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如何开展主题式教学

发表时间:2021/3/2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1月第33期   作者:宋娟
[导读]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一些地方和主题式教学不谋而合,或者说主题式教学就是为了迎合语文课本而产生的。
        宋娟
        武汉市江夏区大花岭小学  湖北省武汉市  430000
        摘要: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一些地方和主题式教学不谋而合,或者说主题式教学就是为了迎合语文课本而产生的。在课本中,整体内容的联系并不大,反而更加注重一个单元之间的联系。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根据这一特性,开展主题式教学,在开启一个新的单元的之前,对其中的课文先进行一个笼统的讲解,让学生对接下来一段时间需要学习的东西有一个认知,并且针对其中的难点,提前让学生做好准备。也可以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在针对某一个主题时,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结合所有人的观点,进行准备。
        关键词:小学语文;主题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兴趣;知识理解;学习氛围;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适当的改变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感觉到一定的新鲜感,进而缓解教学中的枯燥。而主题式教学是迎合这种情况,也是很适合小学课程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小学课本中,每个年级的课程联系并不大,甚至每个单元的课程都不会有太多的联系,尤其是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这种情况,开展主题式教学,借助课本的特点,将每个单元都设定为一个主题,一次来增加学生的新鲜感,缓解学习中的枯燥。且对于自制力较差的小学生来说,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更好的帮助他们管理自己,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的同时,也能有效的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一、在小组中开展主题教学
        主题教学和小组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主题教学是将一个科目的知识分成一个个主题,方便进行讲解。而小组教学也是如此,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且两者进行结合的话,或许能相辅相成,互相提高。教师可以在讲解一个新的单元的时候,将这一单元的核心思想转化成一个比较难的问题,对学生发出提问,并且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将所有人的想法结合在一起,有效开拓视野的同时,还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例如,我在讲解《大青树下的小学》这一课程的时候,就会让学生自由结组,并且给小组布置一个任务,“自由理解这一课程的内容,并且将其与下一课的内容进行对比!”,这一单元的内容都是比较相似的,但是,相似归相似,总会有一定的区别,我要学生找出这些课程之间的不同,是为了帮助学生进行预习,也是为了让学生对这一单元的文章有一个较为清楚的认知。而当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找出不同之后,我就可以借助这一点,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更加轻松,且学生在小组中,可以更加自由,学习起来也更加舒服。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的兴趣可能在一瞬间便能够形成,但兴趣的消失,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点,在教学方式或者教学内容上进行创新,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课上进行讲解,但一节课的时间太长,学生保持高度的精神集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且也不只是一节课如此,是一上午甚至一天都是如此。这种情况下,学生即便有着充足的兴趣,也会随着时间不断消磨殆尽。但主题式教学不会,每一个单元都会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学生虽然处在学习中,但每段时间都会是一种完全不同的体验,学生的兴趣虽然会被消磨,但只要单元还在更替,学生的兴趣就能得到补充。
        例如,我在讲解《花的学校》这一篇课文的时候,就会在最开始的时候,对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我们都有学校,但是,我们常见的话花都是一点一点的开在花坛中,它们真的有学校吗?”,这是一个具有幻想主义的文章,而我这个问题也是对这一篇文章的延伸思考,小学生喜欢这种问题,这个问题也能够轻松的吸引学生的眼球。而我要做的,只要对学生说,“问题的答案,就在我接下来的讲解中,想要知道答案的话,就跟着我来吧!”,学生早已被我吸引,此时我说出了这样的话,自然能够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理解这两个字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小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尚且不足,但小学课本同样比较简单,两者结合之下,小学生理解起来也不会太难。但是,学生可以知道理解两个字的存在,但想要真正的理解,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

学生可能将理解两个字的意思和记忆混淆,以为只要将东西记在脑中,就能有一个深刻的理解。这种说法不全对,但也有一定的道理,记在脑中之后,只要不断的进行使用,就能有一个理解。但小学生没有这个意识啊,所以,想要学生有一个理解,教师就必须要在教学方式上有一个创新。借助主题教学,让学生在开始学习之前就有一个浅显的认知,这样的话,不仅在学习的时候更加轻松,理解起来也更加方便。
        例如,我在讲解《夜书所见》这一篇古诗的时候,就会考虑到学生对于古诗可能没办法有太多的了解,正常的文字学习起来都并不容易,更别说这些古诗了。这种情况下,我就会将重点放在学生的理解上,在最开始的时候对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作者在黑夜中看到了什么东西,又是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写下这首古诗的?”,第一个问题对学生来说可能并不困难,但第二个问题就不简单了,学生都眨着眼睛,表示不知道。而我就会将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和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告诉学生,加深理解。
        四、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习气氛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可能在不同的教师眼中有着不同的看法,但终究离不开一点,适合自己的学生,只有这样才是最好的。就像是小学初中,两者之间的差距并不是很大,但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或者教师来说,学习氛围就是一种不太相同的东西。对于小学来说,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注重的并不一定是学生学习多么认真,而是在这个氛围中,学生能够轻松快乐的进行学习。而将学生放置在小组中,同时开展主题教学,就是为了如此。小学教师大都和蔼可亲,但因为有教学任务的存在,教师也要适当的严厉一些。但小组合作不会如此,学生在小组中自由的进行讨论,活跃气氛的同时,还能很好的避免和教师的冲突,以此改善课堂气氛。
        例如,我在讲解《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这一课程的时候,就会在最开始的时候,对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水泥是什么颜色的呢?”,学生虽然小,但或多或少都见过这种生活中常见的东西,也会轻松的回答我的问题。而在学生回答之后,我就可以再次抛出我的问题,“既然水泥都是灰色的,那为什么这篇课文的名字中,是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呢?灰色的水泥,怎么可能铺满金色的巴掌?”,这个问题并不简单,学生可能没办法回答,但我可以趁机告诉学生,答案就在接下来要讲的课程中。学生被我吊足了胃口,自然会认真的听讲,课堂气氛也会因此得到改善。
        五、教学方法上的创新
        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并不一定是针对学习内容,也不一定是针对教师,很可能是针对教学方法。就像是一款游戏,在刚出来的时候,火爆全网,学生最开始接触的时候也会因为新鲜感而充满兴趣,而一段时间之后,学生玩得多了,兴趣也会慢慢减少。游戏都是如此,更别说枯燥的教学了。因此,教师除了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要在一定程度注重学生对教学方法的厌烦程度,达到一定峰值的时候,选择改变教学方法或者对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一定的创新。
        例如,我在讲解《秋天的雨》这一课程的时候,就会考虑到这一课程是这一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压轴出场的,自然是最难的。这种情况下,我会在教学方式上做出一些创新,在讲解的过程中,我不会选择传统的教学方式,而是用一种提问的方式来推动教学,这样的话,学生学习起来更加轻松,而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新鲜感,学习更加认真,学习效率自然会得到一定的提高。
        总而言之,主题式教学是一种非常不错的教学方法,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进行学习的话,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产生的厌烦的情绪,或者说,将这个产生厌烦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减慢,且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教师来说,这种教学方式都是有着极大的益处的,相辅相成之下,学生的学习效率可以得到一个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婷婷. 主题式教学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7.
        [2]王继楠. 小学数学文化主题式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