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数学模式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发表时间:2021/3/2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1月第33期   作者:李洪艳
[导读] 人类的大脑生来就能感知模式,寻找看似无关信息的相似之处,

        李洪艳
        云南省曲靖市第一幼儿园  655000
        人类的大脑生来就能感知模式,寻找看似无关信息的相似之处,把它们整合成一个整体。没有对模式的认知,幼儿对所有事物的认知就是不完整、不连续和无关联的。幼儿渴望规律性,因为它能让幼儿预知什么即将发生,赋子他们的世界以意义。寻找模式是所有学习的基础,而这种探寻对增进数学理解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在幼儿阶段,我们关注得较多的是简单的重复模式。常见的重复序列如颜色、形状模式对幼儿来说随处可见,能更好地示范模式内在的规律和结构。尽管这只是模式概念的一小部分,但学习简单重复模式能为幼儿日后理解如何扩展递增模式和数字化模式打下基础。
        一、模式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如同所有数学领城的教学一样,为了教好模式, 老师既要安排专门的活动,也要充分料用与数学相关的游戏。当然,在这两种情况下,教师都需要激发和引导数学讨论的展开。
(一)、教师对模式的理解比较片面
   在观察中发现,教师对模式的理解比较片面,只注重视觉模式,缺乏对其他形式模式的认识,因此在设计模式活动时往往局限于颜色、大小、图形等模式的识别和复制。如有的班级让儿童摆放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毛毛虫图片,儿童只需按照图片摆好毛毛虫就能完成任务;有的班级以种花的形式开展模式活动,要么是纸做的大花和小花,要么是红、黄、蓝三种颜色的花的图片。可见,在这样单一的模式活动中,儿童只是机械地完成任务,无法加深对模式的理解。
    教师在模式活动中对模式的描述也并不完全准确,常常使用比较含糊的语言,如“你认为怎样种花,小花园才漂亮?”类似这样的问题没有突出模式的重复性、规律性。在模式活动中,教师往往会引导儿童摆出自己预设的模式,忽视了儿童发展的多样性,以至于让儿童认为只有一种固定的排列方式。
(二)、投放的模式活动材料比较单一
    教师投放的模式活动材料大致包括几类:第一类为串珠,教师会提供各种颜色的珠子、串珠线以及串珠的图片供儿童操作;第二类为种花活动中的花,这些花要么是纸做的颜色、大小、高度各不相同的花,要么是塑封的红、黄、蓝三种颜色、两种大小的花的图片;第三类为毛毛虫,即颜色、大小不同的毛毛虫玩具,或者是毛毛虫的图片;第四类为各种塑封贴片。这些模式活动材料基本上都是在颜色、大小、形状上有所差异,从材料的种类来说相对比较单一,使儿童只能进行机械性的操作,操作过程比较简单,当儿童完成了模仿图片上的任务后,基本上没有继续探索以及创造新模式的兴趣。
(三)、模式活动缺乏情境性和趣味性
    虽然教师在设计模式活动时也考虑到要具有情境性和趣味性,但是教师刻意营造的情境往往缺乏真实性,无法引起儿童的兴趣。如有的班级在设计模式活动时设置了“打扮妈妈”的情境,教师在一个很大的纸板上画了一个“妈妈”,“妈妈”穿了一条大裙子,裙子上画了几条横线,最左边是教师用塑封的红花和蓝花图片贴好的模式,供儿童模仿排列,最下面的两排教师没有贴,让儿童自己发挥想象来贴。教师在模式活动中尽力创设了游戏情境,但儿童在玩了一两次后,就不愿意再玩,这说明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与儿童真实的生活经验之间缺乏联系,不能引起儿童的兴趣。
