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世多艰,寸心如水”到“穿裙子的士大夫” ——试论叶嘉莹先生的诗教思想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第21期   作者:周保华
[导读] “一世多艰,寸心如水”
        周保华
        深圳市福田区外国语学校(南校区)

        摘要:“一世多艰,寸心如水”,叶先生的诗词同她本人一样在中华民族诗词文化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最清澈的一笔,透明而又灵动。是怎样的力量让叶先生在一世多艰的旅程中始终保持着对诗词的寸心如水,或许唯有纯粹的热爱吧,不受外界的影响亦不受世俗的牵绊,就静静地摆在那里,任何事、任何人都可以窥探,但任何事、任何人又都不可以撼动。
        关键词:叶嘉莹先生;诗词;一世多艰,寸心如水;穿裙子的士大夫

叶嘉莹先生将一生奉献给中国古典诗词,无论在诗词的创作、评赏以及审美理论探索各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故其诗教的性质,应属第二阶段,即文人诗传统的诗教。然而先生的诗教内涵也并不以此为限,而是斟酌吸收了前一阶段汉儒伦理教化的诗教,并且既凸显又深化孔子诗教中“兴”的作用,从孔子侧重于作人、悟理方面的“兴”,深入到情意领域的兴发感动之力与美。因此叶先生的诗教特色,是从孔子的“兴观群怨”提炼出诗歌中兴发感动生生不已的生命力量,作为其诗教的核心,并以诗歌的创作、评赏以及美学理论的探索为其诗教展演的舞台,可说是诗教思想的集大成者。

        一、叶嘉莹先生诗教思想形成机理
2019年一部关于叶嘉莹先生的纪录片《掬水月在手》横空出世,更加唯美化的让叶嘉莹先生的诗教思想得以彰显。回顾整个纪录片,叶嘉莹先生诗教思想的形成第一机理便是由衷的热爱,这是一种不夹杂任何情感又唯情感可持的热爱之情,在叶嘉莹先生的诗教思想中诗歌的独白必须要与内心相融合,赋予诗歌人的情感与价值,这就像是一座永不磨灭的灯塔一般,矗立在人生的大海上,无论是大雾弥漫还是晴空万里,只要你想它就永远在那,既不会移动也不会熄灭,这或许就是与信仰相媲美的热爱的力量吧。普通人如若想要达到叶嘉莹先生的高度恐怕需要更多的磨砺与更高的认知,因此我们可以退而求其次将这种思想简化和内化到我们的实际教学中。
根据《掬水月在手》纪录片内容,叶嘉莹先生诗教思想的形成笔者大致分为了四类,即“生活的烙印、时空的诉说、人生的诗句、文化的传承”,其中生活的烙印是叶嘉莹先生诗教思想的核心,她曾说“诗歌最大的作用,是要让你有一颗不死的不僵化的心灵,有一种善感的心灵”,这需要多大的生活感悟和热爱情感才会得出这样的感悟啊;时空的诉说是叶嘉莹先生诗教思想的基础,读诗与心灵是相互感应的,这是一种诉求,无论是于我还是于教,读诗、读人亦如此;人生的诗句是叶嘉莹先生思想的发展机理,唯有人生的诗句才是永恒,人生就像一首待完成的诗,我们需要不断的构思、推敲,认知每一个词、每一句话,人生的诗句才会完整且永恒;文化的传承是叶嘉莹先生诗教思想的精髓,诗歌源于中国,作为一名中国人既要怀揣对诗歌的热爱,也要汲取诗歌中符合时代、提升自我的思想,诗道、师道均为国之道,遵守国之道即是遵守诗之道、师之道。

