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 杨帆

发表时间:2021/3/10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1月2期   作者:杨帆
[导读] 小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导致他们不能深入地理解所学知识,学习效率不高,而问题情境的创设有效地降低了数学的教学难度。这直接提高了数学的教学效率,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毕竟小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所付出的精力会更多,而且他们的学习欲望也会更加强烈。基于此,本文章对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杨帆   四川省阆中市河溪小学校  637400
【摘要】小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导致他们不能深入地理解所学知识,学习效率不高,而问题情境的创设有效地降低了数学的教学难度。这直接提高了数学的教学效率,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毕竟小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所付出的精力会更多,而且他们的学习欲望也会更加强烈。基于此,本文章对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21)01-135-01

        引言
        在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的需求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将情境和问题融合在一起,利用情境和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问、分析、探索,使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并通过思考和分析找到问题的答案。
        一、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基本原则
        (一)趣味性
        小学生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往往都是对自己喜欢的东西、觉得有意思的东西保持关注。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时需要问题情境具有趣味性以保证学生能够对这一问题感兴趣,从而吸引其注意力,使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和解答,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创造性原则
        创造性原则是创设问题情境的一个重要原则,其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毕竟教师如果没有进行深入的创新,那么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也不会有创新,而且学生对于新事物的好奇心这个特点没有被充分发挥出来,这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此外,发挥创造性有助于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
        (三)层次性
        从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知识来看,具有极强的知识性、层次性,所以对于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则需要教师考虑层次性这一特点,分析所设计的问题之间是否存在联系性、是否衔接得当,确保能够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对学生的思维产生启发性的作用,帮助学生逐步的掌握数学知识。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策略
        (一)利用趣味游戏创设情境
        对于小孩子来说,爱玩本就是他们的天性,再加上小学生的年龄不大,难以长时间的保持精神高度集中。所以,在数学课上,教师可以将小学生贪玩的性格作为契机,引入游戏教学法,将数学知识融入趣味化的游戏中,并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引导小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探索问题的答案,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



        例如,在乘法口诀的教学中,如果教师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仅仅让学生背诵乘法口诀,不仅不能提高教学效率,还会让学生对数学学科产生本能的畏惧。而且,“死记硬背”也是一种极端低效的学习方式,既容易招致学生的厌恶,又不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借助游戏,营造问题情境。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展“我问你答”的抢答闯关游戏,随机报出乘法表上任意一个数字组合,由学生进行快速作答。除此以外,还可以采取小组竞争的模式,谁的速度快、答得准确,谁就能积累更多的分数。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快速调动学生的兴趣,保障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数学知识本身就是来源于生活实际的,经过国内外数学家、科学家的不断探究,编撰适合小学生的数学教材内容,实现个人数学学习能力的有效培养。为确保数学课程教学活动能够有序推进,教师需要深度研读教材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将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构建起来。教师要选择学生相对较为熟悉的知识内容与问题情境紧密结合起来,这样对于小学生来讲学习难度有效降低,个人的课程学习参与性由此得到保障。教师将案例、生活实际引入到课堂教学阶段,学生能够体会到社会生活实际的方方面面都是与数学存在紧密联系的,学生在数学知识应用阶段也能获得相应的主动权。
        例如,在《位置》这一课的教学中,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方位知识,能够通过表示来确定位置。所以,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需要结合小学生的生活,为小学生提供熟悉的生活场景,并设计相应的方向问题,引导小学生在自己所熟悉的事物中探索问题的答案,这样就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如在课堂上,对于某位同学位置的确定,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某某同学在我们班级的第几行、第几列?”学生就可以快速地确定这个学生的位置。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学生就会熟练地掌握数字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三)结合教材创设情境
        教材的结合是非常重要的,教材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基础工具,如果离开了教材进行教学,那么学生的学习将会没有基础,这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而且利用教材可以使得问题情境的创设有方向并且有内容,这样学生的接受度会更高,也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小学数学的问题情境创设是离不开学生的,只有将情境和教学内容进行结合,这样才可以使得情境和学生的需求相契合,进而促进教学课堂的有序性。比如说在创设关于数字教学的内容时,如果出现图形方面的内容,这很可能造成学生思维的混乱,毕竟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分辨能力并不高,这很不利于学生系统思维的形成。
        结束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为学生带来不同类型的问题情境,这样才能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进而让学生爱上数学。
参考文献
[1]王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J].知识窗(教师版),2019(12):124.
[2]吴宏彬.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J].求知导刊, 2019(52):57-58.
[3]罗金平.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9(24):15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