二、拓宽幼儿园模式教学的教育途径。
        通过对模式教学的剖析和解读,以核心经验为指导,提出来一些策略思考,进而拓宽幼儿园模式教学的教育途径。
(一)、认真考虑材料和模式的复杂程度
        早期模式活动应该给幼儿提供可以操作的实物,这有利于他们尝试扩展模式并进行自我更正。

颜色通常对幼儿来说是最显著的视觉属性,形状和尺寸也是视觉属性。提高模式复杂水平的一个方法是运用带有多种属性的材料。至于模式的形式,其复杂程度能通过调整重复单元的长度来实现,还可以调整重复单元元素的数量。更复杂的模式,可以在重复单元中插入一个次模式,或把递增模式引进序列。
(二)、注意观察幼儿自己创造的模式
        除了成人刻意的示范和引导,幼儿自己也在创造和发现模式。如同我们在班上看到的,幼儿在玩耍时自发创造了一些模式和准模式。幼儿倾向于自发创造间隔模式或对称模式,这些创造似乎自然而然地让他们感到快乐。然而,创造出一个模式,并不意味着创造者认识到了相应的规则。不清楚规则的幼儿仍然可以创造模式。例如,一个孩子交替着从红钉子桶和蓝钉子桶中拿出红色和蓝色的钉子,在钉板上排成排,就是在重复一个动作序列,但她可能并没有发现自已创造的颜色模式。幼儿有关核心概念的经验越多,创造的模式越能体现他们对关键概念的理解,即模式是有特定规则的,而规则可以用语言来描述。事实上,越鼓励幼儿去解释自己创造的模式是怎样运作的,他们识别重复单元的能力就越强。
(三)、描述和讨论模式有助于增进理解
        对幼儿来说,描述模式并非易事。他们隐性的、非正规的模式知识,需要大量经验和教师的支持,才能逐渐转化成正规的数学知识。在这个过程中,语言是转化发生的重要工具。
        当幼儿在探索模式时,不妨让他们解释模式是如何运作的。通常幼儿的回答不外乎两种:要么像念儿歌一样哼唱出来,要么描述重复的单元。
        一旦幼儿开始关注身边的各各种模式,你很有可能听到他们过度地使用用模式这个词。在尚未建立或巩固对重复单元概念的认识时,幼儿会把许多事物都视为“模式”。模式贯穿幼儿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你能发动全班幼儿成为模式小侦探那就会有大量机会在有意义的场景中探讨模式。
(四)、利用教室环境探索模式
        可以把幼儿探索模式的机会很好地整合到一日常规的活动和课程中。回顾你的日程表,做一个周历或月历,都能够帮助幼儿及时地认识模式。例如,值日表是按可预测的模式循环排列的,孩子们很快就能算出再轮转多少次,他们就可以再次成为某项活动(例如带队人)的值日生。只要我们能及时作反馈,帮助幼儿看到内在的数学概念,这些日程就能巩固他们的理解。要做到这点,必须积极与幼儿讨论数学。
        精心布置的教室环境可以促进幼儿对模式的探索。观察幼儿如何操作材料,及时地探讨幼儿在游戏时接触到的数学概念,询问幼儿:你怎么知道的?”“你确定吗?”思考如何把模式整合到班级的日常生活中。
        1、幼儿常常在美术作品中创造模式。可以提供带有多种色彩和纹理的材料,如印章,形状模板,这些材料对应的单元很容易重复,方便制作模式。
        2、搭建积木时经常出现对称和重复模式。以真实建筑的照片为示范,引导幼儿复制模式。
        3、许多歌曲和手指游戏包含着模式,帮助幼儿发现和描述这些模式,翻叫熟悉的歌谣也是创造新模式的好办法。
        4、准备一篮打击乐器,包括铃鼓、节奏棒、三角铁等,激请幼儿创造简单的节奏。两到三个幼儿可以起创作一个模式。
        5、在室外,幼儿可以用身体感加模式,例如前后摇摆的秋干,上下跳动的皮球。他们还可以在大自然中发现模式,如花瓣和鸟鸣。你可以帮助幼儿描述他们发现了什么(模式)。
        6、在许多图画书中也可以找到模式。不管相应的模式是存存于语言还是画面中,图画书都为探索模式提供了一个精彩的语境。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