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萍萍
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新昌幼儿园 浙江绍兴 312500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课程实施中家长是重要的参与者,更是各类资源的重要来源。他们可以为课程内容的制订献言献策,让幼儿园的课程更有“广度”,也可以为幼儿园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让我们的课程更有“深度”;家长的知识背景、兴趣特长、个性特质以及家中的有关物品等,都是幼儿园课程实施中可利用的重要资源,成为幼儿园教育有效资源的重要来源之一。
因此,怎样科学地利用好“家长”这个“活资源”,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其“心甘情愿”地配合幼儿园各项活动,甚至主动参与课程实施,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问题及分析
镜头一:
●“昨天不是刚带过吗?”
放学时一打开门,豪豪就冲上前,摇着妈妈的手臂:“妈妈,老师说让我们明天从家里带一个风筝到幼儿园。”妈妈不解地问:“昨天不是刚让带了鞋盒吗?又要带风筝干嘛?”
原因分析:
课程实施过程中,经常会有一些活动需要材料的支撑,老师就会让家长帮助提供。但并未与家长具体解释材料的用处,家长在根本不了解课程实施情况的现状下,被动地应付老师布置的各种任务,任务一多就容易产生厌烦心理。
镜头二:
●“哎!真不知道是他上幼儿园还是我上幼儿园!”
上学路上,颜爸遇上了乐爸,两人都小心翼翼地捏着一张纸,上面布满图案和孩子的照片。颜爸苦笑着说:“这任务真是为难我了,我又不是美术老师,还被硬拉着画什么画,老师发的通知上写着好多要求,也不知道我们做的符不符合。”乐爸如遇知音:“就是呀,通知上说要贴上孩子寻找春天的照片,现在家庭哪有现成的照片,都是存在电脑里看看的,乐乐昨天才告诉我,我怕来不及还去花了20块钱快冲了一张照片呢。真不知是他上幼儿园,还是我们上幼儿园。”
原因分析:
家长来自各行各业,兴趣专长各有不同。幼儿园需要家长配合的任务,有很多是关于手工类、美术类的,专业性强、要求多,一些不擅长于此的家长就会感觉特别头疼,让他们不堪重负。
镜头三:
●“这照片能还给我们不?”
洁铷外婆送她来园,在门口与我交谈起来:“老师,这照片用好能还给我们不?”“当然可以了,我们只是借用布置一下主题墙而已。”“哎,你这老师倒还能这样说,上次我那个大外孙也带了一张全家福照片来幼儿园,我问老师用完以后能归还我们吗?她居然说这么舍不得就不要带来了!你说气人不气人?!我大女儿离婚了,一个月才能见儿子一次,那张全家福珍贵得很,这哪是一个老师该说的话?”
原因分析:
个别老师觉得带到幼儿园的东西应该归老师支配,其实家长和孩子很在意自己的东西,特别是照片之类。站在家长的角度试想一下,孩子的照片是每个家庭特别珍惜的物品,上面记录了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如果老师用完后就将照片随意丢弃,你的心情又会如何呢?
【我们的思考】
在课程实施中,我们经常会动员家长为幼儿园相关活动的开展提供各种支持,也会发动家长和孩子一起完成某些作品。这虽然从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幼儿园开展相关活动的需要,但实际上存在不少问题。
诸如教师是否深刻认识到利用家长资源的核心价值,是否在最大程度上引发了家长的积极性,是否从真正意义上合理利用了家长资源等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以上几个案例,均真实地反映出当前幼儿园家长资源利用中普遍存在的几个误区。那么,如何才能让家长从被动配合转变为主动参与,从而真正体现家长资源的价值呢?
