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松平
浙江省乐清市盐盆第一中学 325600
摘要:因材施教是自孔子以来就提倡的教育观点,要求教师结合学生们的实际基础进行有区别、有差异的教育教学及其引导。与其相符,素质教育提倡分层教育教学的理念,为此,我们一线教师应从教育实际情况出发,巧妙而合理地贯彻与落实分层教育的教学方针。身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我在自身的教育实践中就积极践行分层教学的模式,收获了非常不错的教育效果,让初中数学课堂绽放出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划分层次;设置任务;教师指导;
一、合理划分层次是首要前提
要想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数学教育,依据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将其划分成不同的层次是首要任务。从很大程度上来讲,学生层次划分得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着最终的分层教学效果。也是考虑到此,我在自身的初中数学教育实践中便会综合多方面的因素对学生们进行层次的划分。
例如,我会将数学基础薄弱、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划分为A层,将数学基础处于中等水平、理解能力也一般的学生划分为B层,将数学基础扎实、理解能力优秀的学生划分为C层。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三个层次的划分处于一种隐性的状态,即学生们自身并不知道自己所隶属的层次,目的在于保护A、B两个层次学生的自尊心,不至于让其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同时也让C层次的学生不至于滋生骄傲、自满的心理,以免产生懈怠、松懈的不良学习情绪。另外,三个不同层次的划分,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学生们学习状态的变化进行随时调整,以让所划分的层次真正契合学生们的实际情况,也让他们接收到更加符合自身个性化发展需求的数学针对性教育与引导。
二、设置分层任务是必要环节
在将学生划分成了不同的层次之后,接下来,我们教师需要做的便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与其相符的学习任务,让学生们以任务为驱动、以小组合作为途径展开数学思考与探索。可以说,设置分层任务是我们初中数学教师践行分层教育理念的必要环节。
例如,在教学“直线、射线、线段”这一节知识时,我便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了难度不同、层次有差异的学习任务。像针对处于A层次的学生群体,我要求他们在数学课本上找到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及其定义,这一学习任务较为简单,学生们只需要认真阅读教材内容,基本上就可以快速找到,而这显然将有助于这一层次学生群体体验到认真学习数学知识所带来的精神上的愉悦感,从而推动他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初中数学课堂的学习中来。面对B层次的学生,我会适当提高学习任务的难度,即要求这部分学生们在明确直线、射线、线段三者概念的基础上,尝试列举出现实生活中可以近似看作是直线、射线、线段的实际例子,这一难度上的提升与B层次学生们的实际水平相近,有助于学生们在理解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发现所学数学知识与自身实际生活之间所具有的密切联系,这对于学生数学学习热情的激发与调动显然也大有帮助。
而面向学习基础扎实、理解能力也较强的C层次学生,我则进一步提高了学习任务的难度,即该层次学生们要在发现直线、射线、线段三者概念及其具体生活实例的基础上,尝试分析与对比出三者的相同点与区别。这一学习任务难度较大,需要学生们透过现象看本质般去分析与探索直线、射线、线段三者之间的关系,对学生们的理解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这一学习任务再适合C层次的学生不过,能很好地推动学生们对浅显概念背后所蕴含的丰富知识进行深入挖掘,这对于C层次学生学习认知的深化以及学习能力的锻炼都将起到非常明显的助推作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划分好不同的层次之后,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恰当的学习任务对于学生们更有热情地学习数学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能很好地推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桃子”,这不仅激活了我们的数学课堂,更重要的是也让我们的教学效益切实得到了保障。
三、教师给予指导是有效补充
诚然,学生是学习活动中的真正主体,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们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教师自身在学生们学习活动中所处的主导地位就要放弃。相反,作为面向学生们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地教师群体,我们应当意识到学生们在认知上的不足与缺陷,并在学生们切实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他们必要的引导与帮助。这样,学生们的主体地位不会被忽视,我们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可以得到充分地发挥。上述这一客观规律同样适用于我们初中数学分层教学之中。我在自身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就会有意识地给予学生们分层学习的科学指导,带给了学生们非常良好的数学学习体验。
例如,在教学“正数和负数”这一节知识时,无论何种层次的学生都需要深刻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概念,可是,在我向学生们直接讲述了这一数学定理之后,不少学生表示有些茫然。针对这一情况,作为教师,我适时介入,向学生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0是表示什么都没有吗?如果不是的话,请举出能加以论证的例子。”对于A、B两个层次的学生,其数学学习基础相对较弱,我会给予他们适时地引导,像“大家想一下,温度计中的0℃代表着什么?这一温度有用吗?”虽然数学基础较差,但是只需要认真联系日常生活,A、B两个层次的学生也能清晰地知道很多时候0不是简简单单地表现什么也没有,它的存在也有着自己的作用与意义。有了这一认知基础之后,C层次的学生们很容易便能进一步对0这一数字的内涵进行无限延伸,即知道在引入了正负数之后,0不再只是简单地表示什么都没有,此时的0是正负数的基准,具有自身独特的价值与意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来自教师的一个小小的点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对“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数学定理形成深刻的认知与理解。
四、结束语
不同的学生有着截然不同的学习基础,有着不尽相同的学习理解能力,这是一种非常客观且正常的现象。进一步积极探究分层教育理念引导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以让分层教育理念贯穿初中数学课堂,激活初中数学教学,让学生们由此得到数学素养及其能力的更好提升。
参考文献
[1]邱军.初中数学分组分层教学浅议[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8(02):254-254.
[2]蒋隆兰.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分层教学法的合理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8(11):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