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上的品质培养

发表时间:2021/3/2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1月第33期   作者:牟丽丽
[导读]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递,
        牟丽丽
        博兴县吕艺镇京博希望小学
        摘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递,还需要对小学生进行品质培养。为了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通过不同课文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品质渗透,帮助学生在知识学习的同时实现品质的洗礼。高尚的品质不仅能够伴随学生终身,还能够切实使得学生成长为一名对社会发展有益的人。因此,经过语文课堂上的品质教育,最终每一位小学生都将伴随着教师的引导成长为知识丰富,品质高尚的优秀学生。
        关键词:小学;语文;品质培养
        为了凭借小学语文课堂对学生进行品质教育,教师需要对即将开展的知识教学内容进行详细分析,保证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接受道德品质的渗透和洗礼。为了提升小学语文课堂上品质教育的实施效果,教师可以通过热爱生活的品质对学生进行培养,帮助学生领略生活的美感,建立热爱生活的品质;教师可以通过热爱自然的品质培养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和无私,使学生建立热爱自然的品质;教师需要通过热爱祖国,善良奉献的品质对学生进行培养,使得学生在知识学习的同时达成可贵素养的完善。
        一、热爱生活的品质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很多知识内容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因此教师可以结合语文课堂上的教学内容进行热爱生活的品质传递,帮助学生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中感受生活的美好和魅力。在语文教师的积极帮助下,学生将充分领略生活的魅力和美感,也将建立热爱生活,感恩生活的意识和品质。同时,结合热爱生活的品质教育,学生不仅能够完成课文的认知,还能在其中充分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在学习《邓小平爷爷植树》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通过课文的朗读引领学生了解邓小平爷爷认真种树的场景。经过趣味化的课文朗读过程,教师顺利引领学生完成了课文基础内容的认知和了解。当学生完成了课文认知之后,教师询问学生从这篇课文中感受到什么?有的学生表示种植树木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有的学生表示自己也要像邓小平爷爷一样播种植物,使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加优美;还有的学生表示我们要使用植物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经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学生的认真参与,学生不仅完成了课文的认知和了解,还凭借课堂上的感悟和体验感受到课文中蕴含的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希冀和盼望。经过趣味化的语文课文学习,教师帮助学生完成了课本基础知识的学习和了解,也凭借课堂上的品质教育帮助学生建立了热爱生活、共同建设美好生活的意识和能力。经过课堂上的学习参与,教师顺利帮助学生按成了课文知识的掌握,促使每一位学生凭借语文课堂上感受到热爱生活的可贵品质、掌握了使得生活变得更加美好的方法。
        二、热爱自然的品质
        大自然是美好的,大自然也是无私的。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与自然相关的课文教学,请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促使学生在愉快的课文学习中建立热爱自然,珍惜自然的品质。当教师引领学生完成了语文课文的认知和学习之后,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也将在此过程中建立热爱自然的可贵品质。
        例如,在学习《花的学校》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通过热爱自然品质的传递对学生实施教育引导,帮助学生在知识学习中顺利感受自然的魅力和美感,促使学生借助课文学习建立热爱自然的能力和品质。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从课文中看到了花儿们蹦着,跳着的愉快场景,感受到作者泰戈尔对于自然的观察、感受和想象,深入领悟大自然的魅力和美感。在学生的心目中,经过课本知识的学习和了解,每一种不能走动的植物和花朵好像都有了会移动的力量,他们就像普通的小学生一样活泼、开朗。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进行知识学习,尝试以想象的形式完成了课文内容的感受和理解,取得了良好的知识学习效果。

最终,学生不仅能够在课堂的知识学习中完成课文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也将伴随着课文中的描绘感受到大自然中各种植物和花卉的魅力、建立热爱自然、呵护自然植物的意识和品质。由此可见,借助知识教育能够使学生感受到自然的魅力,建立热爱自然的品质。
        三、热爱祖国的品质
        祖国是每一个人的母亲。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抽象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往往使小学生难以理解,但是如果教师以语文课文的教学形式进行爱国主义引导,则往往能够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在教育活动的安排中,教师可以通过课文讲述使得学生领略课文中主人公的爱国情怀,促使学生在知识学习的同时,建立热爱祖国的可贵品质。
        例如,在学习《少年中国说》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请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课文,促使学生在课文的朗读中了解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建立良好的知识学习积极性。经过课文内容的朗读,学生不仅了解了课文中的内容,还意识到作为少年对于祖国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课文学习中被作者的话语打动,意识到热爱祖国、为祖国做出贡献是每一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使命。借助课文内容的朗读学习,学生建立了强烈的课堂参与主动性,且顺利完成了课文知识的掌握和课文思想感情的深入感知。当教书询问学生学完课文有怎样的阅读感受?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表示自己要像梁启超先生提及的那样,为了中国崛起而读书;有的学生表示自己要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贡献;还有的学生表示自己愿意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做出奉献。教师肯定了学生的看法,发现学生凭借课堂上的阅读学习建立了热爱祖国的品质、成长为愿意为了祖国发展而努力奋斗的优秀学生。
        四、善良奉献的品质
        如果每一个人都献出一点爱,那么这个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课文主人公美好品质的渗透对学生进行善良奉献的品质洗礼,使得学生充分被主人公的故事所引领,结合古人主人公高尚的品格进行感知。最终,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建立善良奉献的品质,且将其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加以践行。
        例如,在学习《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通过课堂阅读的形式帮助学生了解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和内容,促使学生在完成课本基础知识内容的前提下进行品质感受。在教师的积极帮助和引导下,学生顺利完成了故事内容的了解,且每一位学生都被老屋的无私和善良所打动。当教师问学生“如果你是老屋,你会怎样做?”的时候,有的学生表示自己也会像老屋一样,为他人提供帮助;有的学生表示自己可能不如老屋做的好,但是自己也愿意坚持为需要的人付出;还有的学生表示老屋很善良,自己要像他一样为需要的人奉献自己。教师发现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凭借课本知识的学习获得品质的洗礼,且能够在完成基础知识学习的前提下达成善良奉献可贵品质的有效建立。由此可见,想要培养学生善良、奉献的品质,教师可以通过知识教学加以实施,促使学生在课文主人公行为的了解下感知善良、奉献的意义,建立善良奉献的可贵品质。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为了提升教育效果,可以通过品质教育的实施对学生进行培养,帮助学生在语文知识学习的同时,建立可贵高尚的道德素养和品质。为了取得良好的教育实践效果,教师可以通过热爱生活的品质,热爱自然的品质,热爱祖国的品质和善良奉献的品质对学生进行教育帮助,促使学生在知识学习的同时接受高尚品质的洗礼,使得学生一边完成知识掌握,一边建立高贵的品格。在教师的培养和学生的认真配合下,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结合知识学习,建立高尚品质,且能够逐步养成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善良奉献的道德素养。最终,小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实现成长,也将在教师的引领下实现素养的健全。
        参考文献:
        [1]牛雄文.浅谈语文教学中生命意识教育的培养[J].高考,2019(19):186.
        [2]敖寿平.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探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9(S2):24-2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