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课标下中学数学教学中预习环节的优化策略(PCAC架构课前预习策略)

发表时间:2021/3/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6月(下)第18期   作者: 赵浩杰
[导读] 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要求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
        赵浩杰
        上海师范大学(毕业院校)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要求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培养学生对数学科目浓厚的兴趣,数学这门学科作为初中的一门抽象性、严谨性、逻辑性相对较强的学科,更需要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积极配合,充分融入老师的课堂教学中,能够在数学知识的认知层面上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课前预习成为这些要求被实现之前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生工作。学生课前预习工作做的好,对后期的授课效果有显著的帮助。
        关键字:新课标;课前预习;整体预览法;标记圈划预习法;预习提纲;思维导图预习法;
        古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校教师经常提到课前预习这一环节,方法通常会采取口头布置,告知预习哪个课题就结束了,具体如何要求学生怎么去预习,详细到每一个定理、性质、题型的预习方法,需要做哪方面的笔记和任务,很多老师并没有对这个事情很重视。但是我们都知道这个环节对于后期的课堂授课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在课堂中诱导学生进行数学思维和知识结构更深次的认知学习,能够对课堂教学的流畅度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更好的完成新课标理念的思想和要求。
        课前预习,顾名思义就是主体对象(学生)对授课前学习内容进行初步预览,大概知道其授课要点。学生预习的内容主要可以分为内容历史引入、概念的前置、概念的铺入,概念的应用等等。对于每一个环节的预习方法,设置时间等等,很多老师很少会给予学生指导。这样从一定意义上也会影响课堂效果。以下是我对目前学生预习中出现问题的一些总结和自己多年教学生涯中的有效预习策略。
        现阶段初中生数学预习中存在的问题
        1、具体目标不明确
        很多老师对于预习环节给予学生的是章节标题,具体里面的知识点结构和题型到底预习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要求,一般不会告知学生。比如,初中勾股定理的学习是初中数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章节,那么在预习环节中勾股定理的历史预览多少时间,勾股定理的引入证明预习到什么程度,以及勾股定理的应用掌握到什么程度,学生心理是不清楚的,所以往往会出现顾头不顾脚,本末倒置,时间不合理安排的问题。
        2、方法不得当
 
                       
        3、时间欠合理
    由于每天学生回家要完成各科作业,时间上很难保证第二天所有科目内容做到充分预习,所以更要注重时间的安排,科学有效的预习方法会让事情变得事半功倍,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学生由于不知道时间的设置,往往敷衍了事,蒙混过关。
        4、缺乏科学及时有效的检查
    大部分老师对于学生的预习工作很少会花时间重视和检查,这个环节在很多课堂和学校是没有的,长此以往,学生往往会对这个事情松懈,自然很难达到课前预习该有的效果。
    浅析初中预习优化策略的几点想法
1、老师提前设置预习提纲(Preview note)
        在授课之前,我们老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提前将预习提纲发给学生,以备学生提前了解复习要领,根据我自己的多年教学经验,发现一下设置的提纲提前给予学生,对后期授课有很大的帮助,能够更快的引导学生对数学进行深层次的思维训练,更好的发挥课堂授课效果。

        
        
        
        




    对于预习提纲设置中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前面勾股定理的文化历史中提到过整体预览法,意思就是说粗略了解勾股定理的历史来源,做到心中有底即可。第二就是标记圈划预习法,对于遇到的数学公式、定理、性质等等,要仔细思考一下,做出标记,圈划重点,甚至写出一些体会出来,这样在后期上课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能更好的跟上老师的授课节奏,更好的理解课堂授课知识内容。第三就是思维导图预习法,对于预习篇幅较长的内容,可以采取这种方法,比如预习一元二次的基本解法,我们学生可以这样做预习策略:
   

第四种就是问题预习法,可以尝试通过问题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如何,书本后面的简单习题就是一种很好的检查方法,后期可以不断改变自己的预习策略来优化结果。总之,我们根据不同的文本内容,采取不同的预习方法。在指导学生预习是要提醒他们确定学习目标时要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来确定,不要把目标定的过高,使自己丧失对数学科目本身内在的信心和兴趣;也不要定过低,容易使自己满足,达不到预习个真正效果。
2、开展课前预习检查小活动(Check)
        教师在每周可以选个合适的时间定期检查学生的预习结果,检查大家预习的笔记本,在正式授课之前,通过抽查的方式检查同学们的的预习效果,有没有预习,让学生在课堂上回答老师提前设定的预习小问题。比如:这个小节主要公式是什么,有什么性质定理,怎么理解他们等等。同时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一定的指导,这样学生在后期预习过程中能够更好的完成预习任务,对于课堂高效学习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我们还可以安排学生组合(成绩优秀匹配成绩薄弱的),利用课余时间演习书中重难点,形成有效互相帮助、互相交流的高效预习模式,从根本上弥补班内学生发展的差距。
3、定期考核考评,进行奖惩制度(Assess)
        预习是保持课堂高效的必要条件,如何让学生持续高效的完成预习任务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实行定期考核考评,进行奖惩制度是很好的一种践行保障方式。以下是我多年教学经验总结的一张考核表格,它可以在平时课堂之前使用,也可以在月末,学期末进行考核。
        预习可以从知识点铺入前的文化历史、公式、定理、性质、以及他们的应用、简单题型问题、学生个人认为的重难点,学生自我不理解内容的地方入手。(如图2)

   
4、教师交流,优化预习工作策略(Communicate)
        教师之间定期举行预习工作,交流心得体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充分使用课内外不同的资源,优化预习中的不足点,取长补短,数学教师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将课前预习工作纳入到我们的教学工作当中来,教师甚至在空余时间要预设学生预习中可能出现的困惑与难点,并对其班级进行有效针对性的备课,包括教学学案和授课课件,精心设计专项巩固练习,并能在课堂教学中随时随地的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这对于教师来说,无疑是对其备课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结语
        以上是我本人对课前预习策略的一点想法,为了更好的完成新课标理念的要求和思想,我们需要不断思考策略,不断改进我们的工作方式,确保在实际课堂授课中,有一个非常好的效果,能够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维学习,文章难免有不足之处,敬请谅解。
        参考文献:
[1]欧阳广真,刘艳杰.初中数学课前预习优化策略[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9(23):22-23.
[2]刘爱好,林乐松.初中数学课前预习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J].新课程数学,2020(13):62-63.
[3]陈新合.分享理念引领下的数学课前预习的理解和思考[J].数学教学通讯,2020(11):36-37.



赵浩杰(1986-  )上海崇明人,2008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从事中学数学研究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