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
呼和浩特市回民区教师进修学校 010030
摘要:器乐欣赏是音乐教学中很有效的学习方法,而这需要老师产生深刻的认识和积极的重视,在人们对于生活品质要求越来越高的形势下,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是当下小学音乐教学的主要任务目标。在小学音乐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传授给学生学习方法和技巧,并且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培养和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认知能力。本文就如何在器乐欣赏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分析和探讨,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器乐欣赏;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审美能力
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对于小学音乐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响应了素质教育指导方针的形势下,老师也在改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老师要重视器乐欣赏教学,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认识,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阶段,因此对于学习不能产生正确的认识,而音乐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音乐教学中融入器乐欣赏教学方法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是很重要的。
器乐欣赏教学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具体举措主要表现如下,
一、引入器乐教学观念,举行音乐比赛
通过对当下小学音乐教学工作进行分析研究可以得知,小学学生在器乐欣赏的时候会产生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思想意识方面;二是学习方式方面,具体表现在:首先,老师讲的一些理论过多,而学生仅仅是被动地学习和掌握理论知识,但是却不能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另外,老师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弊端和不足,由于音乐知识理论过于枯燥乏味而且晦涩难懂,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出现一些问题或者不能理解音乐知识,那么就会失去学习的信心,而且不能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巧,这样学生就不能产生正常的思想意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受到了影响。对于这方面的问题,需要老师明确问题的严重性,要重视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因此需要引入器乐教学理念,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举行音乐比赛活动,进而体现器乐欣赏教学的作用和意义。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三年级音乐《放马山歌》的教学中,首先介绍这首歌是属于云南的山歌,山歌的特点大多比较自由奔放,音调较为嘹亮,回荡在山峰之间, 就像奔跑的马儿一样热情自由。老师可以准备小器乐或互动教具,如锣鼓或三角锤等小型的打击乐器,根据老师的手势,伸出右手是敲三角锤,而拍手是敲锣鼓。在老师演唱的过程中,配合老师进行简单的器乐合奏,在合奏的过程中,歌曲欢快的风格使得学生受到了熏陶和感染,能够认识到歌唱时需要以充沛的气息与饱满的热情进行演唱;另外,山歌中通常带有一些呼唤性的词语,比如《放马山歌》的歌词中“呦哦”。因此认识到这首歌曲曲风比较欢快,教学中通过学生与老师的互相配合,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学习的热情,并且通过打击乐器的应用,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乐器对于音乐的重要性。在学习了这首歌曲后,还可以举行此歌的比赛,调动学生的演唱热情。
二、注重情感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实施器乐欣赏教学的过程中,作为老师要注重情感教学,要让学生正确地认识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因素和人物内心活动,这样就可以通过从音乐的内在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由于每一个学生对于音乐的认识是不同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将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可以进行分组教学,并且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教学的过程中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发挥想象和创意,这样学生才可以将内心的情感融入到学习中去,进而有助于学生在器乐欣赏教学中更好地表现自己。在情境教学模式得到有效应用之后,不但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也有效提升了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认知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可以为学生器乐欣赏学习提供有利条件,这样学生在器乐欣赏学习中就能够体会到音乐作品的内涵和价值,而老师可以应用网络信息技术或者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关于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这样学生才能够综合地学习音乐知识。
三、结合教学范例,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由于音乐作品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而可以提高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认识。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结合一些优秀的教学范例,有针对性地选择音乐作品题材,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中的内容和人物情感,进而提升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要控制教学节奏,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才可以体会到内心情感和音乐作品之间的有机融合,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一些新鲜的事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且会产生很多的问题。所以老师要有效借助这方面的优势,紧紧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在器乐欣赏教学中积极发挥想象和创意,而老师需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将器乐教学模式发挥到最大效果,这样才能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和策略。
例如在歌曲《快乐宝贝》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多种打击乐器,在进行歌曲演奏中,让学生自主分组,首先培养合作意识,在简单地识谱后,随着音乐节奏发出各种乐器的声音,比如铃铛、响板、口琴、竖琴、小鼓等的声音,在演奏结束后,让学生思考多种乐器进行合奏的效果是什么样的,有没有不和谐的声音出现,并且告诉学生在合奏中不能刻意突出自我,要懂得相互配合,只有合奏时呈现了协调统一的状态,才能展现出音乐的优美。因此器乐教学的目的不在于学生的乐器技巧性高低,而是在于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进而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结语:
小学音乐教学是素质教育教学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音乐课程不但是一种知识理论,而且也是一种艺术形式。器乐欣赏教学不但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素养,而且还能够提升学生对于音乐作品以及艺术形式的认知。因此在器乐欣赏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需要老师给予积极的重视和深刻的认识。
参考文献:
[1]蒋洁.器乐教育对培养小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影响研究[J].华夏教师,2019,(16):19-20.
[2]杨玮.器乐教学促进小学生音乐核心素养养成的策略[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19,(16):752.
[3]许碧娴.谈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J].华夏教师,2018,(26):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