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绘图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发表时间:2021/1/12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22期   作者:杨运琪
[导读]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学生需要能够读图、识图。
        杨运琪
        天津市实验中学滨海学校  300450
        摘要: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学生需要能够读图、识图。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含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需要学生能够先对地理区域进行科学认知,学生能够运用地图、示意图、统计图、景观图、地理过程图分析地理事象的原理、成因、表现、发展趋势等。
关键词: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一门基础学科课程,其内容反映地理学的本质,体现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期中区域认知是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和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多种多样,将其划分成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区域加以认识,是人们认识地理环境负载型的基本方法。“区域认知”素养有助于人们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学生能够地理图示解释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的过程,能够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区域关联等方法认识区域,简要评价区域现状和发展等。
        地理学科图示包括区域地图、景观图、示意图、统计图、地理过程图等,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地理都是在相关区域发生的地理事象、地理过程、地理原理的探索与分析。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培养学生绘图能力的实践教师需要做到的如下:
1、教师可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绘制或录制地理原题、示意图、景观图的形成过程图像,或者是利用板图绘制地理图像,教师在绘制过程中力求严谨和标准,在教学语言组织上需要强调绘制图像中体现地理原理的注意事项(学生易错点)。
2、教师绘制过程图时要把握绘制节奏,讲解绘制步骤过程。
3、教师在绘制过程图时如有多个图像,应逐一绘制展示,结合学生认知探索能力把握示意图难度和教学进度。
4、课堂上教师需要深入到学生中,随时关注每一位学生绘制图像的绘制过程和优缺点,尽量及时指出。
5、找2组以上的学生到前后黑板进行现场板演绘制。
6、利用多媒体展台展示典型学生绘制作品,邀请学生主动展示、对比、点评同学板图与教师板图相比的优点和不足,教师积极鼓励,增强学生的信心。
7、展示学生绘制的图像力求优点突出,错误典型,目的是指引学生扬长避短,逐渐完善,有所收获,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培养学生绘图能力的实践学生需要做到的如下:
1、准备学科笔记本,养成记笔记、绘图的动手习惯,积极参与到课堂当中。
2、准备双色笔、直尺、圆规、铅笔和橡皮等绘图简易工具,做好硬件保障。
3、地理图像绘制要有始有终,要多绘、多练,逐渐完善,才能有所收获。
4、学生注意教师绘制图像过程中强调的注意事项,在关键步骤、关键位置利用学科素养中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分析地理过程、地理原理,力求理解地理图像、地理过程、地理原理的理论依据和形成过程。
5、依据遗忘规律曲线原理,学生阶段性自我复习,绘制相关章节的地理图像。
6、学生主动展示自制作品,用双色笔对自制作品进行修改标记,最好自觉再依据地理原理和地理过程并吸取首次绘制错误的教训再重新绘制,力求尽善尽美。
7、学生上台展示绘制图像的同时,能够运用地理语言、地理思维分析、阐述地理原理和地理过程。
        学生绘图的目的不是死记硬背,而是依据新课程标准并结合高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对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力求提高学生的认知素养与学科学习能力。


        如在全球性大气环流的学习中,因本节是大气运动是立体空间的运动,同时又是学习气候特征、分布和成因的基础,需要学生能够运用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在教师的导引下师生共同探索分析全球性大气环流的成因、过程及影响。
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讲教学时,师生依据热力环流原理先绘制全球性大气环境中的单圈环流。
        其次,在学生能够解释单圈环流原理并能绘制正确后,师生共同探究,依据高空的风向与等压线平行的原理,高空来自赤道上空的风与南北纬30°纬线平行,在南北纬30°纬线上空大量堆积聚集形成高压,再由于重力作用下沉,近地面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近地面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南北两侧形成信风和西风。在南北纬60°附近,西风和极地东风相遇,西风暖湿,极地东风冷干,暖湿的西风被抬升,形成极锋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纬60°副极地低气压带形成原理最为重要和复杂。此处在绘制时需要依据地理原理形成过程严格推导。
        最后,教师绘制后,师生共同观察图像中的注意事项,学生依据地理原理绘制三圈环流,两位以上学生到黑板板演绘制过程和图像,教师在展台展示其余学生绘制成果,并邀请学生点评。在教学、探究、绘制、展示、点评过程中,学生从思维到行动两方面得到了锻炼。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培养学生绘图能力的思考:
1、教师之收获: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教学风格,由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改进为师生共同探究地理过程、地理原理,师生都能参与到地理课堂中来,师生共同动脑、动手。教师由课堂的主体改进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的作用的引导,这样做既减轻了教师反复讲解的压力,也提高了课堂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教师由重在检查作业、反复重复检测调整为着重备课、设置课堂教学过程、知识导引过程、学生易出状况及改进措施。由单纯的知识本位转变为对学生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
2、学生之收获:由被动学习到主动探知,由课堂知识的接受者变为课堂的主人,由知识改变位次到思维改变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学习的目的不只是知识的收获,更多的是学会如何在知识的海洋里泛舟。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课堂不再只是学优折的角逐,任何一位学生都会有经典的方法值得学习,也有经典的错误供大家借鉴。在师生共同探究、绘图的过程中锻炼地理学科综合思维,科学认知地理区域、地理过程、地理图像和地理原理,提升了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最终形成高中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3、教师之思考:
首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自然地理和统计图表的教学要适时适度的增加学生参与到地理图像绘制过程中来,目的是学生更深刻理解地理原理、地理过程的形成机理。
其次,对于难度较大的地理图像,教师依据学科核心素养和不同年级教学评价机制、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学生自身素养,循序渐进增加难度,科学把握教学进度,切不可为追进度而恢复为填鸭式教育,亦不可为了探究绘图而绘图,刻意停滞不前。尊重教学规律和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要求,统一全本书章节和知识,按照课程标准要求,科学合理的安排地理图像绘制进度和难度。
        再次,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绘图结果科学评价,科学引导,既要鼓励学生绘图积极性,又要增加学生的绘图体验感和学习获得感。
        总之,学生绘图能力的培养是需要师生共同努力,不是一蹴而就的,日积月累的不断练习后方能形成的。在教师接手班级之初,应该严格要求学生课堂及课下学习行为以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不只有课堂45分钟,课下是学生学习时光的重要组成部分,绘图能力的培养也不只有是在课堂进行,课下学生自学、复习时会频繁使用,也有利于促成学生自学能力的锻炼,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活动的进行。绘图能力是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伴随学生地理学习始终,是学生学习素养的外在综合体现和一项重要的检测标准,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课堂内外师生应重视学生探究式绘图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