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晓平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铁门关市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中心
摘要:在当今的社会环境和教育需求中,我国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深入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增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可,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信任,并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内容,这对于学生个人发展和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的发展都至关重要。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重视这一点,优化和改进教学方法和技术,以确保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性。
关键字:语文课堂教学;传统文化;渗透
语文课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载体。从初中的语文教科书中就可以看到许多精美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而且再现了中华文明的景象。几千年来,在语文教学中,重要的是要教导学生学习历史文化,给学生渗透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怀,充分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初中语文教学的基本状况
过去,初中语文教学主要是根据老师在课堂上进行讲解,而没有注意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这使原本丰富的语文内容变得乏味。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中,很难调动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新的课程改革环境下,初中语文课的教学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课堂教学更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加强师生互动。让学生主动学习,通过这种方式,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由于我国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许多教师并没有改变他们的教学理念,只专注于提高学生的表现,忽略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忽视了学生的差异,从而限制了学生的学习,这是一种非常不好的现象,会导致学生知识为了学习而学习,忽略了学生的发展。
二、初中语文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许多教师将语文教学误解为“知识转移”,这违反了上述新的学科教学目标。不仅对语文教师的语文教学施加了限制,而且还只注重于课本上的教学,让教学有了很大的限制。实际上,传统文化教育有效地渗透到语文课堂中可以改变这种教学状况,并且可以鼓励语文教师从“三维目标”的角度正确地学习语文知识。同时,它可以鼓励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去探索新的知识以补充语文教科书。
素质教育鼓励学科教师在课程中更多地关注“语文素养”,而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学语文课堂中的渗透正好满足了这一要求。学生可以通过传统文化来学习,不仅可以有效的学习语文知识,而且可以更深刻的理解语文课本中的知识,从而使学生能够全面地思考,并改善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趣味、传承和欣赏。此外,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自信心的重要支撑。响应民族文化发展的号
召,语文课堂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使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
三、渗透传统文化到中学语文的发展策略
(一)有效地将课程与传统文化融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为了更好地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中,语文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很好地扩展语文课程,为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打下坚实的基础。语文教师必须发挥自己的作用,在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并鼓励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体验传统文化的古典之美。许多优秀的古典诗歌和散文被选入初中语文教科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协调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
例如,教授《清平乐》这首诗时,语文老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辛弃疾的相关作品。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可以引起学生对作者生活和工作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可以更多地了解辛弃疾诗歌作品的特征,并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辛弃疾的感情和性格。
(二)对学生进行具有传统技艺的传统文化教育
我国有许多形式多样的传统技艺,这些传统技艺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语文教科书包含许多对我国传统技艺的介绍,例如古典戏剧、安赛腰鼓、活字印刷技术、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传统艺术和技术,通过文质兼美的文本来学习,学生们能够直观、清晰地了解中国传统技艺,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例如,在教授戏剧课文时,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向学生展示相关视频,使学生更加具体地感受到各种戏剧元素对塑造人物所起到的作用,感受戏剧的无尽魅力。在教授《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文章时,教师可以拓展讲解中国传统建筑技巧,老师还可以将古代石拱桥、传统花园与现代桥梁等建筑的图片进行对比,以使学生能够认识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与当代建筑之间的区别,以及中国传统建筑的内涵,从而让学生传承美学文化,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理解和认识。在对传统文化理解之后,学生会更加喜欢语文课堂,从而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效率。
(三)根据传统习俗和庆祝活动,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中国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关于传统习俗的内容,为了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语文老师要重视教材中所选的这些作品的学习,通过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传承好的传统习俗。例如在过传统节日时,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综合实践活动,学习相关的历史、传说、诗歌和歌曲,践行好的传统习惯,使学生更好的了解传统节日,鼓励学生感受我国的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的魅力。教《阿长与山海经》时,该文章内容有关于春节的民俗,对理解作品内容有帮助。教师可以布置学生预习时在网上收集有关春节的习俗,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笔下的阿长,同时还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提高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四)深入开展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探索和了解当地传统文化
我国不仅民族众多,而且民族文化也多元发展,而且由于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因此有许多独特的传统文化和习俗等。不同地域的习惯可能有所不同。正是这种差异的存在,说明了我国的传统文化也富有多样性和包容性。为了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初中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深入的实践活动作为作为学生理解当地传统文化的方法,并引导学生采取合作的方法进行研究。
例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研究和学习小组,并为每个小组分配传统文化研究和学习任务,例如研究农村风俗、民间技能、历史名人、历史文物和遗址等。可以让每个小组去选自己喜欢的任务。然后,语文老师为学生提供调查方法和学习建议,让学生去探讨研究的计划以及探究的方法,并让学生在研究完之后写出总结,和大家进行分享等等。例如,学生可以去参观当地的文化中心、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或者从家中的老年人那里了解他们之前的生活经验。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以学科的形式直接参与研究、探索和理解传统文化。最后,每个团队必须根据自己的研究和学习情况编写适当的研究报告,对所学的当地传统文化进行分类和总结,并尝试分析这些传统文化在当地人生活中的精神价值。最后,语文老师对各小组的研究报告进行评估,找出哪个小组的调查结果最全面、最充分。这样一来,学生对传统当地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将更加深入。这样,学生通过实践,不仅可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对学生以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结论: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在新时代发展语文基础素养的要求,而且是实现语文课教学目标的重要工具。只有给学生一种学习传统文化的教学氛围,学生才能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更好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才能更好地发展初中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汪钦富.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渗透教学探讨[J].中学生作文指导,2019(09).
[2]李秀婷,李仁贵.浅说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渗透渠道[J].中华少年,20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