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育优化心灵,促学生健康成长——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德育思考

发表时间:2021/1/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29期   作者:梁剑文
[导读] 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共同强调的基层教育内容,
        梁剑文
        广东省仁化县丹霞中心小学 广东 仁化  512300
        摘要: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共同强调的基层教育内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小学生正确价值观、良好思想道德萌发成形的重要引导和保障,丰富的道德内容和法治知识为德育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素材,为学生人格形成、信念树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反过来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德育教育融入的成效也影响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效果与质量的提升,所以,教师有必要将德育渗入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当中,用德育优化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并以此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教学目标。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思想品德;德育教学;探究策略
        小学生心智不完善,对世界的认识比较片面模糊,自身可塑性较强,此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有助于学生提高对自我认知的清晰度,健全学生的人格。但是在以往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所使用的教学策略比较单一、枯燥,多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学生的主动性没有被调动,很难投入学习当中,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德育素质发展。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德育教育是非常相近的,从广义上讲,都是为了推动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教师要认清两者之间的联系,探索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德育教育的道路。
        一、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入德育的意义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所教授的内容是对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浓缩,具有丰富的历史沉淀和文化底蕴,传承并弘扬中国文化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使命与责任,也是小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学生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实施德育教育,可以健全学生的人格,让学生成长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规矩的好青年,主动传播民族精神。中国是一个依法治国的国家,这一点是需要学生从小牢记的,简单来说,道德教学是让学生成长为社会希望的人才,法治教学是让学生的成长具有规范性、纪律性,只有道德与法治同步进行,才能促进学生的良好全面发展[1]。和系统化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相比,德育教育更具有随意性和包容性,更能贴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习特点,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学习成长进步,所以教师在传授道德理念、弘扬法治观念的同时,也要有针对性的渗入德育教育,塑造小学生良好的德育素养。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渗入德育的教学策略
        2.1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
        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品质塑造、思想培养的黄金时期,此时学生接触到的人和事都对学生的后续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师作为学校生活中和学生接触最多的人,教师自身的言行举止、日常习惯或者处世态度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作为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意识的教师,更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学生都具有向师性,这一点在小学生身上更为明显,由于处在自我学习和完善的过程中,小学生会不自觉地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并借鉴其中自己认为“有意思”、“酷”的内容,个人思考、考量、顾虑较少,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此时就需要教师的正面指引和指导[2]。教学是一个言传身教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长期的、固定的、无形的,学生在学习教师所教授的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在学习教师身上的个人风格,所以教师要不断提升自我,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


        教师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时刻谨记文明、礼貌,在日常生活中遵守三条原则,第一,在和学生交谈相处的时候,态度要温和、语气要平缓,注意语言的使用、情绪的表达,注重以德服人、立德树人,要包容学生所犯的错误,并将其作为德育教育的素材,尊重学生、关爱学生;第二,教师要注重自己的形象,不管是在学生面前,还是和同事、家长相处的时候,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凡事以身作则,做好学生榜样;最后,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品德修养,不断学习、丰富自我,严格自律、知法懂法,对学生产生无形的影响和引导作用。
        2.2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
        传授知识不如传授技能,为了更好地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促进德育教育的实行,教师不因要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还要培养、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成长方向。教师要提高学生对自身德育发展的重视程度,在课堂教学中多融入一些促进高尚品德养成、思想道德形成的案例,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一步步完善自我[3]。例如,在《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这堂课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用图片播放的方式,向学生演示正确用眼、正确护眼的方法,让学生养成爱护眼睛的好习惯。
        德育教育和道德与法治课程所教授的内容有很多重合的地方,但由于其包含的内容繁多,无法将其分门别类进行系统化的教学,将德育教育渗入道德与法治课程可以弥补这一不足,这就要求学生自己学会学习、了解,从课堂教学中吸取德育知识,在实践中理解知识。教师在提高学生思想认知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时,可以为学生讲述相关的小故事,融入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体会良好德育精神,引导学生主动感知、认识、了解世界;其次,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将德育小故事打印出来分发给大家,让学生可以随时阅读、赏阅,启发学生的思维感悟,对故事中的寓意展开深度思考;最后,教师可以结合学生身心发展情况和兴趣爱好,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宜的电影或书籍、动漫等,提高德育教育的乐趣,让学生在娱乐中思考、学习。
        2.3灵活应用网络工具,开发学生的学习渠道
        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为教育教学的发展构建了更为广阔的平台,教师通过对教育技术的有效运用可以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发展自身的教学水平。借助信息技术的使用,学生了解世界、学习知识的方式也会变得更加简单,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影响较大,教师应主动思考,如何利用网络工具实施德育教育,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形成正确的德育认识。
        结合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教师要积极探索关于应用网络工具实施德育的方式,引导学生观看一些传递正能量或者民族精神的信息,比如,“习近平的2020考察足迹:东方风暖”、“迎难而上,用‘金牌’致敬奋斗的青春”等热点新闻,每年按时开播的《感动中国》也是不错的教育栏目,教师要发掘网络中的积极德育素材,让学生成长在社会的阳光之下,向优秀的人致敬,比起书本上比较遥远的人物素材,这种鲜活的例子更能震撼学生的心灵。
结束语:
    德育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特别是在学生可塑性较强的小学阶段,教师要抓住这个关键时期,落实德育教育工作,将德育与道德与法治课程向结合,提高德育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品格和思想、道德。教师要主动发掘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与德育向关联的部分,有针对性的融入德育教育,先从自身做起,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提升学生的思想认知,开发学生的学习渠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学习理解德育知识,掌握德育内容,凸显德育的教育成果,奠定学生良好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清梅.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如何有效渗透德育教育[C].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教育教学创新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677-678.
[2]强爱萍.浅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德育的渗透[J].才智,2020(04):31.
[3]安茹. 浅谈德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融入[C]. 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年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年会(分会场)论文汇编.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8:2-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