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农村生活,挖掘写作素材

发表时间:2021/1/1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27期   作者: 官真真
[导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表现
        官真真
        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晏北街道中心小学 山东 德州 251100
        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表现。但农村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却不容乐观,不少学生无话可写。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素材贫乏,无习作之“米”。针对农村孩子语文写作素材积累匮乏这一现状,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农村语文教学经验和调查研究,从“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引导学生参与劳动实践”、“引导学生感受家乡之美”、“引导学生了解家乡习俗”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解决策略。
        关键词:农村生活  写作素材  善于观察  积累和运用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等要求。可见,课标在对语文教育人文充分关注的同时,也强调了学生在写作素材积累方面的重要性。
        多年来,农村小学生由于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视野窄,见解不深,情感体验太少,写作不知道如何下笔,素材不知道如何取舍。因此,出现了一些内容空洞、素材雷同、照搬照抄、毫无真情实感的文章。究其原因,主要是素材贫乏,无习作之“米”。 针对农村孩子写作素材积累匮乏的现状,笔者结合自己的农村教学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具体解决策略:
        一、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
        我校的学生都是农村孩子,从小就在农间田地长大。乡村的风景很多,景色也很美,乡村生活充满了情趣、乐趣。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归巢的鸟儿,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农村孩子的游戏应有尽有,令他们快乐无穷。如乡村孩子们玩的打尜尜、丢沙包、跳格子、跳橡皮筋、打元宝、玩石子之类的有趣游戏;春天播种喜欢的植物,去田野里放风筝;夏天在地上捉蛐蛐、到树上抓老梢猴;秋天去地里收粮食、到果园里摘果子;冬天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这些都可以成为农村孩子们写作的丰富素材来源。在指导学生写《捉蛐蛐》时,我便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认真观察蛐蛐的生活习性、在捉蛐蛐的过程中你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想的,以及蛐蛐前后反应的变化等等。学生经过这样的引导,就会用心去观察和体验整个捉蛐蛐的过程。学生有了亲身经历和体验,写出来的文章自然是真实可感、生动有趣的。
        农村生活为农村的孩子提供了广阔的写作空间。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当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引导他们自觉地关注玩耍嬉戏的过程,观察人物在活动中的具体表现,享受活动带给他们的快乐。日常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将它们记录在日记上,印刻在脑海中。不积跬步,无以成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长久坚持下来,孩子积累的写作素材就会不断丰富起来。
        二、引导学生参与劳动实践
        农村家庭的孩子对于放羊、喂牛、耕地、种麦子、收麦子、种棒子、收棒子等这些农活并不陌生,但是参与劳动实践的机会却很少。农村孩子的父母大都是靠种地为生,或者出去打工。因此,这样的环境就为农村的孩子提供了很好的生活实践的舞台。教师引导孩子在家中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或去田间地头帮家人做些农活都是很好的劳动实践锻炼的机会。如果学生经历了劳动的全过程,有了真实的体验,写出来的作文就不再“干瘪”,而变得很“饱满”!
        如,有一个学生在《种蒜》中写到:“就在今年的二月份,我第一次学着种蒜。起初我先找来一个不经常用的泡沫长盒子,往里面填满土。随后,我把一个一个的蒜瓣深深地埋在地下。

妈妈在一旁告诉我:“蒜不是这样种的。应该是一头头地往里面种,而且还不能种的太深,不然很难拱出来。”我按照妈妈说的,又重新将它们从土里取出来,一头头地按进去。我焦急地等了好几天······有一天,我突然发现一个个小嫩芽露出头来了。我兴奋极了,这是我从来没有的一种幸福感。”假如这个学生没有这份深刻的体验,又怎么会写出这么“饱满”的语言?可见,引导农村小学生多参与劳动实践,对于他们积累写作素材是至关重要的。
        三、引导学生感受家乡之美
        农村生活是安静的、祥和的。没有城市的车水马龙,没有城市的喧嚣与繁华,也没有城市的高楼大厦。农村给人的感觉是舒畅的、温馨的。春天,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空气是那么的清新,柳条是那么的婀娜,杨树是那么的挺拔,槐树是那么的高大。乡村的美景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感受家乡之美:日月星辰、田间小路、一年四季、花草树木、山川河流等等。在农村,家乡的美是不加修饰的、纯天然的美。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大人们准备开工,小孩儿喜欢放风筝。夏天,姹紫嫣红,花红柳绿。男孩子喜欢下河抓虾捕鱼,女孩子喜欢穿裙子,花枝招展。秋天,硕果累累,一片金黄。大人们忙着收成,小孩儿跟着下地干活,多美的景象!冬天,寒风刺骨,风霜满天。小孩儿喜欢滚雪球、打雪仗、躲猫猫、堆雪人,白雪皑皑,多美的家乡!家乡的美体现在景物和人们的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孩子通过多看、多想、多体验来感受家乡的美。这不乏是农村孩子积累写作素材的方式之一。
        四、引导学生了解家乡习俗
        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民风民俗,农村孩子的家乡习俗也有所不同。乡土文化,是农村生活一道亮丽的风景。农村的节日习俗和风俗习惯都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如正月初一串门拜年;满周岁的小孩过生日抓东西;重阳节敬老人;端午节吃粽子等等。教师引导孩子到生活中去找寻、发现这些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采用多种形式去参与、体验。孩子在整个过程中明白了家乡习俗的由来,懂得了它们寄托的美好的愿望和祝福。这样的经历和感受会让农村孩子更加体会到生活乐趣,更加喜欢家乡文化,不断丰富写作素材。
        一年多的时间,我发现学生写作素材匮乏的现状有了明显的改善。农村孩子的生活空间很大,生活实践的舞台也很广,只要给他们一个支点,农村孩子写作素材的积累就会丰富多彩,不再是遥不可及。农村生活处处有文章。农村小学生写作的素材要立足于“农”,教师要引导学生立足农村生活,深入挖掘写作素材。平时注意引导学生多看、多想,重视材料的积累和运用能力的培养。学生经历的多了,体验就会多;眼界开阔了,见识就会多;素材积累的多了,写作的语言就会变得更加丰富,内容也会具体真实,引人入胜。
        现代著名诗人何其芳说:“凡是有生活的地方都有快乐和宝藏。”教师要抓住农村生活这一大宝藏,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真真切切的农村生活。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引导农村孩子平时留心农村生活,用心观察,留意农村“有价值”的生活素材,相信农村孩子也可以写出富有农村生活韵味的文章来!
        
        参考文献:
        [1]袁丽群.挖掘多样体验渠道,丰富写作素材[J].写作(上旬刊),2015(09):86-88.
        [2]林和芬.引得源头活水来——借助乡土文化,挖掘写作素材[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3(08):137-138.
        [3]李新芳.在农村资源中挖掘写作素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3):114.
        [4]曾立梅.挖掘学生身边的写作素材[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0(03):126-12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