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燕
山东省济南市景山小学 250014
摘要:作为一门塑造学生素质并弘扬卓越精神的学科,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并实现全面发展。在新时代的基础教育中,各个学科的教师需要认识到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并将情感教育和价值培养的目标添加到“三维”教学目标中,同时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中,在作者的指导下优化教学策略,使教学过程能够充分满足当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需求。因此,有必要将道德教育的研究渗透到小学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德育教育;教学目标;生活案例;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具有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增强他们对法治意识的价值。在学校不断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在整个教育工作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积极探索将德育与道德与法治学科相融合的有效策略,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 小学道德与法治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
德育教育的内容与小学道德与法治的内容具有非常强的关联性,其主要内容包括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品质与文明行为教育、遵纪守法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有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社会责任感培养、优秀家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涵盖了家庭、公共生活与民族复兴等多个方面。例如在学生的个人心理健康的方面,“自主选择课余生活”“学会沟通交流”“远离不良嗜好”等方面的教学内容都能帮助学生正确地处理个人的心理问题,推动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
二、 道德与法治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一)符合小学教育发展的方向
随着现代化教育的发展,小学教育的背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当前的小学教育中,新课改和素质教育是主要的发展方向,对学科教学产生着一定的影响。德育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渗透有利于教师实现情感与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另外,通过德育教育和学科教学的结合,教师有利于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进而实现基于素质教育理念和课堂教学目标。所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符合当前教育的发展方向,具有一定的必要性。比如在讲解《共同商定班级事务》时,教师渗透德育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实现素质教育对培养学生优良品质的要求。
(二)满足学生的自身发展需求
小学生在人生发展过程中,不仅具有学习知识的需求,而且具有人际交往、实现人生价值、获得幸福感等多个方面的需求。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能够丰富学生的基础知识,使学生掌握更多理论层面的内容,满足学生在学习知识方面的需求。德育教育能够使学生正确地认识世界,处理与家人、老师、朋友之间的关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实现个人价值的能力,满足学生在其他方面的发展需求。所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教师满足学生自身发展需求的必经之路。
比如在讲解《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时,教师渗透德育教育不仅能够丰富学生对汉字知识的积累,而且能够提升学生的书写能力和表达能力,从知识涵养和个人能力两个方面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
三、 德育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的渗透策略
(一)树立并完善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学科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教师的教学过程以及反思过程都具有指导作用。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引下,教师需要树立基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为全方位的学科教学创造良好的开端。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渗透德育教育内容时,首先应当树立并完善情感与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将思想教育的内容融入教学目标,以此来使学生清楚自己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应当确立的思想观念,这样有利于教师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更好地推动学生达到学习成果。
(二)通过多样教学方式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学生既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对象,也是德育教育的对象,其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直接影响着德育教育的效果。基于此情况,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注重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提升教学内容的生动性、趣味性,培养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内容以及德育教育内容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尊重并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结合学生的认知需求,运用信息化教学、情境教学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热爱国家、热爱家乡的情感,以此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传扬爱国精神。
(三)透过生活案例塑造学生的优良品质
道德与法治教学和德育教育都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产生着密切的联系,对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成长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所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当融入生活化教学的理念,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发掘教学资源和德育教育的素材,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德育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可以将某些生活事件、社会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正面案例或者反面案例,也可以组织学生模拟某些生活情境,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准则。
总而言之,德育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有利于学生发展自身的品德素养,树立责任意识。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继续探究德育教育的高效渗透策略,优化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充分展现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价值,推动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宗海玲.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隐性教育[J].西部素质教育,2017(21).
[2]关蕊.如何制定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J].现代交际,2016(15).
[3]于智刚.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问题的对策[J].魅力中国,2015(29).
[4]马万华.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互动教学[J].魅力中国,20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