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鸿 (四川省凉山州会理县城北幼儿园 四川 凉山 615100)
【摘 要】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我听过了,我就忘记了;我看见了,我就记住了;我做过了,我就懂得了。幼儿最好的学习状态就是在生活中学习,本土化教育活动要利用会理大环境为依托,选材不仅要有针对性和适用性,而且要符合本班幼儿年龄特点来进行。将本土化教育延伸到生活中去,让孩子在生活中自然的获得经验,同时做好家长工作,让家长积极参与其中,家园共参与不仅能增进亲子间的情感,还能让家长更好的了解并支持我们的工作,本土化教育才能做得更好。
【关键词】 本土化;教育活动; 感悟;
中图分类号: G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20)11-046-02
会理是一个典型的民族散杂居县,境内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僳僳族、满族、瑶族、侗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等22种民族,以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全县人口的16.6%,有全省唯一的傣族自治乡。除16个少数民族聚居乡外,其余33个乡镇都有两种以上的民族居住。会理民风淳朴,风情独特,其中尤以彝族、傣族风情最为独特。在服饰、饮食、住宅、婚俗、丧葬、祀典、庙会、节日上极富地方特色。
会理四季如春,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素有“小春城”、“攀西明珠”、“川南明珠”之美誉。高达52.1%的森林覆盖率,将会理造就成为天然的氧吧,非常适合养生。会理,古代彝语称为“涅底”,会理城为“涅底尔库”,系由古代彝族涅理部落居住区域而得名,其意为“春天长驻的地方”。优越的自然环境,丰富的物产资源,淳朴的民风民俗,孕育着会理人民子孙后代。
有了这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我们开展了会理本土化幼儿教育活动设计及实施的研究,在活动的开展中,我们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又有了很多的收获与感悟:
一、利用会理本土大环境做为依托,将本土化教育延伸到生活中去,让幼儿在生活中更好的获得本土化的经验。
有这么一句话:教育即是生活,生活即是教育。要想把本土化教育做得更好,必须依托幼儿的生活环境,将本土化特色融入生活中去。利用会理本土这个大环境,让幼儿在生活中的感受会理本土化的特色。我听见了,我就忘记了;我看见了,我就记住了;我做过了,我就懂得了。端午节“万人宴”是我县重点打造的一个本土化品牌,在端午节这一天万人同在会理古城街上吃药根根,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从四面八方涌来,大家团坐在一起开怀畅饮,吃着会理特有的火腿炖的药根根,让幼儿仿佛置身于一个浓浓的大家庭,吃完药根根全城人自发出动“游百病”,这种壮观的场面是幼儿切身去真实感受的,不用我们老师多做任何渲染与教育,幼儿就能体会作为一名会理人是如何的骄傲与自豪。在这一基础上,我适时的加入了端午节系列活动,如“我和外地朋友拍张照”的活动,让家长带着孩子主动和外地游客拍张照片,在拍照的过程中,让家长带着孩子向游客们做做家乡美景、美食的介绍,然后我们将幼儿与外地人合照的照片张贴了一面主题墙,并让幼儿相互讲一讲是如何为外地游客做介绍的,这一主题活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班上原来一个性格很腼腆的小女孩王子涵通过这一活动,变得爱主动跟别人交流了,她的妈妈也觉得这一活动的开展让女儿的性格变开朗了。端午节还有全县人民在会理城河放河灯的活动,针对这一本土特色,我们提前在班上让幼儿做好河灯,然后发动家长带孩子去河边参与放河灯,幼儿在家人的陪伴下亲自去参与,增进了亲子间的感情,深深的体会到了会理本土化的特色,这些场景深深的印在了孩子们的脑海里。我相信,这将会陪伴孩子的一生,无论孩子今后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生他养他的大会理,而我们的教育也就达到了它预期的目的。
将教育融入生活,在生活中教育,让教育像呼吸一样自然,让孩子在最放松的状态下习得生活中的经验才是最好的教育。我会在今后的教育中更多的融入其中,让孩子在轻松自然的环境中学习与生活,体验获得生活经验的快乐。
二、本土化教育的选材要切合幼儿的实际和年龄特点进行。
