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3期   作者:俞又心
[导读] 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利于强化课堂教学效果,促进教学效率与质量的提高。

俞又心   广州市番禺区大石中心小学
【摘要】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利于强化课堂教学效果,促进教学效率与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03-162-01

        新课程理念中明确提出:“生活是知识的主要来源地,生活是第一性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立足于生活实际,实施生活化教学,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予以有效解决。教师在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时,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自己的教学方式予以优化,对学生实施生活化教学,在促进教学效率、教学质量提高的同时,也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和法治素养。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现状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较强的教育管理可塑性,但认知接受能力却不高,因而相较于其它阶段的在校学生,小学生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观念的学习上存在显著不同。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其生活的外在客观世界还未有一个清楚的认知,可以说在人生观念、德育观念的形成上还一片空白,而这就将教师引导性教学工作开展的重要性给凸显了出来。但在具体教学环节中,教师缺乏先进的教学理论,教学内容设定的难度也与学生的认知理解水平不符。各种存在的教学矛盾,让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成效受到严重阻碍。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具体路径
        1.营造生活式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需将生活教育的理论融入教学活动中,并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使之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与教师的教学效率[1]。教师在正式开展课堂教学前,需明确生活教育理论的各项要求,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学习计划,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也便于将生活元素渗入课堂教学中,进而顺利开展生活化教学,使学生立足于生活对知识进行理解,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比如,在对《家乡的名片》一课进行教学时,为了学生进一步感受教学内容,教师可利用多种方式,如视频、图片、动画等将全国各地的特产展示在学生面前,之后再让学生讨论,自己家乡的特产有哪些,在学生们回答“莲子”、“大闸蟹”等后,教师再向学生展现实先准备好的各种事物,通过这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物品,使学生的亲切感增强。利用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置身于生活化的教学氛围中,使之对知识展开主动理解与表达,进而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同时也可充分体现教学联系生活情境的主动性,有效提高生活化教学的课堂效率。



        2.模拟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有需要实用性很强的内容,这些内容既是对学生日常生活的引导,也能够初步培养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规则意识。教师在讲这些内容时,可有意识地将生活中的部分特定场景或情境予以模拟,把生活背景搬到课堂上,使学生对这些知识内容的体现有更深刻的感受。借助这样的方式会将学生的教学参与热情更好地调动起来。与此同时,学生也会形成更加丰富的学习感受,并将部分课堂活动或学习实践任务结合起来,在第一时间对所学知识予以应用。比如,在对《学会过马路》一课进行讲解时,教师可借助相关道具在课堂上设计出相应的情境,并以“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为口号,训练学生的行为,进而让学生养成遵守交通秩序的良好习惯。这种情境教学模式,一方面让学生在知识接受上更加容易,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在行动中印象深刻,进而促进课程教学综合质量的提高。
        3.加强学生的生活体验与实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首先,教师应就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做进一步加强,可将教学主题或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感受这些内容,如此相较于单纯的文字描述往往会带给学生更直观的学习感受,也会起到更明显的启发效果。教材中大多数内容的生活化色彩均非常明显,为此,教师可利用这一特点进行生活化教学场景的创设,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以《春天在哪里》一课为例,教师可利用带学生到郊外春游的方式,使学生学会对春天充满生机的景色进行欣赏,并启发学生对鸟的鸣叫、田野里昆虫的形态予以观察,对春天的气息予以感受。利用教师引领学生“找春天”的活动,让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与科学知识有所了解,在体验和实践活动中有效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观察能力以及表达能力。教师在特定的教学主题背景下,让学生去完成生活化课堂学习任务,当他们有了自己的观察和体验后,教师再讲解这部分内容,学生势必会有更加深刻立体的学习感受。
        4.布置生活化的课后作业,巩固道德与法治课程所学内容
        为了帮助学生对知识有一更好的理解,让他们有效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就必须重视课后作业的布置。教师可适当地为学生布置一些生活化作业,改变传统的纸质作业形式,使学生将所学知识更好地应用到生活中。比如,在将《节约水和电》一课教学完后,教师可为学生布置这样一个课后作业:让学生对自己身边浪费水、电的现象展开调查、收集,并对浪费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予以总结。之后再让学生结合自己所收集的内容制作一份小板报。面对这样的课后作业,学生们兴趣高涨,且也会非常积极的完整,如此既让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更加深刻,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
        结语:总而言之,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深刻理解道德与法治的课程内容,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教师在教学时,应积极探索各种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对课堂教学活动予以不断丰富,以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和法治素养。
参考文献
[1]戴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研究[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版, 2017(1):150-15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