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旭丽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灵山县旧州镇西屯小学,广西钦州535000
摘要:朗读是学习文言文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文言文教学中,尤其要注重朗读,以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为文言文的探索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文言文;朗读;教学策略
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古诗文的 学习目标、书目都作了明确规定:第三学段(5—6年级):“诵读优秀 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第三 学段在前两个学段诗、词、文(选句)的学习基础上,又出现了新的 内容——文言文。值得一提的是,五年级下学期的《杨氏之子》是一 篇短小的文言文,内容浅显易懂;《景阳冈》《猴王出世》《“风辣子” 初见林黛玉》是从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中节选的,文章是用古白话写 成的,文中武松、孙悟空、王熙凤等人物学生都比较熟悉,文本较易 理解。但是,六年级的《伯牙绝弦》《学弈》《两小儿辩日》则是纯粹的 文言文,从读到理解难度都提高了一个层次,学生在领会文章揭示 的主题思想方面难度都提高了很多。
一、教学存在的问题
1.重讲轻学,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逐字教学法占教师教学方法的一半以上,表明这是一种很多语文教师都认同的教学方法。然而,弦乐教学只能把学生变成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没有思考的空间,课后被动地花时间写下老师教的东西。这种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仅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而且也忽视了文本本身的人文性。这种“说而不学”的教学方法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文言文教学中的一大误区。.
2.重语言轻思想,忽视人文内涵,学生学习兴趣低
学生喜欢文言文是因为他们的思想和文本产生了共鸣,学生和作者在心弦上产生了共鸣。文言文的人文内涵是学习兴趣的唯一来源。然后,由于多年来高考文言文的考试大多是在客观知识方面,主观题型占很小的比例,使得文言文教师的作用集中在工具误区上。教师“占据”课堂,很少在教材中挖掘人文精神和意识形态,很少发挥其在学生价值观中的导向作用。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在大多数情况下,老师的讲道要求学生学习和记忆,而没有学生自己的思考。因此,学生对人文学科的理解只是一半的知识或理解。不深刻。预科教科书中的文言文都是古往今来的经典名著。它们是历经岁月的沉淀和洗礼而留下的优秀文化遗产。它们具有丰富的人文情感,对学生的人文修养和精神品位有很大的帮助。
3.重异轻同,割断语言的古今联系
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有很大的差距,再加上现代社会文言文学习语境中文言文写作的缺乏,仅仅为了准备文言文,40% 的学生学习文言文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所以很多学生的学习依赖于教师对文言文的讲解,课外阅读文言文课外书籍的学生很少,因为文言文的写作不仅奇怪,而且被广泛映射得难以理解,难以理解。虽然古今文言文存在着差异,但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通过学生熟悉现代汉语的准备来导入古代汉语,对于学生的准备来说,这是一种较为可接受的教学方式。在开始的时候,老师们没有强调过去和现在的区别,而是一遍又一遍地向学生解释,要求学生们不仅要总结他们的差异,还要记住它们。事实上,学生往往死记硬背,所以当我们重视古代和现代的区别时,我们不妨谈谈古代和现代词汇之间的联系。
二、文教学策略
著名学者、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先生说:“我们传统的启蒙 教育,发蒙时,老师不作任何解释,就让学生大声朗读经文,在抑扬 顿挫之中,就自然领悟了经文中某些无法言说的神韵,然后再一遍 一遍地背诵,把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基本观念,像钉子一样地楔入学 童几乎空白的脑子里,实际上就已经潜移默化融入了学生的心灵 深处,然后老师再稍作解释,要不耐烦地点拨,就自然‘懂’了。即使 暂时不懂,已经牢记在心,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一定阅历,就会不 解自通的。”反复朗读是培养语感、初步把握文意最有效的途径。读 是学习文言文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文言文教学中,尤其要以朗 读为中心,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深对文本的 理解,为学习文本奠定探究基础。主要采用以下方式:
加强泛读——利用书下注释、课后“资料袋”等资料采用跳读、 猜读的方法将文章读通顺,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并辅以同桌读、小 组读、展示读等多种形式强化初读。
做好评读——六年级人选的三篇文言文内容比较简单,第一节课后,班上约三分之二的学生能够大致讲述故事,这为学生的朗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然而,这三篇文章中一些比较难的句子对于学生来说仍然很难阅读和断句。因此,除了适当的解释外,教师还应该为学生提供正确的停顿和句子休息,以加强学生的理解,提高课堂效率。然后通过教师生动多彩的示范阅读,引导学生正确地读出正确的发音和句子,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最后,教师对学生和学生的评价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朗读的水平。
指导悟读——叶圣陶:中文精读指南不仅仅是一句一句的解释。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使学生与课文产生共鸣,更好地理解经典文学的深刻内涵,让学生感受伟大的心灵和深刻的思想。
强化朗读——朗读通过声音的媒介使文章内容立体化、形象 化,朗读通过声音触动心灵,引起心灵的共振,达到理解的目的。在 教学中,还可以通过播放背景音乐、相关图片等形式把学生带入教 学情境中,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如, 《伯牙绝弦》一课,在讲到高山流水遇知音时,教师通过播放《高山 流水》配乐带学生走人伯牙、子期相遇的情境,引起学生的共鸣,加 深对伟大友情的理解。
熟读成诵——引导学生亲切朗读,熟悉唱诵,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锻炼学生的记忆力。为了便于学生的记忆,在课件设计中采用了中空词的形式,帮助学生快速记忆。
结束语:
六年级选出的三个古代汉字很少,而且很相配。当学生大声朗读时,他们不知不觉地对这种朗朗上口的表达方式产生了兴趣。他们开始熟悉圣歌,并且从长远来看,他们可以内化自己。这篇文章的语言材料将积极地促进一个人口头和书面语言的完善,从而达到“文章对我来说非常熟悉,我不知道这是人类的写作,我的写作也是。当我写作的时候,无论我想说什么,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然后出来回应笔,就像春天一样,永无止境”目的。
参考文献:
[1]王维. 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策略初探[J]. 天津教育, 2020, 000(004):109-110.
[2]陆静. 小学文言文诵读教学策略微谈[J]. 华夏教师, 2018, 120(36):76-76.
[3]王慧. 小学文言文教学策略初探[J]. 好家长, 2018(68):232-232.
[4]许艳平, 赵立新. 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策略初探[J]. 华夏教师, 2018, 000(002):67-67.
[5]沈晓露. 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策略初探[J]. 中华辞赋, 2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