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幼儿建构游戏中行为观察四部曲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2月35期   作者:沈 璐
[导读] 在建构活动中针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观察,能够多角度、多层面的了解幼儿的行为特点、
        沈  璐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刘海粟艺术幼儿园  213161)
        摘  要:在建构活动中针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观察,能够多角度、多层面的了解幼儿的行为特点、活动能力、兴趣专注点、活动成效等,从而客观评价建构活动中整体设计是否科学、材料投放是否适宜、幼儿之间是否能够保持良好的互动合作、活动过程中是否能够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新力等,这些都是幼儿行为观察的反馈结果,将这些结果运用到教学设计的优化中,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建立起良好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通过幼儿行为观察促进建构区域活动提质增效。
关键词:幼儿教育;行为观察;建构活动;
建构活动是培养幼儿空间建构能力、平衡力、整合力、合作能力以及动手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建构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通过行为观察引导幼儿主动探索、主动实践、主动思考,找到活动中存在的短板和不足,结合具体观察结果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完善对策,以此激发幼儿参与建构活动的积极性,从行为观察中发现细节和生成性教育契机,为幼儿建构活动的开展注入新活力。
        一、幼儿建构能力的观察
在建构活动中教师首先需要对幼儿的基本能力进行观察,结合幼儿的实际能力、兴趣爱好才能设计更贴近幼儿生活、更有吸引力的建构活动,根据幼儿行为观察的具体结果给予相应的指导和辅助,这样才能提高建构活动的科学性和适应性。一般情况下,教师可以从平铺、叠高这些基本操作进行观察,在使用建构材料的时候“眼要准、手要稳、心要细”,这样才能保证活动有条不紊开展。
例如在“建房子”活动中,有些幼儿喜欢把墙堆的很高,在堆砌过程中不注意参差叠加,这就让积木块之间缺乏嵌合力,这样的墙不够牢固,往往搭建过程中出现倒塌。而墙倒了之后,很多孩子并不会思考问题出在哪里,而是很快又重新搭建起来。这个现象说明幼儿并没有在活动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思考,只是单纯在“玩”。这时候,作为教师可以及时介入,引导幼儿一起找原因。比如教师可以向幼儿提问:“你搭的房子真高啊,可以看起来摇摇晃晃的,这是什么原因呢?”幼儿思考时,教师可以巧妙转移幼儿视线:“你看旁边这座房子就很结实,咱们看看它的墙是怎么垒的?”带领幼儿一起观察范例,幼儿就会发现这些垒墙的积木是参差叠放的,而不是每一排都整齐排列。教师还可以让幼儿摸一摸、轻轻推一推,感受墙体的牢固性,幼儿认识到通过不同的建构手法就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就会主动动手改造,这样的方式比教师直接告诉幼儿该怎么做效果更好。通过对幼儿基本建构能力的观察,能够确定建构活动标准和风格基调,这也是创新建构活动的第一步。
        二、观察四部曲之合作能力
建构活动具有很强的互动合作特点,很多环节需要幼儿相互配合、相互辅助才能完成,这就对幼儿的合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观察幼儿的合作行为,观察幼儿是否有合作意识,能否融入到合作团队中,是否能够在合作过程中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势,能够听取他人意见或表达自己的想法的观点,这些都是影响幼儿合作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例如在“游乐场”建构活动中,幼儿需要运用围合、延伸、搭建以及镂空技巧,尤其是在围合和镂空中,必须幼儿相互配合才能完成。教师观察幼儿行为发现,有些幼儿在围合过程中缺乏同伴配合意识,两个人各负责一边,双方在搭建过程中缺乏沟通,最终“同字型”结构因为两边长度、高度不一无法围合。对于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从合作技巧的启发入手,引导幼儿学会合作。告诉幼儿在围合过程中要多沟通、多商量,了解对方的想法,这样才能相互配合。

