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月1期   作者:孙义
[导读] 初中生是首次接触物理,他们对初中物理的学习充满好奇心,但是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能力的不同,在物理学习时会逐渐产生差距。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情况,将学生分成不同级别的小组,以便更好地因材施教,有效提升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孙义   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后坪镇中心学校  441600
【摘要】初中生是首次接触物理,他们对初中物理的学习充满好奇心,但是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能力的不同,在物理学习时会逐渐产生差距。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情况,将学生分成不同级别的小组,以便更好地因材施教,有效提升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分层教学初中物理运用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4-045-01

        引言
        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使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和提高。初中物理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的策略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课程教学的整个流程出发做好针对性的指导,发挥分层教学的作用,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一、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层
        当初中物理教师对学生的学情进行了搜集之后,他们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层.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A层次的学生是学习基础踏实和学习能力优秀的,B层次的学生是有一定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中等的,C层次的学生则是学习能力徘徊在及格线上的.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的是,初中阶段的学生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如果他们将分层结果公之于众,就会很容易对学生造成伤害.因而教师对学生的分层必须是隐性的,他们只需要做到心中有数即可,并且将之体现在自己的日常教学行动中,而不是当着学生的面进行公布。
        二、设计分层的物理问题
        初中物理教师在对教学目标进行制定之后,就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具体而言之,教师需要从基础性的内容过渡到提高性的内容再过渡到发展性的内容,这样的话学生也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为了做到这一点,初中物理教师就需要对学生进行物理问题的分层设计,并且将之体现在自己的教学课堂中.在实施的时候,教师则需要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来进行问题的呈现,进而促使他们都能够对问题产生探究和回答的欲望.这样的话,学生就能够积极地参与到物理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并因此取得不错的学习效果.例如:在进行《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节内容的教学时,笔者就利用多媒体多次播放敲击音叉,并且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放进水里的实验过程.这样的话,学生的注意力就能够被生动形象的视频所吸引.笔者会将该视频进行多次播放,而且每一次播放之后,笔者都会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你们从中观察到了哪些现象?笔者会首先提问C层次的学生,然后是B层次的学生,A层次的学生.因为越到后面,学生的思考可能就会越有难度和深度.他们第一次可能观察到的是水花,第二次观察到的是音叉在敲击后水花四溅的现象等.这样的话,每一名学生都会有回答问题并且答对问题的机会,他们也因此能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感,进而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充满兴趣。
        三、实验分层,培养学生讨论意识
        以《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为例,实验操作较为复杂,需要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解决:问题一:串联电路中,各点的电流之间有什么关系?问题二: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的电流和各个支路电流之间有什么关系?在操作过程中要学生按照电路图连接实物图同时进行记录。以串联电路中的电流规律为例,需要学生记录A、B、C三点的电流,需要测量1~2次,对电流需要统一进行记录,通过记录帮助学生了解电流的规律。教师在实验操作之前可以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要求学生根据问题一、问题二先行讨论,按照以往的学习规律和知识进行整合,通过讨论提出具体的意见。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处于平等发言的状态,在讨论过程中各抒己见,最大限度地模糊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分层。在考虑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达成共识,而每个问题一、二都允许学生得出不同的结论,也给了学生自由讨论的空间,无论讨论小组是否拿出统一意见,教师都可以组织学生之间进行实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得到问题一、问题二的答案,而后再进行知识的回溯,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四、课后分层,评估学生学习效果
        课后评估是对学生课堂学习效果评估的有效方式。教师在教学指导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作业的布置,通过上交的作业了解学生课堂学习的情况,从而制定后续的指导教学策略,进一步体现分层教学在物理教学中应用的优势。课后分层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有效评估,需要教师在课后作业等多方面开展组织工作,体现分层教学的特点。以《欧姆定律及其应用》为例,教学的难点在于学生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公式的推导,要掌握电阻串并联的规律,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应重点考核学生是否掌握串并联电阻的规律。同时考虑到学生学习特点进行指导,一方面布置基础题型,基础题型主要是认识电阻串并联规律。布置作业主要是以判断正误、填空、公式记忆为主,其目的是通过习题快速帮助学生了解欧姆定理及其应用的策略,帮助学生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是布置拔高题型,主要是以具体的实验题型让学生进行公式推导,利用公式推导解决实验例题中的电阻推导。通过推导公式的方式帮助学生快速完成物理公式推导的过程,学会用公式推导串联和并联中的电阻问题。
        结束语
        学生可以通过物理学习加强自己的动手能力,并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应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将分层教学合理且有效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以便体现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汪宏斌.分层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甘肃教育,2020(18): 122-123.
[2]赵志恒.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的探究与思考[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0(23):81-82.
[3]陈世焕.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的探讨[J].试题与研究,2020 (22):129-13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