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璐
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岩头镇中心小学 322200
一、心理问题现状提出
故事一:厌学的A
A是我三年级班里的一位男生,第一眼见他让人觉得干净清爽,是认真的好学生模样,走在教室外的走廊上,操场上,遇到他的地方都能听到一声“老师好”。然而开学第一个星期我就发现了问题,A的家庭作业总是不完成,问他什么原因,都说不小心落在学校。前两次到校之后把前一天的作业都补好了,我也没有严厉的批评,只是教育他整理好作业,按时完成。可是同样的状况出现了第三次,我不禁有些生气,责令他作业补不好,下课不能玩耍,结果他的作业依旧没有完成,再和他沟通也一声不吭。
故事二:消极自闭的B
瘦瘦高高的B笑起来的时候很好看,像一束光洒下来。虽然他的学习成绩不是太优秀,但在班级里也不会调皮捣蛋,从没有和同学发生过矛盾,直到那一次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和同学发生口角,随后我对B和另一位同学进行教育。没想到B却从那一次之后心里对我有了不满,对待学习逐渐消极,变得经常不写作业,甚至在小纸条上写下几句“仇恨”我的话语。在班级里,和同学的关系也十分紧张,频繁出现打架事件。
故事三:小偷小摸的C
长相白净清爽的C和前两位孩子有一点不同,C一直以来是一位成绩优秀的学生,虽然课上发言不多,但是平时的作业和测试不但成绩突出,而且卷面清楚。C性格比较安静,也不太和同学打闹,喜欢自己一个人安静看书。这样一位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家长眼中的好孩子在学校却有小偷小摸的习惯,而且短时间内连续出现两次。
二、问题成因(原型)分析
学生A:缺乏监督管教,养成不良学习习惯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父母忙于生计,常常没有时间关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随着学习的深入,没有打好基础的A逐渐跟不上节奏。虽然主观上有想学好的愿望,但是在孩子还缺乏自制力的年级,父母缺少对孩子的情感关注,没有倾诉对象的孩子的逐渐变得孤僻。
暴力教育: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偏低,出发点是为了孩子,却总是不能耐心教育,经常打骂孩子,孩子逐渐变得敏感,胆小。
B:缺乏父母关爱,极度不自信
单亲、留守:父母离异,跟随爷爷奶奶生活,父母长期没有给予关心,孩子逐渐变得自卑,同时也对身边的人和事产生不满的情绪。
家庭条件:爷爷奶奶年迈,父母没有给予经济方面支持,因此生活条件比较差,相比较家庭条件优越的同学,更加容易出现内心不平衡。
C:家庭条件差,渴望关注
家庭条件差:父母从事普通工作,家庭简单,平时多要求孩子努力读书,对孩子的情感关注较少。随着年龄增长,孩子变得开始羡慕物质条件优越的同学。
成绩优秀:性格安静,上课课后都能自主学习,成绩优秀,却没有更多地得到关注,想通过获得一些明知道不对的小偷小摸行为获得更多关注。
三、辅导策略与技术
三位故事的孩子与一些相同的问题,因此可以先采取一些相同的策略。
结合辅导过程,主要有以下辅导策略:
1.谈话教育,询问缘由。
2.沟通家长,了解家庭环境。
3.家校合作,沟通辅导细节。
再根据孩子不同的个性特点和问题,进行一些干预:
学生A:家校共同监督,长期坚持,给予关爱,取消暴力。
学生B:多鼓励,给予更多展示机会。
学生C:让开朗的学生进行接触,交朋友。
四、辅导活动与过程
故事一:给予关爱,取消暴力
(一)引导A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评价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很多时候A面对的都是否定,往往只看到自己的缺点而看不到自己的优点。我和A家长沟通好,让A在每天临睡前,写下一条关于自己在这一天内做得好的事情,并将它说给家人听,同时让家人给与肯定和鼓励。也让A能看到自己优点,重新树立自信以及和家人的沟通,和爸爸妈妈的情感。
(二)让A参与家长的工作,在饭店里做一天服务员,学习招呼客人,收盘子,洗完扫地等工作,体会爸爸妈妈工作的辛苦,从而理解家人,拉近和家人的关系,燃起对生活热情。
