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中高段数学教学实践中的数感培养

发表时间:2021/3/2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1月第33期   作者:张青元
[导读] 本文基于新课程标准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际,根据核心素养与课改要求,对培养小学生数感存在的问题以及优化思路做简要探讨。

        张青元
        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后港镇蛟尾小学

        摘要:本文基于新课程标准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际,根据核心素养与课改要求,对培养小学生数感存在的问题以及优化思路做简要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数感
        数字是人在学习和生活中必须要接触的元素,而掌握必要的数字信息读取能力也有助于增强思维认知能力,进而提高学习与工作效率。因此,遵循新课程标准核心素养培养理念,有必要在义务教育阶段对培养学生的数感及其相关能力引起重视。
        一、小学生数感存在问题及归因
        1、数学课程结构及内容的影响
        结合相关访谈研究与试题卷面发现,很多小学生在估算方面主要存在两个问题,其一是不太习惯使用估算来作为解决问题的方式之一,这也可以看出当前的小学数学课程并没有将估算作为固定的教学范畴,所以对导致了学生对于估算的相关内容接触较少,而精算的功能和实际意义也被过分地强调和夸大了。其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于估算的内容多仅限于书本,因为教师是需要根据课程标准要求与教参来进行教学设计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是估算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基于这两种情况看来,学生在遇到问题情境时很少会第一时间想到运用估算,更不用说估算对于解决某一类问题时的便利性,同时估算在实际生活中广泛应用的特征和意义也被忽视了。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教材内容与教师观念都在逐渐地进行改善,但受现实因素影响,学生所学习的内容仍与实际生活之间有着一定的距离,且教师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讲解也仍较为抽象,很难使学生真正代入其中。不可否定的是,教师对于新课程标准及新课改内容的目标要求都是十分熟悉的,但是泛化的教学形式却无法真正建构起学生学习数学与具体情境之间的桥梁,所以这也意味着教师需要对课程教学内容做更加深入地思考和反思。
        2、教师教学模式的影响
        通过相关调查研究发现,不同的教师对于“数的表示”的教学方式都不尽相同,有的善用数形结合来进行讲解,也有的善于从实际生活中举例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思考问题。当然,不同的教学方法也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对于学生从中发展数感也会有相对的区别。有的教师认为学生具有向师性,他们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师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学生意识中学习的模板。比如教师在黑板上无意间写错了格式,而第二天却发现有很多学生在作业中也写错了这一部分。
        教师的教学观和课程观不仅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而且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数学的状态,具体表现在知识认知、理解、掌握及实际应用等方面。相关研究表明,我国的数学教师十分关注知识传输的严谨性和准确性,而这也符合数学课程本身严谨的逻辑性和结论的精确性。但是,过于侧重这些方面很容易会禁锢学生的数学思维,造成认知的片面化。比如有的教师认为数学学习的过程应当是记忆算法和应用其得出问题答案的过程,这样的观念会直接导致学生的数学学习脱离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合理性,也就无法真正理解数的运算本质。
        由于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数学课程的教材内容也在不断地进行更迭和完善,而数学培养目标也在更多地与现实生活进行联系。为此,教师的教学观也需要有所改善,在进行数学教学时一定要采取适当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与兴趣。学习兴趣不高甚至缺失,是无法正确认识和理解数学学习本质与意义的重要影响因素,甚至会使得学生认为学习数学是一种负担,这既影响掌握数学知识,更影响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数感的发展。
        3、学生主观因素的影响
        随着年龄和认知能力的不断增长,学生对于学习和理解数学的意识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以五年级学生为例,处在该阶段的小学生已经开始接触小数、分数等内容,初步了解了实数的密集性质,但他们对于分数及小数的相对大小关系比较等内容的认知仍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异分母分数大小关系比较,学生们普遍会选择通分的方式来将异分母分数化成小数进行比较,这也反映出了学生对于二者的相关知识把握的不错,但是针对数感的解题方法,如“剩余策略”,就很少有学生会想到。由此也可见大部分学生的思维仍具有局限性,这也可以判断出学生的基本知识掌握不是很牢固,而且过于依靠一些条条框框,难以进行思维的发散,直接导致了其对于数的关系的片面性理解。
        有效地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要求学生的思维要灵活,学习方法也应多元化,但思维定势的不良影响使得学生的数学思维很难得到良好的发展,灵活性与创造性也会逐渐缺失。例如,“以下分数中哪些是在0.2与0.5之间?”对于此类问题,学生可能会说:“看到异分母分数比大小就先进行通分,这种办法最好。”这正是思维定势的影响。可见,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对比较数字关系之类的问题形成思维定势,也看出了小学生的学习与数学思维能力都是有待发展的,而且空间较大,但抱着做题只要能够做对,一种方法即可之类的想法是不利于数感发展的。
        二、数感培养策略
        1、明确估算价值,提高能力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加强估算教学与培养、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是数学课程改革的方向之一,也是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估算是对于目标事物数量或运算结果的大概估计,是实际生活中经常用到且运用范围较广的一种计算方法,尤其在面对较大的数字或是没有准确的度量参照时,估算便显得尤为方便和实用。通过估算,学生可以较好地对问题结果进行大概的掌握,不仅可以有效缩短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时间,而且还有利于加深对数字之间深层联系的认识,形成较高水平的数感。培养数感是十分重要的,而培养数感也应当先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即使其能够根据生活认知经验与所学知识来进行综合思考,从而掌握科学的估算方法,有效节省解题时间。那么在日常教学中渗透估算思想,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猜想,教师也要将其视为一种潜移默化的数学思想,融入到教学实践中的每个环节,使估算真正成为一种意识和习惯。此外,还应当发挥教育机制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课程结构调整,使教学更加个性化,实现教学与知识、现实生活之间的充分融合,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令其充分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2、联系生活情境,培养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与生活,遵循这一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创设和开发与生活密切相连的问题情境能够为培养学生的数感提供有利的发展条件。数感顾名思义是一种意识层面的能力,所以必须要经过长时间的知识积累与实践,这也意味着教师要将教学活动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从培养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用开始,紧密联系生活,发展数感。例如,从学校到家的马路上一共有37根电线杆,原来每两根电线杆之间相距为50米,现在要重修马路,并将每两根电线杆之间的距离调整为60米,请问除了两端的两根电线杆无需移动外,中间还有多少根不用移动?这是典型的植树问题变式,是五年级小学生容易出错的一种题型,出错的主要原因在于计算过程中忽略了去掉“马路两端不用移动的树”这一条件,这也是缺乏生活意识的表现。
        数学学习不仅仅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当中,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思考、正确思考,在举一反三、一题多解中学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当学生有足够地信心能够对问题作出判断时,他们的解答和计算也就不会拘泥于最低要求,而是会去寻找更加便捷、高效的解题方法,这就是学生对数字、问题情境等方面真实感知的反映。
        综上所述,数感是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数学核心素养之一,它表现为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一种内化思考方式,数感的培养有利于数学思维的发展,而为此教师也需要建立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多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同时提高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刘卫国.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培养策略探讨[J].新课程(小学),2018(10):203.
        [2]问大兵.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探索[J].新课程(上),2018(10):192.
        [3]支春燕.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如何培养学生数感[J].读写算,2018(28):22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