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雪
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引龙河农场学校164141
摘要:小学音乐虽然并未被列入小学知识考试的范畴,但是其对于小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歌曲演唱能力等具有很好的教育指导作用。所以,小学音乐老师应当注重音乐有效教学,保证学生对于小学音乐知识的学习与吸收效果。本文即是从结合生活实际,开展音乐教学、组织音乐活动,引导学生表演以及家校合作教学,强化学生学习三个角度出发,对小学音乐有效教学策略进行阐述,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小学音乐;有效教学;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模式已不再满足当今时代的教学需要,注重学生学习有效性的教学理念逐渐形成。所谓有效性的学习,指的是学生在进行小学音乐知识学习时,其不仅能够有效吸收教学老师传授的音乐知识,而且还能够做到学以致用,以此强化提升学生自身的音乐学习效果。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小学音乐有效教学策略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总结,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结合生活实际,开展音乐教学
常言道:“知识来源于生活”,音乐知识同样如此,其也是来源于社会大众的现实生活。但是,在小学生看来则不然,其更多的还是将音乐当做一种歌唱形式来理解,很少能够将音乐与现实生活相衔接。对此 ,教学老师就要从生活化的角度出发,开展小学音乐知识教学,以此加强学生对于音乐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例如,在教学“我们的田野”一课时,教学老师就可以咨询学生:“同学们,你们去过田野吗?”学生:“去过。”/“没去过,但是在电视上看到过。”老师:“那你们谁能描述一下田野的样子?”学生:“绿油油的小草还有蓝蓝的天。”/“还有树。”/“还有小河。”老师:“很好。那么你喜欢田野吗?”学生:“喜欢。”老师:“那你们应该怎么样表达自己对田野的喜爱呢?”学生:“不知道。”老师:“如果是在语文课上,同学们可以通过作文的形式,描述自己心中的田野。而在音乐课上呢?”学生:“我们就用歌唱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田野的喜爱。”老师:“很好,但是,我们不仅要歌唱我们见过的田野,而且还应当将我们心中最美的田野歌唱出来,你们说好不好?”学生:“好。”老师:“大家翻看音乐课本到22页,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我们的田野’。
”
二、组织音乐活动,引导学生表演
音乐既可以通过歌唱的方式来进行演绎,同时也可以通过表演的方式进行演绎,具体要根据音乐的具体形式进行选择。针对于表演式的音乐,教学老师则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表演,以强化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和感受。在组织学生进行音乐表演的过程中,教学老师要学会表演氛围的营造,要能够给予学生一个可以表现自我的舞台。
例如,在教学“快乐的泼水节”一课时,教学老师就可以咨询学生:“同学们,你们都知道泼水节吗?”学生:“知道。”老师:“泼水节是那一个民族的节日?”学生:“傣族。”老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快乐的泼水节’一课,优先学会的学生可以临时组成一个表演小组,将泼水节的过程一边表演一边演唱,好吗?”学生:“好。”在学生进行音乐学习的过程中,教学老师则可以进行巡场监督与指导。在学生学习结束之后,教学老师则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歌唱表演,同时还要对学生的表演过程进行策划指导,以激发学生们的音乐表演兴趣。在学生表演结束之后,教学老师还要就学生们的表演过程进行指导,以强化和提升学生们的音乐表演能力。
三、家校合作教学,强化学生学习
教学老师在完成小学音乐课程教学之后,其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将所学音乐表演给父母的方式,强化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能力。这一过程既可以需要学生表演自己的音乐学习成果,然后吸收父母的意见并加以改进,同时又需要家长为孩子的音乐表演进行拍摄,然后传送给老师,由老师根据各个学生的表演结果进行评判。针对于表演优秀的学生,教学老师不仅要给予学生以鼓励,而且还要引导学生共同向表现最为优异的学生进行学习,以此强化同学们的共同音乐学习水平。在得到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允许的情况下,教学老师还可以将学生们拍摄的音乐表演上传到班级的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然后通过比较学生点赞数量的方式,对学生们的音乐表演学习进行鼓励,引导学生注重音乐知识的学习和注重音乐表演。
总而言之,小学音乐有效教学相对较为简单,因为小学生普遍喜欢音乐,而且小学生也普遍具有较强的表现欲望,所以教学老师就需要把握学生们的这一特点,给予学生适当的表演舞台,以强化和提升学生们的音乐表演能力。同时,教学老师还要从学生们的生活实际出发,强化学生对音乐与生活之间的连接认识,以此强化学生对于音乐的认识。除了以上所述的音乐教学方式之外,教学老师还可以从音乐兴趣引导、小组合作教学等方式开展具体的教学工作,强化和提升学生们的音乐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婷.如何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J].新课程(中),2019(07):190.
[2]马丽娟.如何提升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A].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年“教育教学创新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