如果每个人都按自己的想法来,那么“你做你的,我做我的”,最后可能大家都无法完成任务。幼儿理解了合作的重要性,才能主动配合、协同完成任务,对于幼儿来说,这不仅仅是能力提升的过程,更是培养其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的重要途径。
        三、观察四部曲之随机行为
在建构活动中,幼儿有很大的自由活动空间,这就为幼儿自主能力的发挥创造了良好条件,有利于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但是,由于幼儿理解、实践、把控能力有限,所以在建构游戏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随机行为,针对这些随机行为进行观察分析,有利于教师捕捉更多有效的生成性资源,丰富建构课程资源的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建构活动的时效性和切适性。
例如在“新公园”建构游戏中,幼儿需要在“公园”中布置各种公共设施,如树木、草坪、亭子、小桥、小超市等,这些设施没有固定位置,幼儿可以结合自己的空间联想能力自由布局,让幼儿更大的发挥空间。在活动中教师观察到,有的幼儿会把亭子、超市、休息室等都放在道路一边,造成一侧空间很拥堵,而另一侧空间太空旷。教师提醒幼儿可以把“超市”放在道路的另一侧,有时幼儿会说:“我去公园的时候,休息室就是和超市在一起的,人们买东西之后还可以休息一下。”幼儿说的并不是没有道理,而这正是一个难得的生成性教育契机。教师在肯定幼儿这个想法的同时,让其他孩子一起想办法,怎样既能方便人们休息购物,又能让我们的布置更加美观舒适。孩子们观察之后纷纷提出自己的想法:“可以把休息室和超市的距离拉的远一点,这样看起来就不那么挤了。”“我觉得可以在超市里设置一个休息室,不用单独占一个地方。”“我想把超市放在拐弯的地方,这样休息室就在路的另一个方向了,这样看起来很漂亮,也不拥挤”……孩子们的想法令人惊喜,这说明他们有了自己的思考和主见,而且能够合理展开想象,这样的建构活动无疑更具创造性和拓展性,对于提高幼儿的综合建构能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观察四部曲之材料互动
材料是建构活动的重要载体,而材料选择和应用行为直接体现出幼儿建构掌控能力的高低。对于幼儿的选择行为进行观察分析,能够判断材料投放是否适宜,幼儿对材料是否感兴趣,在材料应用上是否科学合理。在建构活动中,始终伴随幼儿对材料的选择过程,这就需要教师保持连续观察,将行为观察渗透与建构活动的全过程。
例如在“汽车站”建构游戏中,幼儿需要选择不同材料布置座椅、指示牌、显示屏、灯具等,教师可以先为幼儿展示汽车站的图片,让幼儿对材料应用有基本印象,接下来观察幼儿的具体行为表现。比如有的孩子在材料应用中过于单一,总是用雪花片这一种材料,比如贴上黄色的雪花片代表顶灯,并排放置三个雪花片做电子屏,由于材料选择单一导致建构活动创造性不足。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尝试选择多种材料,比如用圆柱性积木做落地灯杆、用黑色塑料方块做显示屏、用蓝色橡胶片做指示牌,幼儿在尝试不同材料的过程中,会逐渐认识到材料多样选择的重要性,这时一个启发幼儿思维、提高幼儿自主创造力的过程,也是提升幼儿建构活动内涵的重要一环。
“因观而清,因察而明”,在幼儿建构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行为,通过行为观察发现活动中的优势和不足,这样才能做到取长补短,提高教师的活动设计能力。此外,针对幼儿行为进行观察,能够发现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并结合观察结果设计更有针对性的建构活动方案,最大限度的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幼儿都能在建构活动中获得能力发展,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幼儿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协同发展,为幼儿建构课程的设计和优化提供更科学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李昱,贾佳.教育生态理论背景下幼儿建构活动观察与支持策略的实践研究[J].教育现代化,2020,7(42):152-157.
[2]张硕. 幼儿园大班建构区幼儿行为观察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