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珍弟
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第二小学
摘要:语文教材之中收录了多样的文学作品内容,其目的是在阅读之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获得美的享受和体验。然而,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之上才能够进而进行情感感悟和审美体验。所以,阅读理解便成为阅读教学所必须要谈及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便从熟读课文文本内容、把握重点词语段落、联想文本所绘画面、开展情境体验活动这四个方面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培养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能力;文本内容;情境体验
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阅读。无论是行走在大街小巷,还是身处于静谧的角落,都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与文字相遇,与阅读相知。可以说,阅读,是当今社会上每一个人所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也是小学语文教育所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帮助学生在多样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活动中感悟阅读的魅力,享受阅读所带来的精神上的愉悦与满足。本文笔者便就如何增强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提出几点思考,希望能够供大家有所借鉴。
一、熟读课文文本内容
文学作品书写的过程,就是作者将生活事物用书面语言进行展现的过程。而读者则需要通过对于这些书面语言的阅读来把握其中生活内容,获得独特的生活体验。由此可见,书面语言,在作者与作品、作品与读者中起着关键作用。而阅读这些书面语言也必然少不了“读”。自古以来,我国就有诵读的传统,于诵读之中去仔细揣摩和把握文本含义和内涵。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所言便是这个道理。诵读,是阅读文本的基础,也是理解阅读文本的基础。对此,我们便将诵读融入语文课堂之中来让学生感受其中旋律和节奏,在反复朗读中拉近自我与文本的距离而变得亲切而熟悉。例如,在学习《慈母情深》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培养理性的结构规划能力。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课文中描写了哪些事件?这些事件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阅读课文,通过“我一直想买一本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一段,能够发现作者首先交代了找母亲的原因是要钱买书。阅读“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一句能够发现作者接着描写了自己见到了母亲工作的环境。阅读“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一段能够发现作者描写了母亲向自己给钱的过程。阅读“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一句能够发现作者描写了向母亲要钱后的感受。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通过对课文思路的掌握可以很快地熟知课文文本中内容。
二、把握重点词语段落
一篇好的文学作品能够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自我对于生活、对于社会、对于世界的内心感受和情感。而想要透过文字去揣摩和了解文本的情感表达和主旨思想则是有迹可循的,其具有一定的规律。我们可以寻找文章的中心段落或者重点词语并且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研究其内在表达含义,从而把握文本内涵。例如,教师可以借助《松鼠》一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描写能力。首先,在阅读课文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大家能不能介绍一下松鼠这种动物呢?”学生普遍只会对松鼠的外形特征进行大体的描述。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全文,思考:“作者描写了松鼠的什么方面呢?”学生从“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一句中能够发现作者对松鼠的性格进行了描写;由此,学生能够具备在生活中进行全方位观察事物的意识。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具体的事物展开描写练习。比如,可以让学生对周围的公园展开描写。
学生可以对公园中的花草树木、娱乐设施、游人等进行全面观察,进而展开丰富描写。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能够掌握科学的描写事物的方法,从而以多样的视角,细致的观察对事物的特性进行全面展现,不断提高描写能力,描写能力提升了,对阅读也有很大的帮助。
三、联想文本所绘画面
生活,是文学作品创作的重要源泉。文章中所描写的内容也是生活中所展现的事物和场景。通过这些优美的文字,我们能够在脑海之中构造和想象其所描绘的画面,进而于画面之中体会文本内容,获得美的享受。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将联想和想象融入实际课堂教学之中,激发学生的想象活力,引导学生根据文字描述而描绘现实画面,从而在画面的帮助下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例如,《桂花雨》一课通过回忆描写了小时候在家乡摇落桂花时的场景,展现了一幅优美的生活场景,传递着有关幸福童年的美好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于童年以及家乡的无比怀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在课件上给学生展示桂花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这些图片去认识和了解真实的桂花,感受桂花树那笨笨拙拙的形象特点。在品读文章中“摇桂花”的相关句子之时,教师则让学生去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场景,让其通过联想去感受那纷纷扬扬的桂花雨,融入这一画面之中去深入体验,感受这满院的桂花香气。通过这些画面的想象,学生能够深入其中体会作者当时的愉悦心情,进而感受到其对于家乡的无比怀念。
四、开展情境体验活动
小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需要通过真实存在的事物来帮助其获得内在的认识和体悟。情境式体验教学,便能够带领学生真正融入情境之中去触摸文学之中,于生活的基础之上透过时代的记忆去感知文本的真实价值。而当学生在其中体验到创造的乐趣之后,必然会享受其中而激发起其内心对于阅读的热情和活力,于情境之中增强其阅读理解能力。例如,《草船借箭》是根据《三国演义》中的相关情节而改写的,其描写了孙、刘联合抗曹时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十万支的事件,向我们展现了机智过人、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形象。由于这一故事具有较强的戏剧性,所以教师便设计了“剧本表演”的活动将学生分为不同小组进行剧本创作和排练。剧本内容一共分为四幕,第一幕为周瑜和诸葛亮在周瑜大营中约定要十万支箭;第二幕为鲁肃和诸葛亮在诸葛亮的帐篷中说出此次战术安排;第三幕为诸葛亮以及曹操两军在江面上获箭的过程;第四幕是周瑜和诸葛亮在周瑜大营清点箭数,周瑜连连惊叹的场景。在剧目表演之时,学生们都投入其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根据着情节的推进变幻着不同的表情和情感,跟随着角色的行为和情感而产生不同的内心变化。通过这种情境体验活动,学生们能够深入角色之中去体会和感悟其故事魅力,帮助其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文本内涵和人物形象,增强了其阅读理解能力。
综上所述,对于小学生来说,其刚刚开始接触正轨的学校教育,对于汉字、拼音、语法等内容都还尚未有一定的了解。与此同时,孩子对于生活的感知和理解也正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所以,他们时常难以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中所讲述和描写的文本内容,进而难以深入其中体会文章情感表达和思想内涵。身为一名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本人一定会秉持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多样的表达中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带领其去深入了解和感知阅读之美。
参考文献:
[1]李海燕,臧玲.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2):132-133.
[2]陈惠.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7(02):72-74.
[3]陈素心.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7(20):7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