        二、生活的烙印:诗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叶嘉莹先生认为诗歌应以生活至上,为诗歌而诗歌,写诗、作诗应是没有功利性的而是带有情感寄托的。在诗歌教学层面,叶嘉莹先生诗教思想的应用与现阶段我国全面素质教育的追求不谋而合,它强调的是各项素质的综合发展,绝不为学习附加任何价值,细细想来先生的诗教思想具有超越时代的前瞻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的诗歌教学中更注重纯粹的生活态度,减少对诗歌的赋能,保障诗歌教学认知活动的纯洁性,将生活的烙印化作力量融合进教学,诗词教学的真正价值才会得以实现。如林升《题临安邸》教学中要深度挖掘该诗词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忧国忧民,讽刺权贵沉迷于纸醉金迷享乐、对国计民生漠不关心的感情,尤其是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更是将讽刺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也更加表达了自身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教学中教师可连接课堂与生活,重点突出诗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学生不要学习那些只会纸醉金迷的权贵,要以国、以人民为重。
“诗词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诗词教学更应摆脱生活的羁绊,无论是怎样的一种生活状态都应努力追寻生活的价值,在开心时能够与诗歌同欢,在痛苦时能够倾诉于诗歌,这是一种以信仰的力量为支撑的情感。生活即是人生,诗词教学的情感既是复杂的也是纯粹的,复杂的是情感的多样性与认知思维的发散性,无论经受多么复杂的情感洗礼也不能磨灭对诗词的热爱,纯粹的是对诗歌无条件的热爱之情,不给诗歌附加任何的功利价值。只为爱诗,才会学诗,这便是叶嘉莹先生诗教思想应用到诗歌教学中的第一步。

        三、时空的诉说:读诗和心灵的相互感应
读古典诗词究竟有什么用?叶嘉莹一言以蔽之:诗,让我们的心灵不死不僵化!她坚持中国传统的“诗教”之说,认为诗可以“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在她眼中,诗是感情的凝聚:“离别时写你的悲哀,欢聚时写你的快乐。”叶嘉莹先生纪录片“掬水月在手”的名字含义非凡,掬水时月亮便会存在于我们的手上,这是一种认知,但也是一种恍惚的精神,亦真亦假。在我看来,它的另一层含义便是与诗人们虚虚实实的对话,这是一种超脱时空的美,存在于时空,学诗、读诗便是与伟大的心灵相互感应,不见其人,知其情感,这也是当前诗词教学的重要试点之一。
对于诗教思想的内容与传统,叶嘉莹常引用庄子的“哀莫大于心死”来告诫过渡沉迷于物欲的人,她认为:“如果心灵完全沉溺在物欲之中,那将是人生中最可悲哀的事”。“倘若一个人听到山鸟的鸣叫、看到花开花落的变化都会从内心生发感动,这样的心灵才是纯净动人的。

”她深信,历经千百年淘拣的中国古典诗词“博大而善感”,一定能引领现代人踏进岁月的长河,品察生命本真的况味。时空的所说既彰显着诗歌教学的价值追求,也彰显着时代特色的人文发展,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既是对现代社会文化自信的一种表达,也正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要求一样,富强需要文化的支柱,需要文化自信的保障,民主需要吸收古典文学中的“仁义”之道,文明是文化的集中表现,无文化的约束必无文明的发展,和谐是文化的核心要义,唯有和谐的文化发展空间,才能造就和谐的社会环境。
        
        四、人生的诗句:唯有人生诗句才是永恒
诗词即是客观亦是主观,客观的是诗词的本身,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诗词是最为耀眼的客观载体,因此诗词即是客观;主观则是诗词所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的寄托,它是一个时代、一个观点的反馈。因此诗词是以客体来抒发主体的,也因此唯有人生的诗句才是永恒的。我们要认知到诗词存在的价值与人生的契合观点,只有这样人生这首未完成的诗才会更加充盈。
叶嘉莹先生受师父顾随先生学说的影响很大,但又能自成体系,她评论诗词注重诗词的感发性。她曾在《人间词话十二讲》中说:“诗是言志的,是诗人内心的感情和挚意,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而迦陵先生自己的诗词,也是注重感发的。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她写的诗词,胜在三点:情真意挚、语言浅近、内容清楚(所写即所感)。
叶嘉莹先生曾说“任何一种学术文化之得以绵延于久远,都赖其有继承之传人,而教学则是一种薪尽火传的神圣工作”。诗词教学作为当前我国教育形式的主要载体之一,诗词教学应打破传统只为继承而继承的学习观点,应让各诗词题材化为内心感受充盈到学生的各个角落。从个人角度来看,诗词使人更易感知美,悟到理。诗词所带给我们的是各种不一样的美,它能让我们给寻常景物加上一层文化美的滤镜,舟是李白的轻舟,驴是陆游的毛驴,普通事物在腹有诗书人的眼里不再普通,他们借古人的眼看到了古人所看的景,发现了古人所感的美,体验到一般人无法体验的快乐。诗词在给人带来审美修养时,亦给人带来了理性思考。如刘禹锡的《浪淘沙》这首诗借黄河雄壮美丽的景象,抒发自己豪迈的气概和奋发的精神,同时让我们感受到祖国河山的壮丽,这既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人生的态度,这既是一种理性的思考也是一种感性的表达。因此诗词教学应注重情感意识的升华,这是一种跨时空的交流,当人与诗词中的思想共鸣时,封存在其中的文化内涵就悄无声息地迸发出来。唯有将诗词中的那些情感寄托进行彰显并加以理性思考,人生的诗句才会在历史的星空中熠熠生辉,亘古不衰地照耀一代又一代的人。
        
