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祥杰
陕西省合阳县合阳中学
摘要:数学是一门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的课程,数学教育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造性能力的人才的重要途径。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却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有效性,而是要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去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数学自主学习的能力,落实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为学生的数学终身学习奠定牢固的基础,使数学可以更好地为学生的生活提供便利的服务。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
在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高耗能、低效率的问题,学生只能依靠教师的一遍遍讲解以及大量地做题来保持自己的考试成绩,导致学生普遍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丧失了数学教育的内在价值。数学与我们的生活之间有着密切地联系,让学生学好数学不仅是为了迎接考试带来的挑战,更重要的是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懂得如何运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升学生的生活品质。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下,教师要积极探索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有效教学策略。以下就是对此的一些具体看法。
一、提升课堂导入的实效性
学生在课堂教学一开始的时间段内是注意力较为集中的,但是如果教师一直使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强硬地让学生接受知识,那么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会逐渐降低,最终导致教学效率低下的情况。因此,要想获得较高的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应当把握好课堂导入这一关键的环节,利用较短的时间去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地集中在课堂上,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地学习态度,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在整堂课上都保持较高的学习积极性。
比如,在学习“集合的含义与表示”这一节内容时,为了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为学生后面在函数的学习打好基础,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个小游戏,帮助学生快速地掌握集合的概念。首先告诉学生接下来要做一个小游戏,同学们要快速地按照教师的指令进行操作,没有达到目标的学生要接受小惩罚。之后就向学生发布指令,有“坐在第三排的女生站起来向右看”“后三排穿红衣服的学生全体起立”等,在经过了一番“运动”之后,课堂上的氛围活跃了起来,之后我再向学生解释这个活动的意义,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尝试理解所学的数学概念;再比如,在学习“平行关系的判定”这一节内容时,在课堂导入环节,我对学生讲了一个小笑话,首先问学生:“你们知道大猩猩最讨厌什么线吗?”在学生表示出好奇心之后,我再对学生说道:“大猩猩最讨厌平行线了,因为没有香蕉(相交)”,这样,就在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出了平行线的性质,有助于为学生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捕捉有效的生活教学素材
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下,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体,而是教学的主导者,我们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了解知识,为学生创设适合探究的学习环境,从而促使学生的学习得以顺利地进行,教会学生学习的能力。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地分析,并结合生活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运用学生更加感兴趣的、熟悉的方式呈现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比如,在学习“不等式”这一节内容时,在课堂导入环节,我使用了一个商场打折的事情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家商场本季度决定进行三次打折,同一件商品,第一次打折会按照商品原价的m折出售,第二次会按照原价的n折出售,第三次会按照原价的(m+n)/2折出售,那么同学们,如果你们要在这家商场买东西的话,哪次前去购买时最划算的?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广泛讨论,由于还未学习相关的知识,因此学生也不懂得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接下来,我再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知道接下来要学习的知识正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探索欲望,为教学打开一个良好的开端。
三、布置开放性的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是很大的,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给学生布置的课后作业大多着重于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题海战术也由此产生,导致学生提起课后作业就愁容满面,极不利于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养成。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下,高中数学教师要形成开放的教育观念,尊重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结合教学的目标创新化课后作业的内容与形式,让学生拥有更多、更广阔的数学学习机会,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比如,在学习“抽样方法”这一节内容时,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项课下调查的任务。首先按照科学的方法将学生分成了各个小组,让学生在小组的内部进行集中讨论,确定好小组想要调查的课题,可以是中学生的兴趣爱好、中学生零花钱的使用方法、图书馆各个时间段的人流量等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之后再让学生进行分工合作,结合抽样调查的方法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得出相应的结论。这样,让学生亲身去体验所学内容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就感,可以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
四、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提升学生数学知识实际应用能力的基础,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础,多方面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数学思考能力。高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摒弃掉就事论事的观念,以教学内容为中心进行多层次的扩散,促使学生发挥知识迁移能力,活跃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开放性思考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学习“解三角形”这一节内容时,我首先让学生回忆初中时期数学教学内容中的有关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将学习过的关键的知识点如三角形的种类、各种三角形的特性等列出来,并动手画一画。接着,我再引入今天的教学内容——解三角形。这样做,不仅能巩固学生以前学到过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打开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是相关关联的,使学生在以后的知识学习中形成先回忆以前的知识的良好思维习惯,从而形成开放性的思维,为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定基础。
五、加强数学史的应用
数学史是数学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的教学中让学生依据数学史来展开教学有助于升华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学会站在数学家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学的目标和高中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有效地开发数学史资源,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看待数学的发展,提升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认识,增强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本文针对新课改下提升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展开了一番叙述。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数学教学要更加重视学生在学习兴趣、创造性思维、想象能力、推理能力等方面的发展,高中数学教师要积极改变教学思想观念,在教学中运用更加符合数学特征的教学方式,落实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动力,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构建实效性强的高中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路焕. 基于新课改理念的高中数学教学模式研究[D].延安大学,2016.
[2]王艳玲. 新课改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