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婧
宕昌县阿坞九年制学校 甘肃省陇南市 748501
摘要:探究式教学来源于发现法但又不同于发现法,发现法不经济不实惠,控制不当易出现一滩散沙的课堂,探究式教学也不同于尝试教学,尝试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的思维易受教材思路束缚,不便于发散思维的培养。实施探究式教学中,教师作为导师,学生如博士生。教师作为舵手,学生如水手。教师如指挥家,学生作为演奏者,师生达到教学共振。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 质疑 评价 内化
1.探究式教学模式
在具体实施探究式教学中,根据内容的难易,课型的不同,创造性掌握以下更为具体的子模式群:如
(1)基本概念、定律:结合学习提纲课前自学(问题引领,任务驱动)——教师质疑——师生释疑,评价——习题反馈;
(2)元素化合物性质:问题——通过实验,合作探究——师生交流——评价归纳;
(3)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学生先自学例题——课上教师质疑,学生讲解——评价——变式训练;
(4)综合课:构建知识树——学生互评——课上师生达成共识——精选例题——创新练习
2.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2.1 激发学生质疑
在质疑教学环节中,教师通过语言描绘、事物演示、游戏、录象、音乐、图表、实验、故事、习题等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教学情景,激发起学生的内在求知欲。引导学生在新知与旧知的矛盾或联系中,自主发现问题,激发起学生内在的求知欲。
2.2探究新知
探究的形式:独立自主探究(主要课前完成)、小组协作探究和师生集体探究相结合。探究过程中,学生活动主要体现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主探究过程中,学生积极观察、比校,类比,通过实验,经过分析和综合,抽象概括出新知。小组相互探究:在个体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同桌间相互交流探究情况,相互质疑,相互辩论,在互助合作中愉快学习,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集体探究:对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大部分学生心有余而力不足,教师与学生一块试验,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集体攻关,集思广益,群策群力。
2.3评价
评价的内容:(1)探究的成果(2)探究方法(3)自主探究的毅力和精神等非智力因素。评价的目的:提供体验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研究探究的勇气和自信心。评价的形式: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师生共评。
评价中学生活动主要体现在: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自评,例如:学生把探究出的复分解反应概念、条件板书出。教师故意挑起怀疑派与肯定派争论,肯定派举例,设计实验并证明。怀疑派对成果心服口服。学生互评针锋相对,人人参与,自由地发表意见,充分体会成就感。例如:学生根据常见酸的化学性质推断出酸的共性。首先学生自己同教材的共性比较,找出问题。然后同桌或小组内认真互评。对探究方法的评价,如:评价完氧化物概念后,立刻问:你是如何探究出的?学生举例:通过观察比较图表A、B、C。
.jpg)
比较图表A 和B可知,氧化物必须有氧元素。比较图表B和C可知,氧化物只含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纯净物。让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学会探究方法:观察和实验;比较和类比;个别——一般——个别;实践——理论——实践
2.4 内化
教师活动主要体现:(1)教师精选编有针对性、启发性的情景问题,激发学生灵活应用新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墨化,奠定创造性智力因素。(2)设计变式练习,对学生进行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灵活性。
3.探究式教学注意事项
3.1创设平等、宽松、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自由、宽松的课堂氛围是产生智慧的沃土,缺乏智慧的教学,便是死学,在病态的土壤里,往往最缺乏的就是人才。
3.2要把握好放得开与收得拢的尺度。
探究式教学既防止信马由缰导致一滩散沙的出现,任何内容都采用探究式教学形式主义,又要防止搞一言堂,还要防止低级的一问一答。结合内容,学情,适时采用探究式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探究式的教学中,教师作为导师,学生如博士生。教师作为舵手,学生如水手。教师如指挥家,学生作为演奏者。师生达到教学共振。
3.3每一堂课前,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课上一分钟,课前百分功。教师主要准备以下方面:(1)预测学生探究的方法、多种结论,如何统一评价。(2)学生探究新知所需方法、实验仪器和知识准备。(3)中差生如何参与探究,防止中差生“溜号”“开小差”
4实施探究式教学,落实创新教育的成绩。
4.1学生整体化学成绩明显提高,尤其探究能力题和实验操作得分率较高。
4.2学生研究探究化学的综合素质有所提高,尤其研究探究创新能力的提高得以实现。整体看来,在探究式教学空间中,引导学生由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使学生在成功愉快的探究空间中,逐渐走向真正的创新之路,培养起创新能力。学生毕业不再意味着失业,而能谋业,创业。
结束语:以上是探究式教学的具体模式,探究式教学的整体流程如下:教师创设情景,激发情感,激发学生发现问题,产生疑问,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探究资料,通过讨论,对比,分析,归纳,推理,发现共同特征或个别特征。教师帮助学生有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探究出知识点。让学生参与体验探究知识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苏珉.浅谈初中化学教学过程的优化[J].科学咨询,2020,(34):93-94.
[2]熊焕礼.浅谈初中化学中的教学互动[J].新课程·中旬,2013,(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