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复学阶段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1月1期   作者:胡烨妃
[导读] 心理危机,指心理状态的严重失调,心理矛盾激烈冲突难以解决,也可以指精神面临崩溃或精神失常,还可以指发生心理障碍。
        胡烨妃
        浙江省缙云中学  
        摘 要:心理危机,指心理状态的严重失调,心理矛盾激烈冲突难以解决,也可以指精神面临崩溃或精神失常,还可以指发生心理障碍。疫情复学阶段中学生回到学校学习,由于生活、环境因素的变化,容易出现一定程度的不适应,进而可能导致心理危机的爆发。本文对复学阶段中学生心理危机的表现和干预措施进行探讨,以期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提供有效的参考。
         关键词:疫情;中学生;心理危机;复学阶段;干预
        1.心理危机的概念和背景
        心理危机,可以指心理状态的严重失调,心理矛盾激烈冲突难以解决,也可以指精神面临崩溃或精神失常,还可以指发生心理障碍。心理学领域中,危机干预指对处在心理危机状态下的个人采取明确有效措施,使之最终战胜危机,重新适应生活。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目的,一是避免自伤或伤及他人;二是恢复心理平衡与动力。
        近些年来,中学生受学习压力、心理发展等方面的影响,自残、自杀的情况屡屡发生。高鸿云[1]对上海市 9 所学校的两千多名中小学生(10-17 岁)进行匿名自评问卷调查,有自杀意念者占 15.23%,有自杀计划者占 5.84%,自杀未遂者占 1.74%。相比较成年人,中学生情感更为脆弱,面对疫情的影响和复学阶段所产生的学习和环境适应问题,中学生容易产生心理危机。学校和社会应及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有效预防和减少中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率。
        2.中学生复学阶段可能出现的危机表现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心理两极性突出,容易出现青春期的一系列心理问题,如情感脆弱、闭锁心理、遇事易冲动、早恋等;现在中学生中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而且随着离婚率的上升和二胎的开放,离异家庭和二胎家庭也逐渐增多。独生子女家庭长大的孩子易受到溺爱,往往具有较差的自理能力和较低的心理承受能力,遇事稍有不顺,就可能做出不可思议的行为;二胎家庭中,很多弟弟妹妹和自己的年龄相差甚远,很多父母往往花更多的精力照顾二胎,忽视对中学生的情感关怀,极易导致亲子矛盾;离异家庭长大的孩子往往缺少家庭的温暖,易产生孤僻、抑郁、自卑等不良心理。鉴于中学生的种种特点,笔者认为疫情复学阶段,中学生可能出现的危机表现有以下几种。
        2.1疑病恐慌情绪
        疫情的影响,学生由居家隔离到返校学习时,本能地会对人群密集的地方产生恐惧,这在一定程度上拉开了老师和学生,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尤其是无症状感染者出现,更加加重了学生们的恐慌。如果学生中出现正常的普通发热的情况,有些心理素质差的学生容易被心理暗示,产生疑病焦虑情绪,这种情绪如若不能得到及时处理,还会蔓延给其他同学,造成群体性癔症。
        2.2 对电子产品的依懒性
        居家学习期间,中学生基本通过手机、电脑等方式进行网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容易使他们对电子产品形成了心理依赖。网络世界资源丰富,学生遇到难题,往往不多加思考就去上网查资料,找出答案,造成其思维方式单一性。复学后,学生将恢复线下学习,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不能马上查百度或知乎等解决,只能通过自己思考或者求助老师。部分学生一时难以转变学习方式,甚至出现对电子产品的“脱瘾”反应,很难将全部精力投放在学习中。
        2.3 考试学习焦虑
        居家学习期间,不少中学生由于没有集体的约束力,暂时没有考试压力而放松了自己的学习。

很多自律性不强的学生,听课期间容易开小差,比如有些同学窝在床上听课,或是一边听课一边吃零食,其网络学习的效果不佳。但是另一方面,很多学校复学初期就开始期中考试,其强大的虚荣心和自尊心又不允许自己考试落后于别人,而产生焦虑心理。还有一些同学虽然也认真居家学习,但对网络学习效果的不确定感,担心自己落后他人而感到焦虑。
        2.4 亲子关系引发的各种问题
        中学生课业繁重,竞争激烈。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虽然宅在家中,但每天必上的网络课程,每天必交的作业,每天必打的卡一样都不能少。不少父母也停工居家隔离,此时,他们的主要心思从工作转到了孩子的教育上,通过老师的网络反馈,不断催促孩子提交各种作业,打早读,晚读卡。面对父母的不停的“唠叨”,很多中学生觉得很不耐烦,甚至引发亲子冲突。有的学生把自己锁在房间,拒绝与父母交流,还有的学生干脆不上网课或拒绝吃饭来逃避困扰或自我放弃。以上种种冲突如果没有处理好,学生复学阶段很难融入到学校的正常学习和生活中去。
        3.疫情复学阶段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措施
        3.1学校制度层面干预
        制度保障方面,可以建立“宿舍—班级—学校”心理健康三级网络体系。第一层是宿舍层面。在每个宿舍设立一个心理委员,心理委员应密切关注宿舍同学的心理动态[2],发现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同学,立即向班主任汇报。第二个层面是班级方面,在各班级设置“心灵驿站”,班主任指定平时较为活跃的同学担任站长,心理站长对班级内出现心理危机的同学,早发现、早汇报。心理委员和心理站长定期参加心理健康培训,使其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各班主任收集心理委员和心理站长的消息并及时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或与家长学校进行信息的沟通。第三层是学校层面,在学校层面应建立心理健康中心,配备专门的心理咨询师。心理健康中心设置心理危机工作应急预案,并充分利用好下沉的宿舍及班级,不断跟踪该类学生的心理动态变化,建立心理健康卡片,并根据具体情况施行心理干预工作。对于严重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中心应实施转介。通过“宿舍—班级—学校”的心理健康三级联动机制,将心理危机预警融入到中学生复学期间的学习和生活中,提高了中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的时效性。
        3.2学生个体层面干预
        首先,学校要引导学生做好防控工作,打消学生在心理上的各种顾虑,保持健康的心态。班主任或其他任课老师可以召开班会课或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教学理念。引导中学生把这场疫情当成自我成长的锻炼机会,增强中学生的心理弹性和抗挫折能力。
        其次,教会学生一些心理问题应对技巧。比如,肌肉放松、音乐放松等缓解不良的情绪。对于高中生很常见的学习焦虑状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以下改变不合理认知的练习。引导学生回答以下三个问题:“第一、我感到焦虑、担心是因为什么?第二、我这样的想法利不利于我达到期待的状态?第三、我可以怎么做才能帮助我达到期待的状态?”学生以这种通过多次练习,学会用积极的思维模式来替代之前负性的思维模式。
        最后,学校通过讲座或媒体宣传的形式,加大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给学生提供一个相对轻松的氛围,让学生觉得寻求心理咨询并不丢人,鼓励中学生寻求专业人员进行帮助。
        4.结语
        总之,复学阶段是中学生心理和环境的再次适应过程,对于心理脆弱的中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容易出现心理危机。要实现中学生的心理“复位”,提高心理危机的应对能力,既需要学校制度的支持,同时也需要教师围绕教育、教学以及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来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高鸿云,吴增强,邓伟,等.上海市中小学生自杀行为及心理社会相关因素的研究[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07,
1(2):32-37.
[2]王定福.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建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