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培伟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杏坛梁銶琚初级中学 528325
摘要:在传统的复习课中,教学设计难以兼顾到每个层次的学生,课堂上“差生吃不了,好生吃不饱”的现象时而发生。数学“走组制”分层教学模式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让各层次学生处于“学习区”,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走组制 分层教学 复习课 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
区别于“小组合作”教学模式,“走组制”分层教学模式是将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相近的学生分为一组,遵循“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的原则,将分层教学的作用最大化。分层教学就是依据学生当前的学识水平、学习能力和学习潜力,科学地将学生分成水平大致相当的群体,教师依据群体学习情况的不同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一、“走组制”分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运作
(一)“走组制”分层教学分组策略
笔者根据学生最近一次考试成绩的不同,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A层(优秀)、B层(合格)、C层(不合格)。对于A层次,把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分为A1组,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的分为A2组。B层次根据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把没掌握好知识点1的分为B1组,没掌握好知识点2的分为B2组……。由于B层次学生每个人没掌握的知识点的数量并不相同,内容也并非一致,所以分组是流动的。本节课某学生是B1组,当他掌握了知识点1后,下一节课他可能就是B2组;本节课某学生是B2组,当他掌握了知识点2后,下一节课他可能就是B3组,以此类推。在C层次,把数学水平很低、计算能力也非常差的学生分为C1组,把基础知识基本了解、但对基础知识把握不全面或不理解的分为C2组。
在座位的编排上,C组集中在教室的外侧(近走廊),A组位于教室的后方,B组位于教室的中间和内侧。C组纪律较差,集中安排到教室外侧(近走廊),这样安排除了方便对学生进行管理之外,学生还能经常被走廊外巡堂的行政和路过的老师看见,这无形中对学生的行为起到约束作用,方便课堂管理。A组的学习方式多是研究、讨论,所以与上课老师拉开距离,尽量不影响彼此。B组为教学的主要对象,各个小组都要集中在较好的位置,方便老师教学。
如果说“走组制”分层教学模式是一台机器,小专题就是让这台机器运转的汽油。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整合课本资源、菁优网资源,整理了共计31份小专题。尽管这些小专题质量并不十分高,但在实践过程中,他符合学生当下的学习水平和学习需求,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二)“走组制”分层教学模式实施方法
完成分组后,对学生进行思想动员,诠释如何成为“高手”的“刻意练习”理念,使学生了解“走组制”分层教学模式,利用小专题学习符合“刻意练习”的要求。该模式并非题海战术,填鸭式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的针对性的学习训练,是有意义的、有效的、高效的。
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层层嵌套的三个圆形区域:最内一层是“舒适区”,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最外一层是“恐慌区”,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二者中间则是“学习区”,是最适合我们现在学习的技能。而刻意练习的要求有以下四个方面:
①只在“学习区”练习;
②把要训练的内容分成有针对性的小块,对每一个小块进行重复练习;
③在整个练习过程中,随时能获得有效的反馈;
④练习时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
小专题训练并非机械训练,它符合刻意练习的4个要求。通过数据分析,老师用走组分层的形式,给学生提供合适的小专题,让每个学生都处于学习区;而小专题和分组合作、教师指导的方式确保了学生在做针对性练习的同时能获得有效的即时反馈。
对A层学生的学习指导,要避免“用战术上的勤奋代替战略上的懒惰”,杜绝学生用大量的时间盲目刷题。老师重视学习计划,将数学学习计划单独作为作业布置。A1组要明确未来一个星期,每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具体到习题本哪一页的哪一道题,洋葱数学哪个视频哪些习题,大致需要多少时间,达到怎样的学习目标。A2组要梳理自己综合卷,提炼自己存在的问题,在习题本或课本找到相关的练习资料,做好学习计划并交给老师审核。课堂上,他们需要完成自己当天给自己布置的练习,当然由于难度他们很难控制,所以当天完成的内容可多可少。但是不变的是,他们在学习完之后,必须用一张纸完整的把过程梳理过来,并且下课之后写一份简单的总结附在背后,总结本节数学课的收获。用简短的一两句话,实实在在表述自己在本节课当中的一些收获或者一些反思,或者掌握了某些新的具体技巧,或者对新的题目有一种感悟,或者做了某些整理等等。课后,老师布置的习题卷他们可以选择性做个别题目,更多的,他们要针对这节课的感受,可选择继续整理、同类巩固、同类拓展或同伴交流。
对B层学生,要帮助他们树立学习自信心,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提问、多交流、多讲授,通过教会别人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深度。
根据爱德加·戴尔的学习金字塔理论,教别人的学习效果接近于90% ,所以能够更好的帮助他们掌握知识。在学生课堂学习中,学生专心做题,老师及时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理解之后,由学生继续做题巩固,并留有一道题检测当堂学习效果。在学习效果不佳时,教师课后单独辅导,强化练习,务必使每一位同学掌握每一个知识点。
