的描写能突出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表达中心思想,烘托情感氛围。精彩的场面描写会为作文增色不少,成为作文的一大亮点。可是,面对各种精彩的场面,很多学生写不好,寥寥几笔,不痛不痒,既突出不了人物形象,也烘托不了情感氛围,达不到写作的目的,宝贵的写作资源就这样流失了。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怎样指导学生描写场面呢?通过研读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我发现这是一篇指导学生学习场面描写的绝佳范例。在探索优化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策略的实践中,根据教材文本特点,仿照课文的写作特色,指导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专项写作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创作出一篇优秀作文,学以致用,达到“借鸡生蛋”之目的。
《安塞腰鼓》表面上写的是“腰鼓”,实则写的是脚踏黄土高原的劳动人民,展示西北高原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歌颂他们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表达他们渴望冲破束缚和羁绊。而这一切都是通过一群“茂腾腾”的西北后生“发狠、忘情、没命”的“捶”腰鼓的疯狂场面来展现的。根据作者描写场面的高超技法,我认为可以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指导学生学习场面描写。
点染背景,蓄势待发。在黄土高原上,在一片高粱地前,南风拂过高粱的叶子,也吹动着击打腰鼓人的衣衫。《安塞腰鼓》开篇第一句锁定腰鼓的主人,“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独立成段,他们活力四射。但此时此刻,他们是安静的、沉稳的,犹如屹立千年的雕塑,比他们还安静沉稳的是紧贴在他们腰间的鼓,呆呆的,似乎从未响过,待一声令下或音乐响起,他们会有怎样的表现呢?让人无限遐想。作者对击打腰鼓的自然环境进行了粗线条的勾勒,并对击打腰鼓的人和腰鼓进行了简单的描写,所有的笔墨都在为蓄势做准备。总而言之,开篇突出了安塞腰鼓表演前的“沉稳而安静”。在进行场面描写时,引导学生总体把握场面的性质和特点,思考想突出什么,想表达什么。有侧重的突显场面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氛围,为场面的展开做好铺垫。但切忌繁杂的笔法,最好点到为止,恰到好处,精简为妙。
直击场面,反复渲染。《安塞腰鼓》成功的开篇后就单刀直入,“但是:看!——”两个词分别各自成段,直击安塞腰鼓表演现场,“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这里没有任何多余的修饰,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上来就“捶”,而且是发狠的“捶”、忘情的“捶”、没命的“捶”,“捶”得酣畅淋漓,“捶”得热火朝天。一场壮阔、豪放、火烈的舞蹈就这样在黄土高原上的一片高粱地前强势上演了,鼓声震耳欲聋,黄土弥漫天空,整个场面由“捶”而起,因“捶”而精彩。这是作者对安塞腰鼓场面的第一波描写。接着,作者开始对安塞腰鼓进行第二波描写。主要突出完全放开后尽情“捶”起来的腰鼓对周围产生的冲击,它能改变空气的温度、使阳光飞溅,让世界亢奋,能使人浮想联翩,神魂颠倒,并第一次发自肺腑的引吭高喊“好一个安塞腰鼓”。通过大胆想象,整个场面意境雄浑壮阔。再接着,作者主要从听觉来渲染安塞腰鼓。“隆隆,隆隆,隆隆”的响声反复回荡在高原的山崖,回荡在观众的心中。
那山崖和观众的心都瞬间变成了安塞腰鼓的牛皮鼓面,隆隆隆隆,隆隆隆隆……。再一次发自肺腑引吭高喊“好一个安塞腰鼓”。随后,作者将目光聚焦到搏击腰鼓的那群后生身上,从他们的胳膊、腿及全身可以看出,他们憋足了一股劲,从包裹着的躯体里释放出神奇磅礴的能量,与腰间的鼓进行近乎癫狂的搏击,不禁感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只有这么厚重的黄土高原才能承载这种搏击,并最后一次歇斯底里般高喊“好一个安塞腰鼓”。最后,作者总写场面,写舞姿,写鼓声,写“捶”的状态,人与鼓完全融为一体,成了茫茫一片,将场面描写推向了高潮,这是生命的宣泄,这是力量的喷发。文章的结尾,随着鼓声的戛然而止,回归到表演前死一般的寂静,静得出奇,静得让人感到陌生,静得仿佛来到了另一个星球,当高原深处响起一声鸡啼才又把人拉回到现实。整篇文章由寂静到火爆,再由火爆到寂静,起伏跌宕,回环完整,起到了强烈震撼读者的艺术效果。在指导学生描写场面时,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突出重点,直击场面,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反复渲染,给读者强烈的感知和体验,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要做到这些,就要善于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以描写为主的同时,在恰当的地方运用记叙、抒情和议论,这样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同时,还要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特别是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等的运用,会让场面具有强烈的画面感和立体感。
巧用语言,营造气氛。《安塞腰鼓》一文,字数不多,总共只有1049个字符,但有多达30个自然段,很多地方是几句话一段或是一句话一段,有的甚至是一个词或一个字一段。如“一群茂腾腾的后生”,“好一个安塞腰鼓”, “但是”“看”等语句独立成段。在段落中,作者用了大量的短句、短语或词语,有的还反复出现一连串,铺陈到了极致,急促有力,应接不暇。如“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另外,作者在词性的选择上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巧妙运用大量的动词、形容词和拟声词。如“挣脱”、“冲破”、“撞开”、“捶”、“旋转”、“翻飞”、“茂腾腾”、“咝溜溜”、“呆呆的”、“急促”、“火烈”、“冰冷”、“燥热”、“隆隆”、“隆隆隆隆”等等。这些段落、句子、词语的运用,对突出重点,抒发感情,营造气氛具有重要作用,将安塞腰鼓气吞山河、排山倒海、震撼人心的热烈沸腾场面和盘托出。在指导学生进行场面描写时,要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场面特点及要营造的气氛,是想表达热烈、凄清、欢乐、悲伤、紧张、平静……?要进行深刻的思考,然后,根据表达的需要,对语段进行处理,让语言形式与场面气氛和谐一致,为文章主旨服务。
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会或多或少经历各种场面。如升旗仪式、开学典礼、生日聚会、运动会、文艺汇演及各种各样的比赛、聚会、演出等。有喜庆的、有庄严的、有激动的、有紧张的、有悲伤的、有尴尬的……。场面,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促使学生经历和体验,有利于精神成长,也是学生作文选材的不竭源泉。教师要善于利用课文,加强写作指导,引导学生关注场面,描写场面,让场面描写成为学生作文的一道独特风景。
〔本文系贵州省贵阳市教育科研一般课题“优化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课题成果(课题编号:GYYB18029)。〕
[1]义务教育教科书 语文 八年级 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2.
[2]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八年级 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