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1/3/2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1月第33期   作者:叶剑峰
[导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完善,各种基础教育学科正在逐步改变其教学方法
        叶剑峰
        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鳌阳中心小学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完善,各种基础教育学科正在逐步改变其教学方法,并努力进行教学创新。同时,新课改也为小学数学教学指明了新的方向,即教师应高度重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素质的发展。因此,本文主要探讨了课堂上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并在新课程改革视角下探讨了相关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改;教学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理念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一些教师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习惯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并且,在课堂上,师生缺少互动和沟通,教师常以灌输为主,严重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另外,一些教师缺乏数学专业知识和素养,无法使用小学生能够理解的方法进行教学,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还有一些教师过分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导致学习氛围异常紧张,学生压力过大,成绩反而下降。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给学生造成不良影响,降低了数学教学的质量,所以教师应思考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1.使用现代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以相当复杂的几何图形和数量关系出现。如果教师侧重于理论教学,学生将很难理解该内容。所以,针对一些抽象的研究对象,教师可以使用诸如多媒体之类的现代教学工具和教学方法,使知识内容更加直观、有趣,简化学生的理解过程。同时,建立多媒体教室,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授“多边形面积”相关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向孩子们播放《操场上的兔子》这一故事。故事的主要内容是:当小兔子想要进入操场时,祖父阻止了它。只有当小兔子可以计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它才能进入。当时,班上的学生开始为兔子担心,因为学生只知道计算矩形面积的方法。通过多媒体情境的创设,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教师在课堂上讲课也变得更加容易。而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也得到了有效提高,最终能够取得令人满意的学习成果。
        2.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通过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以便学生养成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并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智慧和潜能,从而可以有效地发展其数学素养。为此,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大胆地探索新知识,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从而使学生获得新的知识经验。
        另外,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师生关系和地位发生了变化。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是良好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帮助学生解决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便学生的数学思维可以得到进一步发展,并能够从多个角度和多个层面分析问题,得到数学素养的发展。而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核心知识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启迪学生的思维,最终促使学生有效掌握知识和技能,得到数学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的提升。
        3.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升教学效果
        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还不完善,但小学数学课程对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建立教学情境可以有效减少学生理解数学的难度,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其有效掌握数学知识。此外,有效的情境创设还可以丰富课堂知识内容,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授“小数乘法”时,教师可以创建教学环境,以降低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更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比如,教师可以模拟一个超市,预先准备各种道具作为商品,并标明价格,商品价格必须精确到小数点。然后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各组成员自己进行分工,扮演售货员和消费者的角色,并模拟买卖过程。比如,“每支笔1.5元,那么买三支笔多少钱? ”通过创造这样的生活情境,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小数乘法的理解,还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鼓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


        4.加强团队协作,提升协作能力
        课堂学习与思考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这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和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和有效途径。因此,作为一个教育者,有必要改变以前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而应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创造空间,以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为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数学水平、性格特点将其分成几个平行小组,鼓励小组共同探讨学习主题,合作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这种学习模式不仅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另外,在教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同时,应该对学生提出以下要求:
        (1)小组组长要合理为每个成员安排任务,保证每个人都能得到锻炼的机会,都能体现自己的价值;
        (2)每个小组成员在任务开始之前应主动分享自己的想法,提出合理建议,其他人应该认真聆听,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3)在小组成员讨论之后,组长需要收集小组成员的想法,对其进行整理,并在课堂上与其他小组分享。
        例如,在学习“条形统计图”相关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要求每个小组成员制定一个调查主题,比如:调查家庭每年在水和电方面的开支;调查本班男生和女生喜欢玩网络游戏的人数等等。确定主题后,便开始为期一周的调查和统计,并且,每组至少提出三个相关问题,并提出建议或解决方案。在活动过程中,组长负责为组员安排任务,有的负责采访和收集数据,有的负责统计和整理数据,有的负责绘制统计图,其余人负责问题分析。以水电支出为例,学生提出的问题如下:“应采用哪种方式才能快速完成调查和统计?”“上半年平均每个月水电费是多少?”“每天的水电费是多少?”“如何节水节电,帮助家里省钱”等等。在研究和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
        5.鼓励知识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任何科目都不应停留在教室和教科书中。我们学习的目标是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在小学数学中,这反映了数学的工具性。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学生理解和记忆所学的数学知识,并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了生活实践的经历,学生的学习过程会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对知识的认识会更加深刻。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适当引入实际问题,构建生活图景,锻炼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面积”相关的内容后,我们需要教会学生使用面积相关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灵活运用。比如,在学习“圆的面积”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张圆桌面,告知学生桌面的直径,然后问学生:“如果想在桌面上贴一层防水桌布,需要购买多大面积的桌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及时巩固和复习知识,并能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特定的研究措施。比如,一些学生考虑到桌面的美观性,提出贴桌布时需要“收边”,因此应该多算出一部分面积。并且,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以及认知方面的缺点,从而及时纠正学生。这表明,在数学课堂上鼓励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增加学生学习机会,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尊重每个学生,结合学生各方面的情况来创新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有效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另外,教师要培养学生自检自查的意识,使其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探索知识,提到数学学习能力。同时,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引导他们总结知识,从而使学生获取更多经验,享受学习的乐趣,最终得到数学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付丽辉.新课改下小学数学创新教学策略研究[J].华夏教师,2018(29):24-25.
        [2]郑玉红.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策略研究[J].中国新通信,2018,20(14):18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