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敏 (泸州市江阳区石寨幼儿园 四川 泸州 646000)
【摘 要】 本文主要研究幼儿园游戏化教学在音乐韵律活动中的运用,首先分析幼儿园音乐韵律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总结了三点:活动目标过于抽象,缺乏针对性;内容单一,与其他领域联系较少;忽略幼儿的创造性表达。然后讨论幼儿园游戏化教学在音乐韵律活动中的正确运用,希望能为关注此话题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 音乐韵律 创造性表达 课堂预设
中图分类号: G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20)11-045-02
引言:音乐律动活动的主要形式是用自己的动作展示音乐的节奏,3到6岁的幼儿正处于发展各种动作的关键时期。而且在此阶段,小朋友们也热爱模仿。音乐律动活动具有显著的游戏化特点,将游戏化教学模式应用于音乐韵律教学中有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幼儿园音乐韵律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
(一)活动目标过于抽象,缺乏针对性
根据幼儿教学《纲要》的大目标,制定具体细致的教学活动目标,以活动内容和幼儿的实际发展情况为依据,明确音乐律动课程的教学目的。从实际情况来看,幼儿教师对《纲要》的教育目标认识不够深刻,理解不够准确。缺乏独到的见解,只是生搬硬套《纲要》中的教学目标,缺乏对具体教学活动的考虑。正是因为如此,部分音乐老师设定的活动目标十分抽象,不够具体。比如在某次中班音乐教学活动中,老师将教学目标设定为使孩子们充分感受音乐节奏的变化情况,通过聆听音乐,体会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该堂课的教学内容是《渔舟唱晚》。再比如将《捉迷藏》作为课程内容,教学的目标是充分感受活泼的音乐风格,并体会变化的音乐旋律,试着跟随音乐大胆进行舞蹈动作创编[1]。上述活动目标比较抽象,而且缺乏针对性,甚至是放在任何音乐作品中都可以。
(二)内容单一,与其他领域联系较少
幼儿园教育新纲要指出:在教学时各个领域的内容要相互渗透,坚持从多个角度入手,促进幼儿跳读、情感、技能、能力的全面发展。为此要意识到教学活动涉及到的各个领域的内容是紧密联系的,不能孤立式存在于课程中。音乐教学活动也是如此,要积极与其他领域的内容相联系,并较好融合,相互之间弥补不足。音乐韵律活动与其他领域相结合,会有效增强教学效果。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幼儿园音乐韵律教学活动缺乏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活动内容主要以反复聆听音乐为主。教师为孩子们准备的课堂学习内容比较单一,而且缺乏趣味性。比如在某次教学活动中将《平沙落雁》作为音乐韵律教学课程,首先介绍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然后介绍演奏乐器,之后便反复播放音乐,共计三遍。这堂音乐韵律课程没有与任何领域产生联系,整个过程十分单调乏味,无法有效激发幼儿的音乐兴趣。
(三)忽略幼儿的创造性表达
幼儿园开展的音乐律动教学活动常常忽略幼儿创造性培养,课堂活动仅限于模仿示范动作。几乎不会给予幼儿创造性表现音乐的机会,更加不会在幼儿创作的过程中科学指导幼儿。由于忽视幼儿创造性,导致音乐律动教学活动收效甚微。事实上,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之前,应精心准备并策划活动内容和活动过程,促进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并实现既定的目标[2]。幼儿常常会对音乐产生自己独特的理解,但是教师往往过于注重活动预设,忽略幼儿对音乐的理解,也忽视了幼儿的创造性表达能力。比如在教学《欢乐颂》的课堂上,老师先播放视频,导入教学,然后拿出准备好的乐器,指导幼儿演奏乐器。幼儿在表达音乐时教师要求幼儿用统一的形式进行,共同模仿教师演奏乐器的方式。事实上这样的教学活动对幼儿的独特理解有所忽略,对幼儿的要求是按照教师的预设进行学习。
二、幼儿园游戏化教学在音乐韵律活动中的正确运用
(一)创设有针对性的音乐韵律活动目标