二、解决策略
其实,只要我们平时多思考、多注意就能消除家长心中的疑虑,主动地给我们提供帮助。
1.有的放矢,让家长来得及
活动开始前,老师应让家长了解正在实施的活动内容,可以先通过班级群和家长一起探讨活动目标、设计意图等,让家长明白这样做的原因,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参与。还可以将作品范例、具体可利用的材料、制作方法展示在群上,然后再利用各种平台让家长了解要完成的任务。这样家长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不打无准备之仗。如案例一中,教师可以利用接送时间,有意识地引导家长观摩孩子的区域游戏和主题墙,让家长直观地看到他提供的材料发挥了多大的用处,体会自己所产生的价值。并亲眼了解到幼儿的游戏,感受到孩子的喜悦和所能得到的能力发展。事后,还可以与家长共享孩子的游戏照片,组织家长谈一谈感受,说说还能为孩子创设怎样的环境,使孩子能游戏得更开心,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另外,老师应提前策划准备,一般应在课程实施的开始阶段,就与家长展开充分的讨论,做好预估,给家长预留好时间。不能像案例二中的老师一样,第二天要用的材料直到前一天才匆忙通知家长准备,家长一怕完不成,二怕质量不够,难免会产生抱怨情绪。
2.力所能及,让家长完得成
在要求家长配合前,要充分考虑家长的文化程度、兴趣特长和孩子的年龄特点,布置家长和孩子力所能及的任务。而且需要老师发挥统筹安排的能力,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切实家庭情况有选择地提供材料,这样还可以避免出现大家都带一模一样的材料,从而造成重复和浪费的现象。
诸如做海报之类的任务,要根据家长文化层次的不同而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家长无法完成绘画、书法,那就不要强求,孩子在上面画一些儿童画也是可以的,我们注重的是参与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又如收集照片,教师可以事先说明,家里有现成的可以带来,如没有现成的就不用特地去冲洗。这次没有提供材料的幼儿,可以动员其在下一次活动中给予支持。
3.集中展示,让家长看得见
家长提供的材料形式不一、质量不一,有些材料初见不一定有用。但这些材料都是孩子和家长的劳动成果,更饱含着孩子的期待,如果老师能花点心思加以整理、组合进行展示,一样也能为主题环境添彩。这样不仅拓宽了幼儿的视野,丰富了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也让家长感受到自己对孩子成长的帮助作用,以及老师对家长、孩子的肯定和重视,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并在相互借鉴和学习的过程中,使家园合作进入良性循环。
4.及时鼓励,让家长能认可
孩子需要赏识,家长也不例外。他们提供的任何一样材料都饱含着对孩子的一份爱和责任,也包含着对老师的心意、支持和信任。所以老师们一定要善待这份心意,并将自己的感谢传递给家长,将家园合作效果发挥到极致。因此我们要及时给予肯定,即便他们表现得并不完美。
我们可以通过班级群、张贴感谢信等方式,公开表扬那些积极参与的家长。并展示他们的作品,具体介绍他们的做法,这不仅是给予其充分的肯定,还能让其他家长得到借鉴。另外还可以用一些小贴纸、小礼物及时奖励表现突出的孩子,请孩子传递老师对于家长的谢意,这也不失为鼓励家长积极参与的好方法。
5.妥善保管,让家长能舍得
对家长和孩子的劳动成果,老师必须珍之重之。收集来的物品,在展示之前要请家长写上幼儿姓名,方便在活动结束时准确地归还给家长。对于孩子们带来的材料要妥善保管,尽量避免损坏、丢失的情况,让每一份材料发挥最大作用。
就像案例三中提到的孩子照片,如果教师能换位思考一下,用完后将照片还给孩子,甚至于说一句好听的话语,家长就能看到老师的用心,这无疑比任何“引经据典”、“冠冕堂皇”的说辞来得更给力。
其实教师和家长之间建立合作关系的策略还有很多,但每种方式的目的都应该是形成教师和家长平等、相互指导的氛围,从而形成双向的、尊重的、诚实的和丰富的交流。教师要不断深化与家长合作关系的内涵,丰富形式、挖掘资源,搭建起家园合作的稳固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