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彪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齐德小学 山东省淄博市 255090
高尔基曾经说: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或是给与知识技能、或是提升自我、或是汲取营养、或是自娱自乐,总是在引领我们走向不一样的文字世界,畅游书海,感受文学魅力。
当然,同一本书可以有N种打开方式,换种角度看世界,换种方式打开同一本书,定会有不同的收获。
那么,一般情况下,我们买到的印刷出来的图书,基本上都是由如下四部分组成:外表部分、前置部分、正文部分和后附部分。也就是说:每一本书,少不了的会有封面、封底、书脊的平面设计,少不了的是正文部分中的时间、人物、地点、故事情节,也不乏有不一样的插图设计与文字交互相应,相得益彰。
接下来,我将以《十万个为什么》为例通过对封面设计、插图设计、封底、书脊等方便阐述个人见解:
封面装帧设计,一本书的脸面
封面一般会有书名、出版者和作者等,封面作为展示一本书的广告语,也是产品的总包装。当然,既然封面是书籍装帧设计艺术的门面,它主要是通过艺术字、图像形象设计、颜色搭配等形式来反映书籍的基本内容。
当下,琳琅满目的书海之中,一个无声的推销员,书籍的封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封面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将会直接吸引着读者眼球,更影响着读者的购买欲望,对图书的销量作用不言而喻。当然,封面还有保护书芯和美化书刊的作用。
《宝葫芦的秘密》作为中国童话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作者张天翼,封面设计符合儿童文学特色,封面设计唯美,富有中国画作所特有的笔墨韵味,封面上的主人公一个小男孩(王葆)手持鱼竿钓鱼,钓上来的不是一条鱼,而是一只葫芦,手持葫芦略有所思,让人浮想联翩。封面用土黄色与白色分割,填充文字信息,突出主题,又显得和谐中庸

。
再加上“宝葫芦的秘密”独具一格的字体设计,突出“宝葫芦”三个字和“秘密”二字,有红底黄字“的”隔开,突出主题,书中到底藏着什么秘密?定会吸引小读者们一探究竟,图文并茂相互映衬。
内容与插图互帮,再现趣味直观的故事情节
插图,作为书籍文字中的图画,书籍文字内容的衬托。插图是世界都能通用的语言,不能离开书籍以后独立存在;更不只是单纯地与书中的文字相呼应,彼此共同传达读者的编写意图;也不只是简单地把书籍中的文字或信息传达的内容,进行视觉形象化的转换;而且,还要将读者在文字中所感觉到的形象、情节、主题思想乃至情感因素,都得明确、直接地通过画面表现出来,更可以增强艺术的内在感染力与外在吸引力,增加阅读的趣味性与直观性。
以下棋那段故事为例:

