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小宜
宜春市袁州区西村镇中心小学
【摘要】:童话作为儿童文学中代表性的体裁,以其独特手法塑造出诸如:灰姑娘、美人鱼、白雪公主、丑小鸭等经典形象,从诞生起就成为儿童最喜爱的文学体裁。童话浓郁的想象、幻想色彩与儿童纯真的生命形态存在天然的契合,童话对于儿童的心灵发展至关重要,作为儿童接触的主要文学样式在对儿童想象力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提高及健全人格培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语文教育,是不应该远离童话的;语文教师应当是孩子们梦想的采撷者,成为孩子们走进童话世界的引路人,让他们感受童话文学作品的美好,帮助学生培养热爱人生、热爱世界的情感。
【关键词】童话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童话在儿童文学体裁中最具梦幻色彩,它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它作为呵护儿童心灵的精神食粮,一方面以儿童容易接受的方式揭露现实生活,使儿童在潜移默化中习得人类的永恒的文化价值理念,另一方面它以隐喻象征的形式,透射出孩子的内心冲突与情结,使儿童在故事经历中获得心理的成长。基于以上的观点,笔者将从意义与作用,存在的问题,教学策略三个方面做浅显的探究。
一、童话在小学教学中的意义作用
(一)、童话利用象征性的手法解决学生内心的冲突。
小学生作为个性形成的初始阶段,他们逐渐开始学习观察自身所处的世界和独立的思考,同时也是人生观、价值观开始形成的初始阶段。他们渴望能够解开心中的困惑,但年龄的特点又使他们产生迷茫,排斥束缚。因此,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童话深入他们内心深处,缓解矛盾和冲突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笔者认为童话的创作的中轴是“爱”的主题,而对于小学生来说,如何去面对爱,辨别爱,释放爱就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他们对于爱的渴望,爱的模糊,对爱的误解,可以借用童话这颗爱的种子,洒向他们的心间,让爱在他们心里生根发芽,慢慢长大。
(二)、童话可以用转移感情的作用让孩子进行自我释放。
由于应试教育的惯性,现在小学的课业负担非常重,他们一方面压抑,一方面困惑,而且他们的行为常常受到限制,情感和愿望常常得不到有效的满足。积压在体内的不良情绪如长期得不到宣泄,是极不利于身体健康和人格的完善的。童话作为儿童的文学体裁,它的幻想、快乐、自由等特点对于小学生的情感宣泄与释放具有很好的作用。童话是每一位儿童最自我的世界。
二、童话在小学教学中的作用
(一)、认识的作用
任何文学作品都是源于生活,并且服务于生活的,儿童文学作品中的文化知识,符合儿童的认识特点和心里需求。通过这些艺术形象,孩子们开始了解社会,了解历史,丰富生活经验、知识。
(二)、教育的作用
儿童文学的目的是陪伴和促进儿童的精神成长,最充分的发展儿童个性、才智和身心健康。从这一点来看,儿童文学跟儿童教育是相契合的,具有一致性。
(三)、审美的作用
儿童文学作品,以丰富的美使儿童产生情绪波动,并获得精神的满足和愉悦,初步给予儿童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三、小学语文童话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童话篇幅简短,教师讲解机械
儿童的心智幼稚,天性喜欢童话,课堂上通过老师生动的语言,学生的表演极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趣味性。可是当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机械化的讲解文本时,也极易导致童话文学性的缺失。走入课堂的童话更多的被当做思想教育、知识教育、语言教育的工具。教师一方面只关注作品传递了哪些知识,讲了哪些道理,带来了哪些教益,更多的是道德训诫和实用性解释;另一方面忽视从情感,把文质兼美的文章变成枯燥乏味的字、词、句、篇,把童话的诗意、幻想、快乐、游戏等特性完全置之不顾,背离了童话的本体功能。
(二)解读方式单一,忽略内在价值。
时代正在赋予童话以新的内涵。但是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统一的内容、统一的进度、统一的要求、统一的教学方式、统一的评价标准……这种 “一刀切”的局面使得童话的内在价值被忽略,未能体现文学作品的内在价值。
(三)重教学,轻文学。
老师对于童话简单化的理解,导致教学中对童话的忽视和排斥。要使童话真正在学生中产生作用,我们首先要恢复童话的文学性。我们要遵照他们的心理去解读童话的内容。童话固然幼稚,但幼得正常,稚得可爱,它不会把纯朴的孩子们教得越发简单、幼稚,反倒给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把善良、智慧、勇敢的种子,播撒到孩童的心灵中。可以说童话对人的意义不在于简单的情节和幼稚的内容,而在于那日久弥新的人生的智慧。因此要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童话对于学生的作用。
四、童话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
童话重要作用和儿童喜爱的热情,我们必须思考童话在课堂中的出路。童话要想在语文教学中实现价值,必须转变其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式,打破成人观念的束缚;以对话的方式搭建学生与文本的桥梁,使学生能够真正走入童话世界:
(一)把握童话特点,放飞梦想翅膀。
童话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幻想。想象力是小学生思维世界里最鲜活的能力,是最可贵的生命力,想象力在小学生的世界里,具有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童话时,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幻想,他们充分利用这个主阵地,地势利导,努力挖掘教材中各种有利因素。教师在教学中要着重引导儿童展开想象,活化语言文字背后的画面,从而真切的感受人物形象。具体在教学中,教师需要细读文本,或糅合字词教学,或结合口角交际,引导孩子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
(二)综合教学,呈现精彩课堂。
艺术教育提倡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使音乐、戏剧、绘本、影视等相互联通,围绕童话所进行的教育活动,必须多方联动。童话活动应该加强与儿童生活的联系,结合音乐、美术、戏剧、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方式,促使儿童能够有多感官参与,以加深儿童对童话之美的深刻体验,培养儿童对童话作品的审美能力。
(三)朗读复述,感受人物形象。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一扇窗,朗读能发展儿童思维,培养儿童语感。多种形式的朗读,能感受语言的精妙,领会汉语的音韵美,理解用词的准确,品味童话的意境,体会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童话的语言浅显易懂,在学完课文后,可以适当多鼓励孩子复述课文。在复述中,既强化语言,训练能力,又加深了对故事的理解;既训练了复述能力,语言的转化能力,加深了对故事的记忆,同时又是对人物形象的重新演绎,以及对故事主题的同化。
(四)改编创作,走进童话世界。
老师对于儿童的奇思妙想要充分鼓励。特级教师余映潮在阅读课中常设计一个“创作室”的板块,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在指导儿童创编童话时,可以让儿童编出一句或一个段落,也可以视儿童的能力鼓励他们编出完整的童话故事。鼓励儿童续编、改编或创编,促使使他们真正进入到童话的世界中来。
(五)编剧表演,感悟童话魅力。
童话故事富有儿童情趣和幻想精神,课堂教学应发挥童话的特殊优势。表演作为一种综合呈现的方式,参与性强,为学生营造了表现自我氛围。童话表演,能促使儿童更主动地去理解文章,把握形象,同时又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了生动的语言训练,使儿童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并学会欣赏自己,感受成功。
五、总结
正如安徒生在他的自传中说:“人生就是一个童话。”童话为儿童指引了前进的道路,有利于树立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学生的进步和成长。教师应该丰富童话教学方法,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从儿童的角度对童话作品进行重新诠释,在给儿童带来最佳审美体验的同时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王金根,赵静.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M]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2]方卫平,王坤健.儿童文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朱自强,小学语文文学教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姚颖,许晓芝.三十年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研究述论[J].教育学报,2011
[5]文素芸,浅析童话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时代教育》 2013年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