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静
山东省荣成市第二中学 山东 威海 264300
摘要:语文阅读一直是高中阶段教学的重点,在高考中占的分值比例越来越高。阅读教学也成为高中语文教师教学的重点。思维导图具有可视化发散性的思维模式,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借助思维导图,能够有效的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帮助学生拓宽语文阅读知识的储备,对于阅读能力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思维导图;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应用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学生的综合素养已成为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师教学的重点。高中语文教师应该积极的借助新的教学方式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运用和思维导图进行阅读教学,改变了传统阅读教学中单纯知识记忆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更好的帮助学生识别文字,提高整体的学习质量和阅读的效率。
一、思维导图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优势
思维是语言的基础,而语言又是思维的表现,高中教师在教学时借助思维导图有效的锻炼了学生发散的思维,帮助学生从复杂的事物中找到一个中心点,并使学生从这个中心点中去进行分支的罗列,从而形成系统的逻辑规律,进而提升阅读的效率。同时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把语言的隐性思维,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梳理,形成显性的处理,帮助学生实现手脑并用,同时整理阅读文本的相关线索与知识信息,对于提升学生的阅读思维的深度与广度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思维导图表达的就是放射性的图形工具,学生看到图片后就能尽快的联想到文章的内容,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变得更为轻松,学习的效率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二、思维导图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一)运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独立的阅读
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后,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群文阅读,能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阅读量,开拓了思维,但由于学生缺少了边阅读边思考的能力,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无法获得准确的阅读信息,不能实现理想的阅读效果。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的讲解前,可以适当的鼓励学生借助思维导图进行课前的预习,在阅读中使学生掌握养成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形成良好的阅读思路,能把握文章中的重点内容,进而实现高效的阅读效果。例如:在进行《记念刘和珍君》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前对“刘和珍”进行相关资料的查询,并让学生了解“三一八”惨案。教师引导学生对文章相关背景的了解后,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表达的内涵。同时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阅读课文后,学会采用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文章的梳理,讲解在阅读的过程中借助勾画、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理清全文思路。引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梳理本文写作的缘由,文章的脉络。学生在课前将思维导图绘制完成后,在上课之前交予教师,教师将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进行观看后,了解学生对于文章阅读理解的情况,并在课堂的教学中,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指导。同时教师借助思维导图为学生进行重点字词及重点语句的推敲,引导学生今后的阅读中掌握良好的阅读技巧。教师借助思维导图进行教学,促使学生能从多个角度了解文章细节的描述、促使学生更深入的掌握教学的内容,形成自主阅读、预习的意识,高效的完成教学的目标。
(二)借助思维导图,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借助思维导图中图像或图表的形式来展现教学的知识点及主体,促使各个知识点之间进行有效的关联,帮助学生提升学习的效率。在阅读的教中,教师也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来整合教学的资源,并以此来提升教学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积极的参与探索的学习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丰富的图片、线条、文字及图文结合的方式展示教学的重点,为学生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实现了从图片过渡到具体思维,促使学生更透彻的理解教学的内容,实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进行《雨巷》一课的教学时,教师首先为学生进行课前导入,对学生说出:我们通常都会觉得古典诗词很美,特别读到“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或者“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时,总能在这些诗词中找到心灵相通之处,不禁感叹它们怎能如此贴合我心。可是,对待现代诗歌就不是如此了,总觉得它们好像还欠了一一点火候,但我想在你读了《雨巷》,结识了那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之后,就不会这样说了。因为这首诗,到处都弥漫着一股浓浓的诗意,成为现代新诗的代表作之一。接着教师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创设电子版的思维导图,并借助相关的图片为学生呈现,并在图片的旁边附上文中的诗句,让学生观看,学生观看完毕后,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同时教师在思维导图旁为学生设置相关的问题,并以此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由的阅读后,分析“姑娘”的人物形象:让学生明白像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忧愁)结着愁怨的姑娘、哀怨、彷徨,冷漠、凄清、惆怅;叹息一般的眼光,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教师为学生展示丁香花的图片及诗歌,引导学生进行丁香内涵的解读。接着教师进行总结:丁香是中国常见的一个意象,就如明月、梅花等都有固定的象征意义一样。古人发现丁香结(也就是丁香的花苞)极似人的愁心,所以常用来表示愁思。同时让学生欣赏古代诗歌关于“丁香”的诗歌,让学生欣赏不同的诗歌对于“丁香”表达的情感。教师借助思维导图进行教学,有效的吸引力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并通过思维导图,进行对比赏析,学生对于教学的内容能有深入的理解,有效的提升了教学的效率,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思维导图,强化学生的记忆效果
在高中语文阅读的教学中,教师除了借助思维导图进行教学还可以运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点的复习,充分的发挥了思维导图的应用价值。教师在进行课堂的讲解后,引导学生将教学的重点内容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总结后,教师观看学生的绘制情况,并进行针对性的补充与完善。同时引导学生将思维导图进行保存,在进行完一个阶段的学习后,引导学生进行观看,学生能较快的把握知识点,避免出现思维混淆的现象,从而有效性提升复习的效率。例如:在进行《烛之武退秦师》一课的复习时,教师引导将之前初学时的思维导图找出来翻看,并观看之前理解的误区,同时进行新的思维导图的绘制,针对教学的难点及重点借助思维导图进行绘制,同时将之前没有理解的重点词义作为重点复习的对象,同时引导学生将文章中的实词、虚词以及特殊的句式用法及意义进行总结,并绘制出来,对于文章事情的起因、经过以及结果等做好详细的记录。学生绘制好新的思维导图后也可以与同桌进行交流分享。教师在复习的阅读中,借助思维导图能使学生快速的掌握文章的重点脉络,有效的做好查漏补缺,同时借助新的思维导图在温故知新的基础上能快速的联想到相应的知识脉络,对教学的重点进行快速的记忆,实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在进行高中语文阅读的教学时,教师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进行独立的阅读,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利用丰富的图片及图文结合的形式,将教学中复杂的知识点变得简单化与直接化,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阅读的效果。同时借助思维导图来复习,强化了学生的记忆效果,使学生的阅读思维得到了综合全面的发展,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巴菁.思维导图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8.
[2]涂玲.思维导图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8.
[3]刘春芳.整本书导读教学需关注的几组关系[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