本土化的教育中,选材时很重要的,我们必须根据班上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本班幼儿的实际来进行。会理的“绿陶”,是我们会理的很有深远意义的本土特色,离我园不远的地方还有专门的绿陶基地,这就为我们提供了更好的契机。我们在取得家长的支持下,让家长和我们一起带孩子去参观绿陶基地,在参观的过程中,听讲解员给我们介绍绿陶的历史,幼儿在了解了绿陶的基础后,小朋友们就在家长的带领下一起参与手工制做“绿陶”。手工制做“绿陶”这一环节是孩子们的最爱,每一个小朋友都专注的与爸爸妈妈一起制做“绿陶”, “绿陶”制作后幼儿就回家等待“绿陶”烧制的过程。在等待的过程中,我又不适时宜的让孩子画“绿陶”,把自己做的“绿陶”画下来,等“绿陶”成品出来后再进行对比。然后我们和小朋友一起将烧制的“绿陶”布置了一个小小的展览会,幼儿自己设计邀请函,自己回家设计讲解词,然后来班上模拟讲解,全部准备活动就绪后,我们就发出邀请函,请幼儿园其他班的小朋友来参观,为他们讲解,整个展览会开展得非常的成功,班上的孩子在这一活动中能力有了很大的进步与提高。这个活动之所以有这么成功,主要源于选材的贴合性,因为活动本身的有趣,就让孩子有了主动去探索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在这活动中不用声嘶力竭的为孩子讲解,只需要做活动中的引导者,就到达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让我深刻的体会到了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的精髓。这让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会花更多的精力去探索和挖掘教材,让更多更好的本土化资源为孩子们服务。
会理的本土化特色的“造纸”,因为它的产地是离我们较远的云甸乡,所以我们只能选择让孩子看造纸的视频来进行了解,因为没有实际的去参与,这个活动较上一个活动就要逊色一些,这再一次印证了我听过了,我就忘记了;我看见了,我就记住了;我做过了,我就懂得了的道理,为此,我们又动员家长们有空路过云甸时带孩子实地去看一看,让孩子更好的了解“造纸”这一过程,但是毕竟有条件带孩子去云甸乡参观“造纸”的孩子少之又少,所以在选材的基础上我就会有教学的侧重点,而会理特色的山歌等,因为其内容的原因,我们就很快带过,不对幼儿进行详细的讲解。
三、要在园内搞好本土化幼儿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必须争取家长的支持,在家长的协助下,就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本土化的活动,需要家长的大力支持与协助,取得了家长的支持就会将活动开展得更好。我们的系列活动“端午粽飘香”中,就有家长包粽子及缝香包的活动。特别是缝香包活动是我园的一大亮点,我们在发动家长的同时,还在家长的帮助下学到了很多会理本土香包的相关知识,家长们自发的买来会理本土的香料,缝入了香包里,幼儿实地查看了奶奶和妈妈是如何在端午缝制香包的过程,我们将现场缝好的香包展示给小朋友,小朋友们实际的去摸一摸,闻一闻,看一看,很直观的就记住了我们会理本土化中较为有特色的东西,我们的活动在他们幼小的心中播种了爱家乡的情怀,如果没有取得家长的支持,我们的活动是不可能取得这么好的效果的。缝香包活动结束后,全园又开展了“爸爸妈妈包粽子”的活动,全园小朋友们排好队,一一观看包粽子的流程,幼儿看完包粽子后我再抓住契机对幼儿进行本土化的教育,幼儿很快懂得了我们的会理的粽子是加入了火腿的,这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粽子包好后就是等待粽子煮熟的过程,幼儿们满怀期待的等着,这种满怀期待等待的感觉对孩子而言,是幸福的;我看着孩子满怀期待等待时那种期许的目光也是幸福的。粽子煮好后幼儿一起品尝粽子,孩子们在愉快的氛围中了解了我们会理的本土特色,活动的效果是非常好的。这些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我们家长的支持,家长亲自参与,增进了亲子间的感情不说,更多的也让家长了解了我们的教学,这样更方便家长在家对幼儿进行教育。所以,在本土化的教学中,取得家长的支持是非常关键的,在今后的活动中,我们要争取更多家长的支持才能将活动做得更好。
本土化课题的研究还在继续着,我也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着,我会更加努力的从我班幼儿实际出发,收集整理更多的资料为我所用,不断总结教学中的经验同时做好记录,让本土化教学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2] 《会理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