故事二:鼓励展示,增强自信
(一)给学生B创造展示的机会。学生B平时当众展示的机会几乎没有,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时候,也会局促不安。一方面在课堂上先让B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鼓励他积极发言,另一方面安排B擅长的运动项目:跑步,在赢得同学掌声的同时,B的自信也在不断增加。
(二)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B的成绩一直不是很理想,对于学习B缺乏自信,也没有兴趣。我和任教的几位老师商量好,每天在课上鼓励B回答问题,肯定他的回答与想法,并组织班干部安排集体活动,让B担任活动的小组长,让B在课堂的学习中和课后的活动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积极融入集体。
故事三:让开朗的学生进行接触,交朋友
帮助C正确认识自己。如果孩子一直都在顺境中成长,无忧无虑,完全没有忧患意识,一旦遇到打击、挫折的时候,他们会表现得手足无措,不知道如何应对、很多学生会选择逃避,随之而来的就是消极、一蹶不振、心理防线完全崩溃。我找到了班级里外向开朗的三位男孩子,事先和商量好,隔三差五地约他出去打球,周末去向他问问题。两三个星期过去了,三位男孩子和C越走越近,经常能在课间看到他们在一起玩乐。
五、辅导反思与成效
故事一:经过家长、同学、老师们的努力,A脸上的笑容越来越灿烂,周围的同学都表示A好像换了一个人,也交到了很多新朋友。成绩也有了很大提高,一次都没出现不写作业的问题,还兼任了语文和数学的小组长,课上回答问题不再低着头,而是自信的说出自己想法,虽然有些时候答案并不正确,我都给予有想法,会思考的表扬,鼓励其他学生向他学习认真思考问题,大胆回答。家长也说感觉孩子比以前懂事多了,会主动的帮忙饭店里的生意,回合爸爸妈妈分享学校发生的趣事。我知道,A的改变不会仅限于此,也不能让A止步于此。
故事二:虽然B的成绩依然不是很优秀,但是每次看到B在课堂上自信勇敢的站起来大声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我相信B未来的生活将会越来越快乐。那年冬天我将买的三双运动袜悄悄地放进B的书包,彼此都没有说这件事,我知道这个小小的举动可以温暖一位十二岁少年的心。
故事三:C依然是原来安静的性格,话不多,也不会像一般的男孩子那样追赶打闹,但是偶尔也能看到他和同学交流时候流露出的笑容。有关C偷拿他人东西的事情我们也一直保密,班级的孩子都不会知道C曾经有过这样行为。
六、案例点评与价值
像A这样的外来务工子女,在班里还有十几个,他们的家长往往忙于工作,多采取暴力教育孩子,导致孩子自卑,孤僻。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孩子尤其需要我们的关爱。
不管是留守儿童B,还是外来务工子女A,以及家境普通的孩子C三个故事的孩子有一个共同点,缺少父母的陪伴与关爱。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从婴儿时期开始,会对陪伴照顾时间长的那个人产生情感依赖。同时,长期缺乏陪伴则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容易导致孩子没有安全感,易怒,胆小等。再到上小学阶段,本身离开家去到学校,完全陌生的环境,孩子容易产生分离焦虑,这个阶段依旧是孩子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如果这时候父母亲依旧不能给予充分的关怀,孩子很容易习得不好习惯。
三个故事的孩子是当下学校里很多孩子的现状,孩子的表现一定程度上也让我们走近了解孩子的内心,小学阶段的学生一边面临学业的一点点加重,一边又要独自承受随着年龄增长所带来的情感上的敏感与不适。作为教师,我们在教书的同时还要育人,如何更好的育人,需要我们先走近我们的学生,了解我们的学生。及时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关爱一个孩子,帮助一个孩子,也是帮助一个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