        五、文化的传承:诗道、师道均为国之道
文化的传承乃国之道,乃民族之幸,也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言“愿以古典诗词之教学报效祖国”。如果说诗,是支撑叶嘉莹走过困苦半生的安身立命之所在,那么爱国情怀一定是叶嘉莹先生最大的情感寄托,从“千年帝制兴忘史,从此人民做主人”再到“愿以古典诗词之教学报效祖国”,再到纪录片《掬水月在手》的选材都不难看出叶嘉莹先生始终秉承着对国家的热爱,她将诗道、师道均化为国之道,几度的动荡、几度的流离失所、几度的悲苦都无法磨灭叶嘉莹先生作为诗词继承者、作为中国“士大夫”的爱国情怀,在这个新时代中更加需要这样的光芒,为伟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添砖加瓦。
诗词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诗词教学更要继承爱国主义传统,以爱国主义情怀和传承文化精神为引领投入到诗词教学的各个领域,做到在诗词中感悟人生,继承传统文化,挖掘诗词爱国情怀的当代价值,让文化自信充盈到每个人的脑海中。叶先生的爱国,是爱“故国”,是爱中国文化,是爱一切美好事物的情感。叶先生一生切切于心的,一个是“我的国”,另外一个就是承载这些民族血脉的诗词歌赋。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文化自信的根本内容,她带给我们的思考不仅仅只是诗词上的学习与认知,更重要的是文化传承上的续流与发展,“诗道”是诗人的情怀与路途,“师道”是尊师重道之理、从师问学之道,叶嘉莹先生无论是“诗道”的情怀还是“师道”的传承都将成为国之道,也将是一生的赤诚,永远地存在下去。

许多人说:“她站在那里,就是一首华赡静深的诗。”的确,叶嘉莹先生的一生可谓是“一世多艰,寸心如水”,生命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或许正是这“一世多艰”才成就了她“寸心如水”的胸怀,让她成为当代中国最当之无愧的“诗词教母”,也让全世界见识到了中国古典诗词之美。“又到长空过雁时。云天字字写相思。荷花凋尽我来迟。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千春犹待发华滋。”现年96岁高龄的叶嘉莹先生仍在竭尽所能为古典诗歌的传承献出自己的余生,毕其一生诉说着“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大夫”的美丽故事。

参考文献:
[1]齐益寿.叶嘉莹先生的诗教特色[N].北京大学学报,2014-03-06(60).
[2]莲蓬人.读懂叶嘉莹,从“弱德之美”开始[N].北京日报,2020-11-03(014).
[3]活字文化.叶嘉莹的诗词人生[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0-10-23(006).
[4]马宇平.叶嘉莹:把不懂诗的人接到诗里来[N].中国青年报,2020-10-21(008).
[5]杨旭峰.被唐诗和叶嘉莹先生所“感发”[N].中华读书报,2019-12-18(010).
[6]张鸿俊.叶嘉莹的诗词人生[J].初中生世界,2019(42):4-6.
[7]彭博.叶嘉莹“弱德之美”概念的提出及内涵界定[J].美与时代(下),2019(10):74-7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