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微探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1月32期   作者:刘德瑞
[导读] 心理健康指一个人心理和身体在一定环境下,所能够达到的最好功能状态
        刘德瑞
        陕西省咸阳市长武县彭公镇初级中学(陕西 咸阳) 713600
        摘要:心理健康指一个人心理和身体在一定环境下,所能够达到的最好功能状态,具备健康心理是新时代新青年标志。但健康的心理不仅受成长环境、个人性格的影响,也需要后天培育。所以新课程标准强调,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重要任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各学科教学的融合是全体教师的任务。为此,我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也进行了一系列尝试,试图依托体育学科教学、体育项目运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小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学
引言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学思路也在发生变化。教师不再单纯地注重知识的培养,更加注重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小学生的思想受到外界环境影响很大,他们的心理还不健全。在小学体育课中,通过多种方法,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渗透,对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小学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进行了明确定义:“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心理不健康不仅容易导致人身体异常,也可能患病,身体不健康则严重影响人的心情,甚至产生心理疾病。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强身健体,帮助学生达到放松心情,适当缓解压力的目的。从体育学科特点而言,体育本身就承载着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当代青少年大多为独生子女,没吃过苦、受过难,也没有经历过挫折。这样环境长大的孩子娇气、耐挫力低,缺乏责任心和担当意识,且大多较为自私、自大。尤其是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学生,遇到问题选择逃避,或者采取极端行为,不懂自我调适和纾解,久而久之,容易形成严重心理问题。所以,无论从体育学科特点及其教育本质而言,还是从学生发展需求来看,小学体育都可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在体育教学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乃非常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
二、小学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通过观察中国小学体育教学的大致状况,通常教师在教学时主要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以及如何帮助学生提高体育水平,然而,却忽视了体育在学生心理健康中的改善提高效果。随着教学理念的日新月异,在新课程标准的影响下,教师慢慢认识到这一情况,然而实际上教师会因为缺乏经验以及有效措施,体育教育在影响学生心理方面的效果依旧不显著。现如今,小学阶段体育教育不足的阻碍因素之一是:教师在体育实践的教学内容重点不够清晰,方法不够高效。往往教师会致力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育成绩,以满足教学要求。这个概念已经偏离了体育教学的意义,本质上体育的重要性和存在价值是为了使学生身心健康均能平衡稳步增长,不能只拘泥于成绩高低。再者,对学生的体育教学是以体育项目为中心实施,会减少对学生兴趣、个性和成长特征的教育,使学生的主观性减弱,调动热情困难。
三、小学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策略
        (一)营造浓厚的体育教学环境
        一般来说,体育教学环境有两种表现。第一种是心理环境表现;第二是物理环境表现。在一个卫生、清洁、安全的体育环境之中,小学生的身体、心理都会更加健康、茁壮成长。在心理环境宽松、和谐氛围中,学生就会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因此,作为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更加优越的物理和心理环境。作为物理环境,可以为小学生创造更加清洁的体育活动场所。如操场上,可以进行靓化、美化,可以铺设草坪等,在周围种植一些花草、树木,让小学生一看到体育场所,心里就非常喜欢,就很自然地投入进去。还可以刷写标语,宣传体育精神,让学生看到标语后,信心满满,受到鼓舞,使小学生的心理变得更加强大。作为心理环境,教师要善于同学融入一起,和学生一起参与,走进学生。

比如,在一些体育活动中,教师以学生的身份参与进来,和同学一起活动和游戏,让学生积极和教师交流,打开心扉,诉说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二)挖掘体育项目教育素材,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体育运动在悠长的发展历史中积攒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体育丰富的文化内容为小学体育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大量的教育素材。每一项体育运动都包含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当我们长期将身体致力于某一项运动之中,就会受到这种文化的影响,并在我们言语、动作、行为中展现出来。如长跑运动员会表现出一种坚韧、坚持的品质,啦啦操运动员会展现出张扬、活力、积极向上的气质,武术运动员举手投足总会展现出大气、沉稳的气质,这些都是项目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同样,当学生在接受某一运动项目训练时,会潜移默化地受到这一项目文化的影响,并将这种影响迁移到生活中。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要充分挖掘体育项目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并在教育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时机,将项目中包含的心理健康内容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三)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群体的个人素质、体育能力会十分不均衡,具体情况会因人而异。存在一种不良心理现象:知识不扎实的学生会产生害怕心理,担心同学嘲笑,会不参加运动。为了应对这种现象,教师必须首先让学生肯定自己,对自己需要保持自信,不要轻易否认自己。首先,因材施教,教师应对其减少锻炼的难度,可以对这类学生进行单独训练,让他们按照成功的案例去模仿学习,从而获得学习的快乐和自信。其次,有必要为教师和学生创造一个和谐而轻松的环境。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以确保每个学生心理都能保持积极向上。最后,可以使用奖励机制,通过提供完整的陈述和有关学生进步程度的及时表扬提高学生的信心。
        (四)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使学生善于合作
        人际关系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大多小学生并不擅长与他人合作,也缺乏与同伴正确交往的方式方法。但接受他们,学会合作乃是健康心理的表现。所以,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健康的人际关系,让学生学会与人交往和合作。为此,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最佳模式。例如:快跑训练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把学生均分为8人一个小组,每一个小组成员完成30m短跑,跑至终点时在展示板上写上一个字,最后一名成员将前面几位成员的字组成一句话,看一看哪一个小组用时最少,完成的句子最完整有创意。接着这一小组合作活动,枯燥的跑步训练有趣起来,让学生真正在活动中动起来,开心起来,激烈的竞争也让学生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又如,足球教学中,为了脚内侧踢球技能指导同样可以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首先合理分组,引导各个小组自主观看技术图片;然后组内分析讨论脚内侧踢球不稳定的原因,探讨纠错的方法;最后组间分享交流各组的意见。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主动去接受他人,也认可自己,充分发挥了全体成员的智慧,培养了学生谦逊诚挚的品质。
结束语
        总之,在体育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让小学生的思想认识更加正确,让他们对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积极面对,勇敢化解。只有不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才能让他们的人生变得更加有价值,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在小学生的成长中,要善于抓住学生心理进行培养,让学生在复杂的环境之中,勇于面对挫折,真诚面对同学,献出爱心,让同学之间关系变得更加温暖,让整个社会变得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梁永顺.小学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9,9(25):131-132.
[2]庄国荣.小学体育教学渗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探析[J].华夏教师,2019(15):65.
[3]陈芳.小学体育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农家参谋,2019(09):15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