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莹
潍坊市奎文区德润学校 262041
摘要: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是小学教育中的基础教学,语文教材的文章内容蕴含丰富的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也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方式提出了新的教学方向,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为侧重点,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提升学生在习作方面的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实现全面的发展。本文以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习作教学中培养策略为主要内容进行探讨。
关键字: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核心素养
引言:
学生习作能力的强弱对于学生小学语文学习水平高低会带来很大的影响,习作能力是检验学生能否把将自己的观点用文字进行表达。为使语文习作教学更为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的教学模式就成为了重点改革内容。但在目前小学语文课堂习作教学当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导致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未能在习作当中体现。
一、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
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已经逐渐深入小学课堂,但是部分教师未能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落实到实际的教学课堂。传统教学理念根深蒂固,导致部分教师还是按照自己原本的经验进行教学,表面上响应新课标的教学任务。但在实际教学当中,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课堂教学模式,这使得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名存实亡。
(二)没有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是不同的,教师如果没有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意识,会加大班级当中学生个体的差异度。学习好的学生受到的关注更多,学习会更好,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受到的关注少,学习会更差。这样的教学方式没有体现出“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三)教学模式单一化
部分教师在开展语文课堂教学时,都是按照书本上习作的内容一板一眼的给学生讲解,教学方法陈旧、落后,使得学生缺乏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课堂较为沉闷。不利于学生掌握习作技巧,也使学生学习效率难以有所提升。
二、在小学习作教学中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更新教学观念,凸显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在以往的教学课堂当中,课堂是教师的课堂,但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已经逐渐的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与素质教育严重的不符。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摒弃以往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态度,积极地探索新课程改革下对于课堂教育模式的要求,紧跟国家的教育政策,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对小学语文课堂重新定位,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并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表达机会,建立民主、公平的语文课堂,才是有效落实语文学科素养的基本条件。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更为积极的投入到语文学习当中,进而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二)创建良好的习作氛围,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自我管控能力不足。因此,在语文可课堂容易走神,不注意听讲的现象。为增强学生的习作能力,提升学生语文学科素养,教师可以运用“看图说话”的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
教师在讲解统编版三年级“那次玩的真高兴”这一主题的习作时。教师可以以图片作为引导,让学生先理顺写作的思路。
教师:“我们今天写作的主题是‘那次玩的真高兴’一次快乐的玩耍可能发生在课间、可能是在周末,可能是和小伙伴一起,也可能是和家长一起,玩耍的内容也是多种多样的。那么接下来,老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学生们根据图片,谈一谈你从中获得了什么信息”
接下来,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学生做游戏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的细节,发表自己的看法。结束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回想一下自己玩的经历,从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和谁一起、玩的什么内容?这几方面进行阐述。如表一所示(图片来源于网络):
表一:思考方向
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看图说话,不同的学生看到相同的图片也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帮助学生理顺思路的同时,通过图片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引导学生在习作前需要思考的内容,使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思维,进而有效的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并从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三)引导学生感悟生活,展开习作练习
小学生的表达能力有限,在习作时往往会出现语言单调、重复或跑题的现象。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利用习作的方式,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进行写作,提升自己对生活的细节的掌控。同时教师也要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这样学生的表达才更为生动。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让学生留心的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并记录下来。在习作的形式和字数上不做任何的限制条件,让写日记慢慢成为学生记录生活的一种方式。帮助学生感悟生活的同时,实现习作能力的提升,并促进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养成。
(四)引导学生进行“五段三分式”的写作习惯
小学的习作较为基础,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运用“五段三分式”的教学方式,“五段三分式”的写作方式就是讲一片文章整体划分为五个段落、三部分内容。五个段落主要是一个良好的开头、中间是正文的三部分内容、最后是前后照应的结尾。以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写作更为严谨和通顺。
例如在写作“我的动物朋友”这一内容时。在开篇要交代出题目当中动物朋友是谁,和我有什么关系,以及动物朋友的特点。中间的内容就是对我和我的动物朋友之间发生的事件进行描述。最后以一个收尾互相呼应的结尾,结合正文内容对开篇的内容进行再一次的肯定。通过“五段三分式”的写作方式,让学生能够掌握写作的技巧,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写作的表达能力。
三、结语
通过习作能力的提升来促进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就要充分的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注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引导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与自身的生活相联系,以此来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教师以“以生为本”的教学态度,辅导学生进行习作,才能真正的提升学生写作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安青. 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策略分析[C]. 福建省商贸协会、厦门市新课改课题小组.华南教育信息化研究经验交流会论文汇编(七).福建省商贸协会、厦门市新课改课题小组:福建省商贸协会,2020:571-573.
[2]王姣. 浅谈小学语文习作教学[N]. 贵州民族报,2020-08-21(A03).
[3]李小霞.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7):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