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以“读写结合”深化德育渗透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第21期   作者:邓云 尤成群
[导读] 在“立德树人”的教育旨归下,“德育渗透”成为包括小学语文在内的各学段、各学科的教学、教研新任务和新思路。
        邓云  尤成群
        陕西省安康市岚皋县城关第二小学  725400
        摘要:在“立德树人”的教育旨归下,“德育渗透”成为包括小学语文在内的各学段、各学科的教学、教研新任务和新思路。基于此背景,以深化德育渗透为目的、以使学生内化品德道理为方式,在语文学科范畴内,则可依凭学科特有的“读写”活动,将“读写结合”当渠道。因为“读”意味着输入,而“写”则意味着加工、输出与内化。而具体的用以深化德育渗透的语文“读写结合”点则可依据“品德在学科中的存在处”,定位为:人物、情节和形式三者。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读写结合 德育深化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在“立德树人”的教育旨归及素质化教育的教育理念在新时代背景下被重倡以来学科教育教研的一个热点话题。但对其的研究多只囿于浅层的德育渗透,也即单纯的道德说教,而鲜能使学生对品德道理获得从内心而发的认同,而更勿论对其的遵循和落实。基于此,“深化德育渗透”便当成为语文德育研究的新趋向。而“深化”也便意味着学生对品德道理的内心认同和深入进自觉意识中的牢记,意味着在接收品德道理之后对其进行回归至内心的咀嚼、反思与加工。因之,在语文学科中,能有效助力此“深化”目的达成的便是建立在“读”基础上的“写”,也即为“读写结合”。
        一.人物德育价值挖掘与写作深化
        在以“读写结合”深化德育渗透的话题下,我们还需要思考的是“在阅读过程中去偏重哪方面,来获得德育渗透契机?”的问题。对此,我们当始终明晰“人”是“道德”的最集中凝结者和最直接体现者,因而也是道德学习最主要来源。因之,以“读写结合”深化德育渗透的第一步便当为对文本人物德育价值的挖掘和写作深化。
        如,在对《猎人海力布》一文的教学中,德育价值则主要集中在文本的主人公“海力布”的身上,他乐于助人(将猎物分给大家)、善良(搭救小白蛇),并具有舍己救人的精神(为大家的安危不惜说出真相,自己却永远变成了石头),而可供对同学们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牺牲小我,成就大我)和科学人生观教育(珍视生命、在造福群体中实现人生价值)。但在此,除却对海力布此人物形象的分析与对其品质的讨论以外,我则还让同学们以“海力布告诉我( )”为主题进行了文段写作。对此,有的同学的写作方向为“海力布告诉我要善良”,有的则为“海力布告诉我要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在不同的题目之下,其则会对对应的海力布的行为和品质进行自主化、细致化的分析与体悟,如对“海力布明知道说出真相后,自己会变成石头,为什么还要说出真相”的问题的思考和“牺牲自己,保全大家”等结论的得出......而此则意味着同学们自身对善良、集体主义精神等道德品质的内化认知与自我建立,而非是在说教方式下对“应该......”的品德道理的快速忘却,甚至是厌烦排斥。


        二.情节德育价值挖掘与写作深化
        除却“人物”之外,“情节”及通常与其连带的“环境”作为语文文本的第二普遍化要素而亦可成为以“深化德育渗透”为目的的第二“读写”点,以用来渗透理想教育、劳动教育、科学人生观教育等。
        如,《清平乐·村居》一诗的情节为“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即一家五口“各司其职”、其乐融融。其环境为“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即是在矮小的茅屋前面,有一条小溪,而在溪水岸边,则是青青的草地。此情节加上此环境,则构成了一幅幸福快乐的乡村家庭生活图、乡村田园劳动图、乡村自然人文风情图,而具有着显著的生活、环境理想教育、劳动教育、“孝”教育等的德育价值。而为使此价值得到切实的落地实现,在语言描述、图景呈现之外,我则还让同学们以“在今天,该以怎样的方式创造《村居》里的世界”为题,进行了文段写作。在此中,其则会再次体味《村居》里的美好世界,继而反思今天的环境问题、劳动问题、亲子问题等,亦会提出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从而在此一系列的自主化思维中真正建构起自己的环境理想、劳动精神和家庭观念、孝亲意识来。
        三.形式德育价值挖掘与写作深化
        在人物、情节和环境此属文本的“内容”要素之外,在“德育渗透”的话题下,则还可将文本“形式”当作用以进行德育的第三契机点。其具体化的德育功能表现在:由文本结构的完整性渗透“言必行,行必果”、“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等的人生观教育和自觉纪律教育;由文本的艺术性手法渗透“发现美、创造美”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等。
        如,在教学《白鹭》一文而谈及其结构时,在分析得出其“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外貌):色素的配合适宜、大小适宜;白鹭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活动):清水田垂钓、晴天的清晨立于小树绝顶、黄昏的空中低飞。”此整齐的结构形态时,我便由“完整的结构之于文本表达效果的作用”话题引出了“有始有终的行事风格之于人格魅力提升的作用”及“清晰的逻辑和秩序之于学习、生活和工作的作用”的话题,并引导同学们展开了探讨。而后则让其在此二话题中任意择一,进行表达自己见解的文段书写。在此,同学们则需要主动发挥自己的思维、调动自己的经历,去对所谓“有始有终”或“秩序逻辑”做出如“‘有始有终’才能成事、成文、成人”等的自我理解,从而达成相较于浅层德育说教而言的“深度德育”的目的。
        总之,在语文教学范畴内,“深化”德育渗透的关键所需是在找准文本德育点基础上对学生“自主思维”的调动,而能有效调动学生自主思维、并能促其切实呈现自己观点的方法则为“写作”,也即“读写结合”。
        参考文献:
        [1]胡大星.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N]. 山西青年报,2018-12-08(004).
        [2]潘显红.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N]. 贵州民族报,2018-07-25(B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