令王葆感到意外,读者捧腹大笑的就该是“吃”这个字眼了,赢下一枚棋子,称之为“吃掉”。宝葫芦施展法术真的给王葆塞进嘴巴,噎到王葆上气不接下气,想象就觉得可笑。两者也因为这次不默契,产生了分歧,也为后来故事的发展埋下伏笔。
欣赏文章的同时,带领学生赏析插图的构图技巧、创作手法,了解其魅力,并后来进行同故事情节再现、再创作,学生玩的不亦乐乎,学的高兴有趣味,让阅读变得多样有趣。
我们都知道,其实少儿读物的插图,就是以启发少儿心智、启蒙少儿知识和启迪少儿健康的审美意识和认知世界的开端为主要目的的。少儿读物对他们的视觉影响也更为重要,是他们情感与想象的源泉。插画可以深深地吸引少儿的视线,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兴趣,从而给予他们生动、形象、直观、愉悦的视觉感受,培育丰富的情感和想象力,而这些正是他们日后成功与快乐的源泉。所以,少儿读物插图一般使用夸张性、讽刺性、诙谐性、人格化、游戏性、幽默性的漫画卡通形式。
参与设计,创作尝试
为了让学生变身编辑参与图书封面的设计,作为插画大师参与故事情节的再现,在读懂故事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想象、参与封面插图设计,拓宽思路与眼界。
1.引导环节:
以书的历史为起点,借助视频了解到中国书籍形式呈现,感受中国书籍发展历史、书籍呈现形式。
2.探究环节:
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欣赏书籍的装帧形式,了解书籍部分组成:封面、封底、书脊、勒口等作为突破口。了解分析作者、出版社、书名等文字部分;感受赏析让封面更加的生动、美观的图案设计;明晰将文字、形象、色彩组织起来的文字式、图案式、绘图式、摄影式、数码式等构图形式美法则;学生通过活动渐渐明白,书籍封面设计功能为保护功能、审美功能、宣传功能;由简入难、循序渐进。
3.示范引领环节:
教师通过示范,分解创作步骤,分步骤讲解设计步骤。从书籍的尺寸确定开始到文字内容的突破,再到封面构思与图案设计,进一步尝试组织图文,最后到设计装饰,展示效果。必须一气呵成,短小精悍,让学生明白从何处入手,该如何组织图文编排,如何美化装饰,做到指导活动的实用、有效。
4.练习环节:
给学生选择权,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运用综合应用所学技法手绘的形式,重新设计一个新颖独特的封面。实践作业要求构思巧妙、文字突出、图形装饰新颖、色彩鲜明;要求必须非常明确,一目了然,而后才能放手给学生去尝试。
学生封面设计作品稿件:

学生根据自己对本册书的理解,融入自己的想法,设计出了初稿,对文字编辑与处理上是欠缺的。小学生注重图,而忽略文字编排也是情理之中的,需要教师不断引导,合理启发,方能做到图文并茂的设计出更加合理而新颖的封面,避免平铺直述。
插图设计:

再现宝葫芦不理解,赢下一枚棋子,“吃掉”嘴里那一段,让人捧腹一笑,画面中能看到飞行中的棋子,小伙伴们惊恐的表情,以及接下来我们所联想到的主人公王葆同学的尴尬和恼火。也为故事的继续发展埋下伏笔,稚拙的画笔一样可以为书籍增光添彩。
哲理引导,渗透德育
故事主人公王葆,钓鱼时意外钓到了一只万能的宝葫芦开始,对宝葫芦渐渐有了依赖性,从此高枕无忧,让宝葫芦代他学习、写作业、做模型、考试……让同学们对他刮目相看,自己得意洋洋,忘了自己,沉浸在短暂的幸福和快乐之中。也因为有了宝葫芦,王葆才可以“胡作非为”,继而后来失去了朋友。
源头就在于宝葫芦不但真正的帮助王葆,反而无形中让王葆学会了偷懒,学会了说谎;最后,也让王葆受到了老师的严厉批评和同学们的嘲笑,王葆也因此情绪一度低落,郁郁寡欢。
因为,拥有宝葫芦而失去了朋友;也因为,扔掉了宝葫芦,而变得奋发图强、刻苦学习,按时完成作业,积极参加课外活动;丢掉了宝葫芦,让王葆重新收获友谊,重新收获成功,再次拥有快乐。后来的王葆也完全明白,原来快乐来得如此简单,如此幸福。
这本书,如实反映了现代社会青少年不劳而获、爱慕虚荣的想法,懒得主动学习,不爱参与集体活动,沉浸在手机游戏之中,沉迷于自我为中心的世界里,比较自我,时时处处充满掩饰不住的个性。
一本好书,一个故事。这本书,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了,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有“魔法”,这就是自身的潜能。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考验,学会坚强,懂得自觉到自省,继而实现自我成长,才是成长自己的“魔法”,自己的“宝葫芦”。
参考文献:
[1]苟敏,袁怀宇.视知觉原理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包装,2020,40(11):41-43.
[2]庞在玲.“书籍之美”:向田邦子作品中译本封面设计与审美传达[J].戏剧之家,2020(31):177-178.
[3]石泓纯.20世纪20—30年代Vogue杂志封面设计研究[J].三明学院学报,2020,37(05):7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