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美惠
漳州市芗城第二实验小学
摘要:小学教育作为最基础的教育,是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小学阶段的教育对学生今后的成长与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因此,作为教师而言,提高教学质量是首要工作。本文笔者便以小学数学学科为切入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一问题展开深入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兴趣;操作活动
数学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的学科,对学生建立理性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认识到小学教学的重要性,并抓住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认知特点来优化教学活动。但分析目前教学情况,部分教师仍然沿用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并渗透着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思想,这样往往使得教学活动呈现出低效的态势。为了改善这一情况,教师应深入分析教学的各个要素,并以此为优化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更新教学方法,使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学生等要素实现有效联结,以此提高课堂的整体教学效果。
一、优化备课过程,全面掌握学情
创新教育的主战场为课堂,并且备课是上好课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在优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优化备课环节。而传统的备课重心为“备教材”,这样一来,教师虽然能够将教材中的知识以更加富有逻辑的方式呈现出来,但往往导致学生的内化效果并不好。鉴于此,教师应把握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并结合教材内容来选择教学方法,以此保证教与学的有机融合,也促进教学活动向着高效的态势发展。
以“三位数乘两位数”为例,在备课环节,为了建立教材内容与学生认知之间的联系,笔者从学生已有认知、教材内容等各个方面优化备课过程。首先,学生已经学过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笔算,本章节内容是在此基础上学习的,通过学习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为后续进一步学习小数乘法打好基础。其次,为了让学生结合已有认知完成新知识的构建,笔者充分利用学生的经验,为他们创设主动探究的学习情境,从而使他们在掌握算理的基础上认识具体的算法。
二、设置课堂问题,唤醒思维意识
问题的设置是教学的核心环节,也是唤醒学生思维意识的主要途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能动性的发挥,并结合学生的原有认知设置课堂问题,使学生的认知与所提出的问题建立有效联结,以此达到激发学生探究思维的目的,这样既能够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变得更加主动,为数学思维的发展做好准备,还能够使学生抓住学习的重点,使他们充分体会到新知识形成的过程,从而更新他们的数学认知体系。
以“小数乘整数”为例,为了使学生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并使他们掌握小数乘整数的一般方法,笔者首先运用课件呈现“买风筝”的情境图,同时,伴随着问题的提出,即:买3个蝴蝶风筝多少钱?你能列出算式吗?于是,学生列出算式,但在计算时出现了认知冲突。这时,笔者追问:“这个算式与我们以前学过的算式有什么不同?”于是揭示了“小数乘整数”这一教学主题。此外,当引导学生感知算理时,笔者再次提出问题,如:3.5×3可以怎样计算?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与经验独立算出买3个蝴蝶风筝所需的钱数。同时,在对比、分析、讨论算法的过程中,使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得以提升。
三、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更加倾向参与到趣味化的活动中,并且面对以数字、符号为载体的数学内容,常常产生枯燥感,这样一来,学习兴趣自然无从谈起。面对这一现象,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应创设趣味化情境,将数学知识赋予上趣味化的特征,这样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还能够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使他们真正达到“学有所乐”的目的。
以“认识小数”为例,为了依托具体的直观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小数,并使他们初步会读、写小数,笔者首先运用投影技术展示四幅场景,分别是食品商店的一角、货架上的两种玩具和单价、医生给小朋友量体温以及一位小朋友在量身高。这样的情境让学生置于生活的背景下,并以此使他们充分感受到小数无处不在。在此基础上,由视频动画里的小精灵提出问题,即:你还在哪里见过小数?于是笔者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小数,并鼓励他们尝试读出。这个过程,既给学生视听觉冲击,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还使得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完成小数的全面认识。此外,趣味化情境为课堂注入了新活力,并给学生一定的情感冲击,使他们切实感受到小数知识的学习乐趣,以此为后续学习活动奠定情感基础。
四、运用信息手段,强化知识理解
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信息化手段不断作用到小学数学课堂中,并成为强化学生理解知识的途径之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挖掘信息技术的优势,并合理运用信息化手段,这样既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呈现出来,还能够给学生视听觉等感知体验,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并以此强化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
以“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例,为了使学生在掌握整数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并使他们感受分数的意义,笔者首先运用微课视频展示“1个苹果、4瓶矿泉水、2个棒棒糖”,由于这些物品都是学生认识并且感兴趣的,于是引发了他们的积极参与。同时,展示小明、小花分物品的情节,并且伴随着问题的提出,即:现在,1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呢?一半用哪个数来表示呢?这一具体情境下的问题便引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于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初步建立二分之一的概念。紧接着,为了强化学生对二分之一的理解,笔者再次运用多媒体投影技术以动态的方式展示平均分苹果的场景,这样的方式加强了学生理解二分之一的深度。可见,将信息技术引入到课堂中,不仅为课堂注入了新活力,使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学生的认知建立了联结,降低他们理解新知识的难度,还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以此提高了他们的数学认知水平。
五、重视操作活动,提高认知水平
小学生的感知觉、思维等认知处于较为活跃的状态,并且思维主要以具体形象为主。鉴于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操作活动的展开,并给学生一定的空间,使他们融入到操作环境中,这样既能够调动学生的多种认知同时参与,还能够使他们从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完成新知识的构建,以此提高他们的数学认知水平,完善他们的数学认知结构。
以“倍的认识”为例,为了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沟通“几个几”和“倍”的联系,以此使他们建立“倍”的概念,笔者首先组织学生通过拍手活动,引入“倍”的概念,这样既增强了他们的观察能力,还激发了他们进一步探究的兴趣以及欲望。随后,笔者提出问题,即:第一行摆3个圆片,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4倍,第二行摆多少个?同学们会摆吗?于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动手摆一摆,最后汇报交流“第二行怎么摆才能清楚地看到”,这一操作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并使他们感知“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可见,将课堂还给学生,并提供给学生一定的操作空间,不仅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变得更加主动,增强了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还锻炼了他们的多种认知,丰富了他们的认知体验,以此使他们的数学思维得到不断发展。
综上所述,教学的有效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优化教学的各个环节,并以此为学生构建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从而使他们的学习行为变得更加积极,学习活动变得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1]杨勤.浅析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6(34):367-368.
[2]郭军辉.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J].学周刊,2016(12):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