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自主课堂的构建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3/2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1月第33期   作者:谭荣
[导读] 构建自主课堂是新课程改革任务向每个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崭新教学目标

        谭荣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官渡口镇中心小学
        摘要:构建自主课堂是新课程改革任务向每个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崭新教学目标,它要求各个阶段、各个学科的教师及时地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在教学环节之中真正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动力与空间,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课堂中自主学习与探究的主要角色,以此用理解知识代替为记忆知识,使教学内容能够真正作用于学生,促成学生学习素养的深层发展。为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自主课堂的构建目标,教师应该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入手,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信与提供学生自主学习条件为主要方向,做好实际构建策略的研究工作。
        关键词:自主课堂;小学语文;构建策略
新课程改革任务的不断落实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地转变自身的教育思路,将教学目标由传统的学习成绩提升转变为学习素养培养,这需要教师真正在教学实践之中构建自主学习模式的课堂环境,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角色,以此推动学生对知识的直接体验,实现深层学习素养的发展目标。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实践之中构建自主课堂,教师应该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条件与客观条件两方面入手做好实际的分析工作,并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此真正推动教学模式与教学环节的优化,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信
1.引导课堂尝试质疑
敢于对教学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是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自信心理的表现,同样,引导学生在课堂之中提出自己的疑问尝试对教学内容进行质疑则是培养学生学习自信心理的重要渠道以及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实践之中为了实现构建自主课堂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信心理,正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之中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尝试对教学内容进行质疑。这种引导方式不仅能够使学生在尝试之中提出真正针对自身对教学内容理解不足的问题,使其能够在后续的学习环节之中为了解决自己的提问而更高效地投入到学习环节之中,并能使学生在勇敢提出问题的质疑模式之下做到正视自己的学习问题,从学习效率提高与课程的切实参与两个方面推动学生自信心理的提高。
例如在《匆匆》一课的学习实践之中,学生虽然在课程中能够通过不断深入的阅读抓住重点句段,但是在对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分析与解读时常常存在更具主观色彩的见解,这使得学生对于教学环节中教师所提供的分析内容产生了一定的质疑。于是在这一环节之中,笔者引导班级学生尝试整理自己的质疑思路,并将其系统地概括,利用问题的形式提出自己的质疑。在教师提供的课堂环境以及课程中的合理引导作用下,学生能够真正正视自身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并以积极的态度向教师提出自己的问题。通过引导学生尝试质疑的方式不仅能够使得学生建立起正视学习活动中自身学习思维的自信心理,还能使教师针对学生的质疑更高效地辅助学生理解知识,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的效率,以此优化学生的心理建设。
2.善用鼓励评价模式
想要为自主课堂的构建做好学生自信心理的建设工作,除了引导学生建立更有效的学习体验之外,还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的正向引导。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之中善于利用鼓励教育这一教育模式,通过鼓励性的引导对学生进行情感激励,以此使学生能够真正在教师的鼓励之下产生自信的学习心理,成为其未来积极参与到自主学习环节之中的主观动力。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之中,教师可以将鼓励性教育与评价模式进行联系,以此通过鼓励反馈使学生更快速地建立自信心理。


例如在《穷人》这一课的教学实践之中,学生首先在笔者的要求下通过自主的阅读活动对文章中所出现的角色的人物特点进行了尝试性的分析,并在教师的组织之下对分析进行了共享。在这一过程中笔者会认真地聆听学生的自主表达,并对其中的优点与缺点进行记录,在之后的评价环节之中,笔者会以记录中学生回答过程中的闪光点为核心对学生进行积极的鼓励性的评价,使学生能够真正在教师的鼓励性反馈之下看到自身对教学内容分析的可取之处,进而在对自身闪光点的自信之下通过教师委婉的引导方式更积极地投入到再次阅读与反省实践之中,使其能够在良好的学习心态之下真正完善自身的自主探究认知,优化学生的自主探究模式。
        二、提供学生自主学习条件
1.创设相关教学情境引导直接体验
小学学生的生活阅历还相对较为浅薄,所以在对语文教学内容一些文章进行阅读时学生常常因为自身生活经验的不足而难以快速理解文章中利用文字所表达的内容,这对学生的自主探究与课程参与带来了极大的阻碍作用。为此教师可以在小学语文教学环节之中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教学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建立起对阅读内容更直接的体验,以此辅助学生认知基础的建立,促成学生在自主课堂之中的有效融入。
例如在《牧场之国》这一课的教学实践之中,由于学生缺乏对于荷兰牧场的直接认知经验,所以在引导学生自主感受文章中所描写的宁静之美时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往往相对效率较低。于是笔者在课程之中利用媒体资源构建了媒体情境,在视频之中为学生展示了更生动立体的荷兰牧场的环境,这种展示方式使得学生对阅读教学建立起了更直接的体验,在这种体验模式之下,学生能够建立起更为立体的认知基础,为后续课程中的自主探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的认知经验的不足在情境框架下得到了极大的弥补,这使得学生真正具备了自主探究并理解文章中静态描写场景的认知基础,使得学生能够真正融入到课程学习环节之中,推动自主课堂构建目标的实现。
2.设置驱动探究任务培养科学方法
为了使学生能够切实融入到自主探究环节之中,使其成为自主课堂中对教学内容的主要探究角色,除了为其奠定认知基础之外,教师还应该使学生充分掌握对教学内容自主探究科学的探究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之中为了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教师应该通过设置驱动探究任务的方式从客观层面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辅助性的引导,以此使学生能够在任务框架之下了解科学的探究模式,以此使学生掌握良好的探究方法。
例如在《落花生》这一课的教学实践环节之中,笔者即结合了科学的阅读方法设计了阅读任务对学生的课程探究行为进行了引导。首先在课程开始笔者提出了预习任务,要求学生通过预读的过程对文章中的主要叙事主题进行概括,在预习任务的作用下学生能够更加专注于预习环节,并真正建立起对文章整体内容的基础性认知。然后,随着课程的推进,笔者引导班级学生对文章中具体的句子进行了探究,使学生能够透过文章中具体的段落对写作方法与其中的中心思想进行了概括,丰富了学生对文章中主线的理解。最后,在笔者的引导之下学生立足于实际生活对文章再次进行了整体的阅读与分析,使其能够对文章中阐述的思想情感价值进行了生活化的延伸,这使得学生能够对教学内容产生更升华的理解。
总而言之,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实践之中,只有教师真正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信与提供学生自主学习条件两个方向入手,才能真正以教学环节的优化协调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自主学习与探究环节之中去,使其真正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角色,建立起对教学内容的直接接触,以此促成学生学习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任守兵.探索模式下的小学语文自主课堂教学策略浅析[J].学周刊A版,2018(35).
[2]王永.小学语文自主课堂构建策略浅析[J].小学生(下旬刊),2017(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