为了保证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活动获得良好的教学成效,要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目标。在此项工作中,要切实考虑《纲要》具体要求,同时也要考虑到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比如在幼儿中班《小巫师》的音乐教学活动中,设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倾听音乐,体会乐曲情感;简单描述乐曲所表达的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乐曲。这三个教学目标包含情感、语言表达、技能三个方面。而且这三个维度也符合幼儿中班小朋友的身心发展水平。再比如《茉莉花》音乐欣赏活动,教学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让幼儿理解乐曲的ABA结构特征,而且要求幼儿能够通过身体动作展现音乐的节奏。音乐韵律活动教学目标要切实关注幼儿的多个方面,从情感、认知、技能三个维度入手,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二)在音乐律动教学活动中引入中国经典文学诵吟
自古以来,音乐与语言联系密切,从汉语的构成中就能窥见一二。运用音乐节奏来表达语言会衍生出不同的文学情感,更能深刻表达语言中的抑扬顿挫之感。孩子们自小牙牙学语时就接触母语,会感受到其中的节奏,在成长的过程中,也能良好学习并模仿。比如《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这些都是幼儿非常熟悉的古代经典文学,同时这些对幼儿来说也有启蒙作用。这些经典读物节奏性较强,读起来朗朗上口。在音乐律动教学时,可以引入这些内容,采用老师带领学生朗读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在学会把握整体节奏的同时,也培养幼儿的语言节奏,进而提升幼儿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三)重视引导幼儿积极探索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出自中国著名的文学作品《论语》。培养幼儿的音乐素养可以从这句话中得到启发,如果幼儿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萌生主动探索音乐的欲望。幼儿教师应当善于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强化幼儿的探索动力。以儿歌《拔萝卜》的教学活动为例,为了有效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首先通过游戏带领孩子们切分音乐的节奏,这样能够良好引导幼儿找到音乐的节奏和感觉。并将生活中语言节奏联系起来,比如“加油呀,加油呀”。通过分解音乐节奏、建立音乐节奏和语言节奏之间的联系,来强化音乐韵律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此外,还可以让小朋友们敲击不同的物体,感受不同物体所发出的声响和节奏,进而明晰音调高低之分。
(四)处理好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音乐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调整好预设和生成活动之间的关系,多给幼儿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幼儿自由感知乐曲,理解乐曲,在此基础上就能进行创造性的表达。以《喜洋洋》教学为例,某位教师应用游戏活动指导幼儿用演奏乐器的方式表达节日的热闹氛围。有的幼儿不喜欢用乐器,而是运用自己的方式,此时教师并没有忽略幼儿的做法,而是凸显孩子的主体性,促进幼儿创造性发展。教师不仅要允许孩子运用自己的思维表达音乐,还要关注小朋友的具体做法,并给予孩子科学的指导,促进教学生成优质的活动内容[3]。教师不一定非要按照预设去完成教学活动,而是要灵活应对,注意体现幼儿主体性,关注小朋友的奇怪想法,并促进这些想法付诸于实践。
综上所述,在音乐律动活动中应用游戏化教学会有效提升小朋友对音乐的兴趣,也会增强幼儿的动作表现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在韵律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为幼儿提供一定创新思维空间,方便幼儿创造想象。此外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应适当增加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丰富孩子音乐知识的同时,也强化幼儿的认知能力,真正领会音乐的奇妙之处。
参考文献:
[1]张楠.幼儿园游戏化教学在音乐韵律活动中的运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2):101.
[2]王薇.浅谈幼儿园音乐歌唱活动中多媒体技术的有效应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2):102.
[3]陈晓.幼儿园集体音乐教学与幼儿学习品质发展研究——评《学前儿童音乐发展与教学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9(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