C1、C2的学习时间主要集中在课堂,通过模仿——练习——交流——练习掌握知识点,在每节课下课前5分钟,由老师安排几道题检测学习效果,效果好则免去当天作业,效果差则需要重做课堂练习内容并强化巩固。免做作业不仅是奖励,更是一种荣誉。而赢得奖励和荣誉的方式就仅仅只是在课堂认真学习,争取达标,这对C1、C2组来说,是一石三鸟的好事。而实施难点是老师需要克服让学生做作业的冲动。毕竟不做作业意味着放弃巩固知识,放弃拓展知识。在作业中,甚至有不少是必考题,是需要学生掌握,至少是了解的题目。但是,从实施的效果来看,获得奖励的学生,会产生一种打游戏通关的亢奋状态,会不断的争取更快攻克下一个知识点。这种针对性极强的学习方式,学习效率远胜于做作业。
在课堂上,教师如果同时兼顾三个层次不同小组的学生,只会顾此失彼,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关注应该做到主次有别。C层是次要的,学生不得向教师提问,教师只在课堂有多余时间的情况下给予关注、指导。C1、C2组通过组内讨论或组间求助的方式解决问题,C2可向B层组求助,但B层组根据自身学习进度决定是否给C层提供帮助。B层是主要的,教师轮流辅导B1、B2、B3、B4四个小组,辅导时另外三个小组自学;由于4个小组的成员循环变动,因此在上完一次课后,小组间也能相互指导;B层次学生要主动寻求帮助,例如向教师提出问题,教师及时积极给予帮助、指导。A层是次要的,学生不得向教师提问,教师只在有多余时间的情况下给予关注、指导。A1、A2组完全独立,A1组学生完全自学自己想学的内容,课外辅导资料、洋葱数学等,A2组完成教师划定的课本习题或课后习题。从整个班的教学效率来说,A层学生的教学边际效用最低,因为学生的水平已经相对较高,触摸到上升的天花板,教师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学生也未必能提高很多。通过主抓B层学生,促进B层学生向A层学生转化,既增加A层学生的数量,又能激发原A层学生的活力。
二、数学“走组制”分层教学模式的优势
1.解放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益。
实验组学生的学习时间其实偏少于参照组学生,C1、C2组没有课后作业;A1、A2课后作业自由把控,课后时间相对自由;B层小组个别人则要强化巩固。从学习时长上看,似乎学生花在数学科的学习时间变少了,但从学习效果来看,学生并没有因为学习时间少学习效果就降低,反而因为他们的学习内容更有针对性,他们能在每节课中掌握知识、稳步提高。在课堂中,学生更多的是进行一些适合自己学习水平的精准的针对性训练,并且能得到同伴或者老师及时有效地反馈,这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增强了学习效果。简而言之,课堂节奏快、效率高、效果好。
2.改变学习状态,激发学习积极性。
在传统的课堂中尤其是复习课中,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进行教师设计的全班性学习任务和活动。这样的活动难以兼顾到每个层次的学生,课堂上“差生吃不了,好生吃不饱”的现象时而发生。“走组制”分层教学让各层次学生面对的知识挑战都几乎处于“学习区”,正所谓“跳一跳,够得着”,学习难度的降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信,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而教师负责调控、组织好课堂教学,又给学生营造了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随之高涨。不论是哪个小组的学习目标,都是明确而聚焦的,每个人都能直接检测自己当堂课的学习效果,学习掌控感的获得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在完成一个目标之后,有的能主动要求进入下一个目标,有的能几近炫耀的向同学阐述自己的解题思路和奇思妙想,这在以往枯燥的复习课中是少见的。
3.调动教学情绪,营造学习氛围。
传统的复习阶段,学生做题、老师改题、老师讲题、学生听题,循环反复。简单而熟悉的操作方式,日复一日的重复评讲直至考试,老师在复习期间很难有太多热情。复习对师生而言是无趣的单调的。而“走组制”分层教学中学生分为不同需要的各个小组,放大了班级对老师的需求。课堂上老师要单独面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提问,再加上学优生突如其来的“个性化”问题,老师一直奔跑在教室的各个角落,甚至课间师生间也是充满穷追不舍的探讨和互动,整个班级的教学氛围活跃而稳重。
三、数学“走组制”分层教学模式的拓展应用
1.在中考复习阶段的有效运用。在中考复习阶段,学生需完成不少重复性练习。因此中考备考往往不仅要备教学内容,还要备学生状态,要不断给学生打气加油,使其在机械操作中仍保持学习热情。而在“走组制”分层教学模式之下,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同伴相似、学习压力较小、学习环境宽松,能有效激发各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尽管该模式只适用于复习课,但对于中考数学复习而言,恰恰是再合适不过的教学模式。
2.对优生的有效培养。从自主学习行为来看,A1组的学生能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认真研读老师自制的微视频、自学洋葱数学VIP习题课进行自我提升。在未来的培优中,结合平板班的学习优势,老师可利用大数据完成优生的甄别,形成更精确的分组。老师可以梳理网络微视频、自制微视频、整合教学资源,再通过平板推送资源,在课堂上借助视频辅导优生。
总之,“走组制”分层教学模式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数学学习充满热情,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自信心。可以让基础好的学生更快更多地接受知识,变得更加优秀,“学困生”的基础也会不断提高,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
参考文献:
[1]杨舟.“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国内外文献研究初探[OL].知行部落,中国论文网,教育论文www.xzbu.com/9/view-6499498.htm,2014.
[2]刘姣辉.“走班制”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研究[G].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No.16):67-68.
[3]包长淮.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7.
[4]万维钢.学习究竟是什么[M].新星出版社,20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