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策略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第21期   作者:史常松
[导读] 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将语文学科教学带入信息化教学氛围
        史常松
        湖北省监利市白螺小学
        摘要: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将语文学科教学带入信息化教学氛围,教学生语文知识时,教师也积极探索现代化教学模式,改革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优化语文学科教学方式,提高语文知识的解释性能。笔者根据自己的语文学科教学经验,提出构建直观情况、丰富教学结构、实现常识解释等策略,浅谈如何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实效。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语文 直观状况 教学结构
教育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教学模式的变革,在传统形式下,教师应用的教学工具仅仅是黑板、粉笔等简单的教学手段,语文教学状况的构建和教学结构的丰富也受到了限制,学生在单一的教学模式下,不能实现语文学科知识学习效果的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变差。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将语文教学引入新的发展阶段,促进语文教学过程的优化,实现高质量语文教学的生成。
一、构建直观的状况
由于教材中的语文知识是抽象的,在小学生的思维中占据主要位置的是形象思维,所以只是教师根据教材中的内容进行语文知识的讲解,学生会由于抽象的内容过多,进行语文知识理解的效果下降,对其中的内容自己的理解质量也下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空间思维的发展。信息技术具有直观、立体化等优势,通过将抽象文本内容可视化处理,创造课堂上的直观状况,使学生在具体、形象的画面上提高语言知识学习的注意力,在提高学生的感官体验的同时,着眼于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多感官的刺激下,丰富自己的感性认知和感情体验。
例如,在教《将相和》时,教师可以形成直观的状况,提高学生认知语言知识的效果。本课讲的是三个小故事,每个故事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通过这三个故事向人们展示蔺相如和廉洁人物的性格。教师单纯地让学生理解故事的故事情节,学生也因为过于抽象的文本,很难理解渗透在文字之间的感情和主人公的性格等内容。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进行网上搜索,找到并下载相关的视频剪辑。
显而易见,在小学语文知识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具有创造直观状况的优点,能使学生在直观教学模式中产生认知能力,提高理解质量。
二、丰富教育结构
教学结构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教学结构越丰富,学生越容易集中精力上课,教学结构越简单,学生也越容易被外界所吸引,对上课内容的兴趣越低。因此,在现在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也开始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致力于实现教学结构的丰富性。

多媒体具有形式多样等功能,成为教师丰富教育结构的选择。
例如,在《陶罐和铁罐》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教学结构的丰富性,逐渐提高教学效果。上课开始时,教师首先采用动画形式,让学生看到这门课的内容,让学生看到生动、形象鲜明的影像,让学生看到课堂,同时也给学生探索这门课的内容带来了动力。之后,教师给学生看这门课的思维导图,直观地表现这门课的知识点和教学流程,让学生把握这门课的说明节奏,使学生更好地跟随教师的步伐。其次,教师以不同的陶罐和铁罐照片为背景,进行了这门课的详细教学,学生在不断变化的教学场景和教学内容中,总是把注意力放在课上。最后,教师利用Word文件的形式,给学生展示一些简单的答案和填补问题,以验证学生对本节课的认知情况,使学生在练习结合中,能够实现这一文章的学习。
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结构丰富的设计,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保持学生注意力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可以将学生的眼光聚集在教室里。
三、实现常识解释
文学常识是小学语文课堂的重要教学内容,对发展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具有积极作用,但从传统的语文课程教学实践来看,教师讲授语文知识的时间有限。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除了教学生语文知识外,时间很少,不给学生讲授文学常识会降低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认知效果。根据现代教育资源不断发展形成的微课技术,实现这一问题的解决,使学生自主观看微课录像,完成其中对文学常识的认知,提高学生对文学常识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授《少年闰土》这一课程中,教师可通过微课程技术向学生传达与该课程相关的文学常识。《少年闰土》这篇文章来源于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故乡》,鲁迅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在终身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有着很高的成就,在微课中,阐述了上述内容,介绍了鲁迅先生的代表作品。之后,在正式讲解本节课之前,教师将制作的微课录像发给学生,使学生能够自主观看,逐渐加深对鲁迅先生的认识,了解鲁迅先生的代表作品、一生、创作风格等,确立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初级印象。另外,在制作微型录像时,教师也要考虑到学生的注意力维持时间,使微型课堂的讲课时间和学生的注意力维持时间相一致,使学生能够集中精力在微型课堂上,提高微型课堂的效果,完成对文学常识知识的有效认知。
总之,作为新的教育工具,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对语言知识认知的动力,加强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都是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使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与语文学科教学相结合,真正为信息技术在语言课堂中找到立足点。
参考文献:
[1]杨毅.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探究[J].科学教育文汇(下旬刊),2018(12):114-115.
[2]邹阳.利用多媒体进行小学语文阅读的喜悦化[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8(S1):67+7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