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玉霞
河源市东源县广州大学附属东江中学517000
摘要: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心理方面还没有发展完善,再加之高中阶段的学习压力较大,很容易对学生的心理造成负面的影响。德育的实施目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围绕着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加强与家长教师和同学之间的交流,将学生从刻板的教学中解放出来,进行真正的个性发展。同时德育教学能够帮助学生解决自身的问题,对于学生的学习效率也能够有所提高。
关键词:高中 德育工作 心理异常学生 人文关怀 研究
引言
班级是学生进行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班主任是与学生接触最多、关系最为密切的教师,他不仅是学生与学校的连接纽带,是学校教育理念和教学管理模式的实施者,也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引导者,肩负着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健全人格塑造的艰巨重任。而高中阶段的学生,随着社会参与度的增强和高考的临近,面临人际交往、学业等方面的多重压力,由于他们心理发展不成熟、心理承受能力欠缺,无法通过自我调节的方式排解不良心理及负面情绪,从而很容易出现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因此,这就需要班主任拓展班级管理工作的内容,将心理健康的引导纳入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中,实现高中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和良好发展。
一、高中德育工作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引导学生调整情绪,预防和疏导学生不良心理,开展学生行为规范培养,是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使学生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努力克服、调整不良心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如此,通过正确引导学生情绪,有利于学生进行积极的人际交往,促使高中学生人格、技能、知识达到统一,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
(二)有助于班主任德育管理工作的有效、全面开展。在高中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的德育管理工作是最为核心的内容之一。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推进,德育的内容和目标都需要进行较大的转变与调整。因此,对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指导实现了班主任德育管理工作的创新与拓展,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全面、更有效的培养和引导,促使学生实现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对高中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一方面能够稳定学生的情绪,防止他们在遇到心事的时候因为不愿表达而产生抑郁;另一方面老师也能通过他们的心理健康指导过程发掘学生的心理潜能,有利于促进高中生的个性化以及全面素质的提高与发展。这样一来,学生在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或者在生活低谷时会更倾向于与好友、家长、老师等人交流,建立起较好的心理防线,避免出现一些因压力较大而产生的安全事故。因此,对高中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也是对学生、家长、学校及社会负责。
二、高中德育工作中对心理异常学生的人文关怀的策略
(一)构建和谐良好的学习氛围
现阶段,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积极面对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学会如何适应社会环境。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构建新的高中心理课堂教育模式需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着手,为学生高效学习创造便利条件。不仅如此,高中学生或多或少存在逆反心理,追求独立思考和鲜明的个性。教师应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每位学生都能表达自己的意见,给予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多向学生提出开放性问题,减少学生上课的压迫感和束缚感,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心理健康知识。
(二)了解心理异常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
学生刚刚步入高中阶段的时候,其身心发育还不够成熟,正处于需要人引导正确三观的时期。高中生活本来就有较快的节奏,如果在某一阶段学生没有跟上学习进度,就会觉得后面阶段的学习都很吃力,除了学习成绩的下滑以外,心理上的压力也会使他们更加疲乏。班主任老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成绩浮动情况,找出合适的时间与他们私下交流,认真询问其遇到的问题,然后平和的与他们交流回答。学生处于这样放松的环境中,也更愿意敞开心扉,与一个愿意倾听的人分享自己所遇到的问题。
(三)选择合适的场合与时间,多对学生鼓励教育
在这个学习阶段的高中生,他们需要的是更多的认可,这样才能建立足够的信心,迎接高考这样大的挑战。许多学生由于在考试中一次次的失足,导致他们在下一次的考试中,不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最后会做的题目却因为过分紧张做不出来。在每一次考试过后,班主任可以对学生给予一定的鼓励,通过发现他们不同方面的特色和优点,来肯定他们这一次的成绩,之后再指出其这一阶段学习的不足方面。对于一些成绩优异或者成绩进步较大的学生,也应当在每一次考试之后,设置一个奖励的环节,这样除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以外,也可以促进班级的学习氛围。
(四)挖掘学生失败体验的积极成分
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失败体验,碰到各式各样的困难,处理好自己的消极情绪,积极面对自己的失败体验,是每一位高中学生进步的标志和成长的必修功课。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应引导学生挖掘自己在失败经验中的积极成分,从中积累积极资源和经验,帮助学生以积极的情绪面对失败和困难。例如,面对频繁的考试,高中生的学习成绩容易出现波动,在学生成绩不理想、考试失利,情绪悲观消极时,教师可采用帮助学生分析试卷,总结考试失利的原因,还可以从中发掘学生的微小进步,鼓励学生积极面对。通过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素质,引导学生乐观、积极地面对失败,让学生在今后成长中,做到“胜不骄、败不馁”,让失败成为自己的宝贵经验,而不是阻挡自己进步的“绊脚石”。
(五)重视形象塑造,发挥榜样作用
首先,班主任是一名教师,承担着班级学科的教学工作,学科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始终是教师最重要的东西。因此,班主任教师要不断增强自身素养,对待学生提出的知识问题要认真解答,来赢得学生的尊重;其次,作为班级的班主任,日常要处理众多的班级事务,班主任要展现出负责任的态度和精神,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人,平等对待,对同事要客气大方,展示出良好的品德修养。
(六)设置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对班主任开展相关的培训
在高中班级的管理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德育,涉及一定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专业工具,这样才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科学的判定与引导。因此,这就需要学校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首先,学校应注重对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与培训,使班主任掌握一定心理健康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后再对学生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学校应充分了解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及教育理念,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计划。其次,学校还应设置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并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对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给予专业性的帮助与引导。
结束语
高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此背景下,高校应充分利用积极心理学等先进理论,遵循高中生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构建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确保高中生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忠波.高中德育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9):179.
[2]董川.高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研究[J].家长,2020(23):36-37.
[3]黄惠华.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高中德育指导策略[J].新智慧,2020(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