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龙梓睿

发表时间:2021/3/10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1月2期   作者:龙梓睿
[导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门见山式”的教学模式较为枯燥,也不符合小学生接受知识的客观规律,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新课改提出,要善于为学生创设一种生动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特定情境中理解数学。因此,本文着重研究如何利用创设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效果提升做详细阐述。

龙梓睿    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长茅岭中学  415100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门见山式”的教学模式较为枯燥,也不符合小学生接受知识的客观规律,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新课改提出,要善于为学生创设一种生动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特定情境中理解数学。因此,本文着重研究如何利用创设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效果提升做详细阐述。
【关键词】情境创造;小学数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21)01-137-0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目的地创设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情境,让枯燥、抽象的数学带上一定的情感色彩,让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以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有着重要作用。在创设情境时,教师既要注重研究当前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也要参考具体的教学内容,通过结合生活实际、学生的认知基础等来创设多彩的教学情境。只有真正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喜欢上学习数学,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一、创设活动情境以使学生动起来
        让学生在多彩的活动中主动学习,是此次新课改的重要理念。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善于结合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等特点,在教学中结合具体的教学活动设计一定的课堂活动,创设好玩有趣的课堂活动,带着学生在特定的活动中主动探究数学知识中隐藏的奥秘,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得更加浓厚,并从解放学生的手脚开始,解放学生的大脑,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例如,在进行“圆形”相关知识的教学时,我就通过创设有趣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圆形”的秘密。在课堂上,我一改以往直接讲解圆形特征的方式,通过“制作圆形模具”并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的方式,邀请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他们的发现,从而自主发现和总结一些圆形的特征。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变得活跃起来,而且思维也被打开了,每个人都积极分享了自己的发现,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最终使得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二、创造生活情境以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与生活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兄弟。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被人们广泛地应用于生活中,使得数学的价值得到体现。不仅如此,小学生的大多数经验都源自生活,枯燥的理论知识在具体的生活事例中会变得更加容易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更加浓厚。因此,在小学数学课上,教师应将数学与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便学生了解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增加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因此,在小学数学课上,教师可以根据课程设置生活情境,并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例如,在教授“认识人民币”的知识时,我就通过创造生活情境的方式,帮助学生获得更多有关人民币的知识,并帮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人民币。在引导学生理解“元、角和分”的关系时,我通过生活中简单的购物情境来呈现:“小明的妈妈必须去超市买日用品,但是她忙于做家务无法前去。于是,妈妈给了小明一个购物清单,并要求小明去购物中心帮忙购买所需的物品。之后,他带着购物清单和100元钱到了商场购物。最后,收银员告诉他,他总共需要85.60元。他给了收银员100元,但不知道收银员应该退还给他多少钱。大家能帮我解决这个问题吗?收银员应该退给小明多少钱呢?”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成功解决了复杂的单位之间的转化问题,并认识到了数学知识的重要性,自然学习兴趣就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也随之提高了。
        三、创设矛盾情境以唤醒学生的求知渴望
        学习的矛盾包括现有经验与新知识之间的矛盾,也包括学生的已知经验和未知知识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是激发学生对未知知识的求知渴望的有效契机。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现有的认知基础,找出学生认知基础与新课知识之间的矛盾,然后巧妙抓住这些学习中的矛盾,通过在学生面前自然地展现这些矛盾,创设矛盾冲突的教学情境,以引起学生内心的矛盾纠结,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寻求新知识以解决矛盾。
        例如,在学习“分数的认识”有关知识时,我就针对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设计了如下矛盾情境:“一位妈妈将月饼分给若干个孩子,并要求孩子用手指的数量来表示每个人的月饼数量:(1)有4个月饼。在两个孩子之间平均分配,每个人收到多少个月饼?(2)有两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个孩子,每个人收到多少个月饼?(3)在两个孩子之间平均分一块月饼,每个人收到多少块月饼?”学生根据问题迅速伸出两根手指和一根手指来表示前两题的答案。当问出第三题时,许多学生不知所措,他们不知道该什么形式来表示“半份”。这时,学生对未知知识的学习渴望达到了高潮,都迫切地希望学习分数来增强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状态达到了最佳。
        总而言之,情境创设在数学教学中既新颖又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能够为枯燥、抽象的数学披上生动、具体的外衣,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如果没有生动的教学情境做背景,就很难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精心创设教学情境,以充分激发小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并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促使小学生在数学上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董杰.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探讨[J].学周刊, 2016,(10):74-75.
[2]姚志永.小学数学情景教学创设方法漫谈[J].魅力中国,2018,(9):118- 1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